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2 .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3 .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知识链接】1 .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
2、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2 .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
3、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3 .王道和霸道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4 .孟子名言(背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4、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故天将降大彳王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活动一】书声琅琅一自由朗读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准断句。【活动二】知识梳理【活动三】整体感知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活动四】咬文嚼字1.曰:臣闻之胡场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日: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
5、曰:舍之!吾不忍其般疑,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孟子提出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目的何在?2.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这一段文字孟子是如何说理的?【活动五】合作探究1 .孟子在本文所阐述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方面的具体措施?2 .梳理文章思路,简要概括孟子如何一步一步地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3 .学完
6、本文,你在阅读和鉴赏文章方面有什么收获?在素材积累和写作技法方面有什么收获?【参考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鲂说(我从胡场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
7、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J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至崎怪。以小(的动
8、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
9、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J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
10、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年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为年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一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11、。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又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I可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说(大王)您使动用兵甲(发动战争),使大臣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IL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
12、,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
13、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T分。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做到这种地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白的(把王政之道)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
14、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例倒,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一切不守社会秩序的行为,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罚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
15、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从事H义呢?大王真想施行彳,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文本基础整合】知识要点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检测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