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表达设想】表达语文倡导依体教学,这个体包括文体和语体两方面,文体研究谋篇布局,语体研究遣词造句。文体和语体是语言文字运用基本规律,它规范着人类的语言生活,也引领着语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秋天的怀念充分体现了散文的文体和语体特征,本课教学力求让学生理解作者运用文体和语体表情达意的方法与技巧,体悟表达智慧,从而初步掌握阅读散文这一类文章的基本方法,积累写作经验。【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临近小说接近诗歌等的特征,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积累写作经验。2.把握全文感情基调,能用合适的语气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散文,散文在文体和语体上有怎样的特
2、点?如何从这些特点出发阅读一篇文章?这节课我们主要就研究这几个问题。下面,老师先介绍一下季羡林、郑桂华和王荣生三位老师关于散文这种体裁特征的观点(PPT):季羡林:一般讲到散文的应用,不外抒情和叙事两端。抒情接近诗歌,而叙事则临近小说。郑桂华:叙事散文不是像小说那样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而是记录作者在过去某一段时间空间里见闻的过程,即我的经历;抒情散文也不是像诗歌那样抒发情绪本身,而是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哲理散文不会像议论文那样重在以严密的逻辑论证自己的观点、结论以理服人,而重在展示个人在某个问题上的独到的感悟和思考过程。王荣生:阅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
3、些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请你结合以上资料再读课文,思考本文在文体和语体运用上的特点,记下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提示:作者叙述了几件事,是否运用了小说的笔法?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是否运用了诗歌的表现方法?二、研讨探究(一)研讨文体特征1 .小说笔法速读全文,找出本文叙述的几个片段,思考:是否体现了郑桂华老师关于叙事散文的观点?明确:本文所叙写的几个片段都不是事件的完整过程,记录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空间里我的经历,并且聚焦人物的语言、动作与神态等关键细节,让细节传神。追问:在叙事方面本文是否体现了季
4、羡林先生的叙事则临近小说的观点?点拨:小说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重点研读第1段和第3段,思考作答。明确:(1)本文以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主要线索,与看花这一明线相交错,串起几件事情,让文章有悬念有波澜。首先,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我不去。其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我答应了,但因母亲病重没有去成。最后,母亲去世后,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是:暴怒无常、自暴自弃一一产生希望、面对现实一一珍爱生命、坚强乐观。(2)小说常常在叙述主要事件时即时补叙有关情况,以披露真相,震撼读者。本文也有这样的笔法,如补叙了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
5、的动静,还补叙了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全面塑造了母亲的形象,而且也为我情感态度的变化做了铺垫我不是不理解母亲,不是不明白生活的道理,而是暂时接受不了自己的厄运。2 .叙事视角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将当年的我和写作时的我这两种叙事视角交替转换使用,请谈谈作者是如何交错转换的?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点拨:重点阅读第16段,找出两种叙事视角的段落,进行分析。明确:(1)两种视角的交错转换。第一组当年的我:暴怒无常,尽情发泄,母亲哀求我要好好儿活。写作时的我:知道了母亲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睡不着。第二组当年的我:答应母亲去北海看花,母亲喜出
6、望外。写作时的我:知道了母亲已病成那样,那竟是诀别。第三组当年的我:看到母亲艰难地呼吸。写作时的我:知道了她昏迷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2)表达作用。两种叙事视角的转换,让我前后的思想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正面写出了我在母爱的光辉里人生态度变化的过程,从侧面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力量,感化了暴怒无常、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生命充满绝望的我。这样的结构形式,强烈地表达出我觉悟后的内疚、悔恨、自责之情。3 .诗歌技巧本文叙事以抒情,在抒情这端是否接近诗歌,运用了诗歌的哪些表现技巧或方法?点拨意象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方法。找出文中用到的常见意象,探究作者运用这些意象的目的。明确
