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97019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项脊轩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研读文中补记部分,分析与前文的联系(重点)2 .通过补充文中删减的段落,体会传统文人的家族情怀,感悟“至情至性”主题。(难点)【课前准备】1 .自主研读文本,梳理文意。2 .梳理归有光的生平经历,阅读家谱记先妣事略请敕命事略。3 .阅读“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相关表述,了解单元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大家所读是项脊轩志的节选,教材编者删减了课文的第四段,由第五段开头的“余既为此志”一句可知后面是补记的内容。对于这样的文本处理,有两个问题一直受到同学们的争议:补记部分和前文是不是一个整体?第四段为什么要删减掉?这节课,我们就一

2、起来探讨和回答这两个问题。二、补记和前文是不是一个整体?(一)阅读课文最后两段,概括作者补记的内容。明确:补充部分描述了妻子魏氏嫁入归家,“凭几学书”“转述问语”的温馨画面,以及妻子死后“室坏不修”“枇杷如盖”的伤感情形,寄托了作者对往事、亡妻的追怀。(二)清人王拯认为,“余既为此志”之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此后部分,不过是跋语,不应作正文来读。显然,课文是将补记作为文章整体的一部分。小组讨论,揣摩教材编者这样处理的原因。提示:可以从内容、结构、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补记部分与前文的联系。示例:项脊轩志最初的写作时间是嘉靖三年(1524),作者虚龄18岁,尚未娶妻。五年后,他与母亲生前聘定的

3、魏氏完婚,从此,轩中又多了一位与“项脊轩”密切相关的女性。内容上,补记部分”所记无非一些身边琐事和日常话语”,即写的是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结构上,“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是前文的中心句、领起句,补记部分也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情感上,同样都是饱含深情,志物怀人,悼亡念存。艺术手法上,记述细节,用语同样也是平淡而浸润情感。由此推断,不论是从内容、结构,还是从情感、手法角度来看,补记部分和前文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归有光是有意要将补记融入原文成为一体,因为母亲、祖母、妻子的点滴之事,是他关于项脊轩最为动情、最为难忘的记忆,如果没有关于妻子的记叙,项脊轩志在他眼里是有缺憾的。(三)研读

4、课文,体会作者的功名意识和家族情怀。1 .阅读下面被删减的第四段的文字,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PPT: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明确:这段文字集中体现了归有光作为传统士人的功名意识和家族情怀。文中通过“丹穴陇中项脊轩,蜀清孔明归有光”的类比,鲜明地表达了18岁的归有光立志读书、振兴家族、扬名天下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传递出作者对自己能力的高度自信。作者以曲笔宣告自己绝不是“坎井之蛙”。2 .删减部分是在前文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

5、亦是“卒章显志”,其中蕴含的“功名意识和家族情怀”在前文中也有体现,请从前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结合课前阅读材料进行点评。示例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楣,亦遂增胜。点评:“兰生幽谷,无人自芳。”其孤芳自赏的隐喻,应是贤人逸士的高标自况。“桂花门前栽,贵人立门内”,种植桂树,在谐音中寄托情怀。庭中竹木,轻筠幽篁,洒风弄月,岁寒不凋,彰显高拔脱俗的气节。示例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点评:“诸父异爨”,大家庭已然分裂;到处门墙,小家庭又生隔膜;犬吠鸡栖,各家失礼且无序看似平静的寥寥几笔,实则暗含着归有光几多伤痛!示例3

6、: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J点评:先妣事略云:“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由此可知,母亲周氏娘家在当地已然是望族;而此时的归家,已经“诸父异爨”“读书久不效二请敕命事略云:“先妣年十六归先君,聪明勤俭,生伯姊与有光,先后仅一年。先妣比殁,有光与姊年七八岁,已教之小学此处透露了母亲督促归有光读书的信息。同样,先妣事略中也记载了归有光七岁时”与从兄有嘉入

7、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l酷,乃喜二归有光在项脊轩中“借书满架”之时,肯定夹杂着对殷殷期盼自己好好读书的母亲的深情回忆,并且把这些回忆化作“偃仰啸歌”之动力。此处归有光听闻老妪所言,不禁泪水潸然,而流淌的不仅是思念之泪,亦有愧疚之泪。示例4: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点评:细微之处见真情。祖母阖门而去,心中满怀期待;孙子门内听之,定会踌躇满志:吾之成,定可待!小结:归有光在家谱记中说:“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

