《中国古建筑是如何防火的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建筑是如何防火的呢?.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建筑是如何防火的呢?木材作为中国古建筑的核心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压、抗弯等力学特性,同时具备易于加工的特点,但与此同时,木材的易燃性却在无形中增加了古建的防火压力。因此,古建筑的防火减灾成为古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古人又是如何应对这一难题的呢?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祈愿性防火措施1.藻井随着历史的变迁,藻井主要用于突出建筑的威严、神圣和高档。然而,设置藻井的初衷与古建筑的防火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防火成为头等大事。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
2、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表达了古人在生产力相对较低的前提下,希望古建筑不受火灾的干扰,都是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以护佑建筑物的安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鹏吻古建筑屋脊两端翘起的构件叫做鹏吻,鸣吻又名螭吻、鸥尾,说文解字中言:“鹏鹦,宁舰也,号声”,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龙形吞脊兽。鸭吻口阔嗓粗,据传鸣吻是龙所生的九子之一,形状像无尾的壁虎,喜欢在险要处四处远眺,也喜欢吞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鸭吻属水性,具有镇邪、避火的功能,因此在屋顶上安放两个相对的鸣吻饰物能驱邪消灾,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集大成的表现。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防火保护层中国
3、古代建筑是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木质建筑起火分分钟就会化为灰烬。因此古人在建筑过程中会对材料进行一些处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就是使用不那么容易燃烧的建筑材料,比如使用砖石做墙面;二是对易燃的建筑材料做加工处理,提升其耐火性能,比如在木材表面涂抹石灰泥等。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文化中就发现了泥土构筑的“防火保护层”,木柱上就被涂抹了一层坚固的防火涂料(胶结材料)。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防火墙设置防火墙的设置有许多种。一种是在并排着的建筑物中,中间空着一间,在里面填土,形成火灾蔓延的一个障碍;第二种是让屋顶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着屋顶的斜坡而呈阶梯形,这种墙即为“风火墙”或“封火墙”,徽派建
4、筑中的马头墙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封火墙在诞生之初,仅是在住宅两旁的山墙顶部砌筑高干屋顶的墙面,以此在火灾发生之际可以隔断火源。而后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封火墙的实用性被世人所肯定,越来越多的人家都建起了封火墙。高低不平的封火墙与周围建筑的交融,在远处看去就像是昂首向前的骏马,渐渐地就有人称其为“马头墙”。明朝一句防火理论中提到:“降灾在人,防患在人,治墙为上策”。其中的“墙”指的就是马头墙。可见马头墙对古人防火的重要作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储水灭火在古时,人们为了应对不可预测的火灾,在宫庭和庭院内各处放置了多个大水缸,美其名日“门海”。顾名思义,让门前的水犹如大海一般,即使发生火灾,也可就地取水及时扑灭,所以也称为“太平缸”。中国有个:“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典故,讲的是:宋城门失火,人尽取池水灭火,鱼因干渴而死(见太平广记.卷四六六.池中鱼)。这个典故可能也在暗示着太平缸的功能,太平缸相当于现在的消火栓系统。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