7、:作者用菊花和秋天为意象。(1)作者选择秋天盛开的菊花,寓有深意。菊花既象征母亲坚忍不屈、坚守不弃、崇高圣洁的精神品质,又象征我勇敢坚强、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我主动去北海看菊花,暗示着在母亲的感召下,人生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走出了绝望,走向了自信,在把母亲的要好好儿活化为坚定的行动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而文章结尾对菊花的详细描写,也暗示了我人生态度转变后,精神振奋,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美好。(2)秋天也是一个意象。那北归的雁阵,那窗外喇喇啦啦飘落的树叶,这凋零的季节,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痛苦遭遇和人生挫折,不仅烘托着我悲哀的心境,而且引发了我的暴怒、痛苦、绝望,甚至是自暴自弃
8、。秋天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生命成熟的季节,它隐喻了我生命的成熟与思想感情的沉淀。我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和磨难都要勇敢地直接面对,战胜心魔,坚强乐观地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同时,也暗示着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二)研讨语体特征作者叙述事情的语言(包括选词用语、句式选用等方面)有何特点?点拨:细读第1和第3段,在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下做批注,思考用词用语的精妙;品读我与母亲的对话,思考人物语言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明确:作者的叙事语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精心选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如扑抓红红的悄悄地嘟总是等,准确
9、、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细节,再现人物心理,表现深挚炽烈的情感。AAB(如悄悄地偷偷地)、ABAB(如听着听着看着看着)、AABB(如喝崛啦啦絮絮叨叨)等短语形式,是全文中最为典型和突出的语言结构,且切合语境,极具表现力。(2)文中所有叙事语言均只叙细节,不事渲染,朴实无华。但每个词每个句子都浸满深情,作者痛彻肺腑的情感汹涌澎湃。(3)精心选用句式,与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相得益彰。如对我的语言描写,用的是感叹句、反问句或否定句,这样的句式正是表现我痛苦绝望、自暴自弃、暴怒无常的强烈感情的不二选择。而描述母亲的语言,则是用陈述句、祈使句或肯定句,这和母亲的担心与哀求、宽慰与呵护的
10、情感高度统一。再如我的语言字少句短,母亲的语言则相对字多句长,这也正与我和母亲不同的情感和心理相表里。如第3段中,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这是母亲说得最长的一句,说得口不择言絮絮叨叨,突出表现了我答应去看花后母亲强烈的激动、兴奋之情。(三)概括全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文章标题有怎样的深刻含义?点拨:抓住秋天和怀念这两个关键词,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明确:作者以去北海看菊花为中心,叙述了病入膏肓的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隐瞒病情,忘我地把爱全身心地投入到不幸的儿子身上,直至自己生命最后一息的事情。
11、题目的表层含义是: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深层含义是: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呵护和期望,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如果说题目中的怀念直接指向母亲,那么秋天则蕴含着生命的意味。三、朗读课文,以声传情概括本文所表达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含蓄而忧伤的,叙述的语气平静而内敛。作者在追悔往事的悲痛情绪中,又有一份领悟生命意义的豁然达观。朗读指导:本文的感情虽然有一个统一的基调,但各个段落是有节奏变化的。第1段,要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
12、的激动语气;第2段,语气陡然低沉;第3段,略有一点儿轻松愉快;第4段又陡然深沉,这是独句段,要读得特别缓慢、沉重;第5、6段,要读得沉重、痛心。第7段之前,要停顿较长时间,拉开回忆的时空;第7段要读出沉着、淡定,以及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感觉。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着力从叙述方法、叙事视角、文章线索以及意象选择等角度,探究了本文在文体上的特征;从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用、造句的方法等角度探究了本文语体上的特征,解剖了作者运用文体和语体表情达意的表达密码,触摸了作者沉重痛心、坚强豁达、乐观进取的情思,体认了作者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希望大家学会从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去阅读文章,理解作品,会晤作者,领会表达智慧,并能借鉴到自己的写作中。五、布置作业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不少于500字。1 .诉说心声:又是秋天,作者站在母亲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2 .笔尖生情:请你回忆爸爸或妈妈为自己做的点滴小事,以爸爸(或妈妈),我想对你说为话题,给爸爸或妈妈写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