8、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在这种情结的观照下,我们就不难理解归有光目睹家族分崩离析时挥之不去的悲伤,也不难理解18岁的归有光在“项脊生曰”这一段的直白表达。可以说,项脊轩志就是归有光以振兴家族为己任的“责任状”。3 .阅读下面的背景资料,再读补记部分,你是否认为被添加上删减部分的前文和补记部分仍是一个整体?请阐释理由。PPT:孺人死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注:此“妇”即亡妻魏氏),孺人所聘者也。先妣事略先妻魏氏,光禄寺典簿庠之女,太常卿谥恭简公校之从女也。简公为当世名儒,学者称为庄渠先生云。先妻少长富贵家,及来归,甘淡

9、泊,亲自操作。时节归宁外家,以有光门第之旧,而先妻未尝自言,以为能可以自给。及病,妻母遣人日来省视,始叹息,以为姐何素不自言,不知其贫之如此也。尝谓有光日:“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J一一请敕命事略提示:可以从内容与情感角度分析。明确:还是一个整体。由上述资料可知,妻子对归有光应举取仕是满怀期待的。这种“期待”也体现在补记部分。“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一,诸小妹”何以“闻”?何以对“姊家阁子”如此好奇?最可能的理解是:妻子每次归宁,频频以丈夫发奋读书轩中之事向诸小妹“宣告”自己的夫君终有一天可以光耀门楣,这才引起了诸小妹的强烈好奇心。妻子对丈

10、夫的期待,与母亲对儿子的期待、祖母对孙子的期待是如此一致。补记部分,归有光追述细节,重申了自己的志向,再一次记述了自己对志向的追求。这说明在内容上,补记部分和前文是一个整体。另外,从情感角度来看,前文和补记部分抒发的感情仍是一致的,都有对考取功名、振兴家族的渴盼之情,都有对逝者的追思之情,只不过“追思之情”越来越浓烈,而“渴盼之情”却渐渐被久考不中的痛苦冲淡。彼时的归有光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能如妻所愿般“自立”;亡妻手植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一一这其中固然有睹物思人之伤感,亦必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痛苦。所以,从内容与情感角度分析,补记部分仍然与前文是一个整体。小结:阅读完整的项脊轩志,

11、我们把视线投向项脊轩,那个记录了归有光重要人生轨迹的南阁杂屋。它记录了归有光早年的刻苦攻读,聚合了几代亲情,更映射出作者作为归家一员要让归家“有光”的内心隐曲以及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伤痛。可以说,“项脊轩”其实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追求功名、振兴家族”的符号,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符号。归有光身上,有着根深蒂固的中国士人的“传统观念二三、探究“第四段为什么被删减”通过前面的“碰撞”,我们可以判断“余既为此志”之前和之后的文字是一个整体。那么,选入教材时,为什么编者把第四段“项脊生日删掉了呢?请列出你的思考要点,与同学们交流讨论。提示:可以从“单元导语”“学习提示”等表述中寻找原因,也可以联系本

12、单元对应的“学习任务群”以及与前面的陈情表一文所表达的主题来加以分析。示例1:由“学习提示”所言“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所记无非一些身边琐事和日常话语却饱含深情。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志物怀人,悼亡念存,很能打动人心”可知,教材将项脊轩志的主题定为“志物怀人,悼亡念存”,而“项脊生曰”一段所述的是作者的功名思想,两部分在主题上不吻合,所以编者将第四段文字省略掉。示例2:项脊轩志被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被放在“至情至性”主题下,是基于它“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深怀念”以及所承载的“中华传统之孝亲文化”“孝亲传统观念”的认知。教材编者将项脊轩志和陈情表合为一课,除了其中包含着

13、孝老爱亲的传统价值观这一重要原因之外,还因为两篇文章存在着其他一些相似点或对照点。比如两篇文章都写事实与真情,凄切动人,事为情之始,情为事之华;又如两篇文章在语言上都较少华丽的雕饰,都以传情达意为主。而“项脊生日”段落,是议论笔法,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艺术手法来看,都缺少相似点,所以被删减掉。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以“问题探讨”的形式,从文本处理的角度,探讨了两个问题。在探讨“是不是一个整体”的问题时,我们经历了认知上的“跳跃”;在分析教材编者删减文本的原因时,我们感悟到传统土人的“至情至性”。问题常常能激发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五、作业布置课后阅读完整的项脊轩志,将它放在“至情至性”单元主题中,思考:“项脊生日”一段如果不删除,是不是也可以?请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不少于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