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听过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的心》听过心得.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父母的心听过心得以心解心梁增红老师执教父母的心观感江苏省常州市滨江中学钱俊注:本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xx.0720xx年10月13日,江苏省特级教师、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梁增红老师为广东省清远市骨干教师国培班学员执教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父母的心。笔者有幸亲身感受,写下一些文字与大家分享。一、匠“心”独运梁老师并没有按照讲解小说的惯用方式,大讲三要素之类,而是巧妙地抛出“结?“解?两个疑问,使得学生能迅速把握小说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一开始就对小说的结构及主体内容有了宏观上的准确认知。紧接着梁老师又顺势设问:“小说为什么要设计贫穷的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换孩子,换一次行吗?或者,开始就写,贫穷的父
2、母面对诱惑,义正辞严地拒绝,一个孩子也不送?”,看似简单的一个追问,轻描淡写地将小说情节上一波三折的精妙之处展现了出来。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品味,梁老师并没有按部就班地挨个分析人物,而是抓住“三次换孩子的异同”大做文章。简简单单地用“变”和“不变”来引导学生将川端康成小说的细致之处抽丝剥茧,使其一目了然。处理人物心理时,梁老师借用角色体会扮演的方式,使得学生通过有代入感的朗读,更好地把握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方式简单却高效,对于体味人物内心世界这一难题,梁老师处理起来举重若轻。解读文本主题是这篇小说的重点之一,梁老师的处理显得有点“不走寻常路”。“财主夫人有父母的心吗?”“有人说,第16段文字显得
3、多余。你的看法如何?”两个问题一主一辅,使得对小说主题的解读显得轻松至极。整堂课下来,教者看似毫不费力,学者充实而不懈怠。梁老师一个个看似简单普通却高明独到的课堂环节设计,匠心独运可见一斑。二、俯身贴“心”常说的解读文本时要“目中有人(学生)”,在梁老师的课堂随处可见。在试图通过朗读来感知人物心理活动时,梁老师并没有急于告知学生相关的所谓“秘诀”,而是让学生自己不断试着体会感受,不断尝试着不同的朗读方式,逐步摸索,最终达成通过朗读把握文本情感的目标。体会川端康成创作风格中的“紫色”情调,就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鉴赏能力而言,是个很大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体会“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是每个老师都会觉得
4、难以解决的问题。梁老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没有站在自己的鉴赏水平上洋洋洒洒、侃侃而谈,而是巧妙地借助PPT给学生展示了川端康成命途多舛的生活经历,再辅以日本评论家满怀情愫的评论语言,本来抽象难以言传的“紫色”情调顿时洋溢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阅读着梁老师补充的原文结尾,所有学生都沉浸在这种“淡淡的哀怨和浓浓的爱心”里,就连多次读过、教过这篇课文的笔者也被一种力量深深地打动了。不得不说,梁老师这种俯下身子,贴心地把学生带入文本的引导方式实在是高明而不露痕迹。二、主动用“心”梁老师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真实和充实。这里的学生没有稍作点拨就洋洋洒洒的“出色”,也没有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的“高效
5、”,你能感受到他们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思考,在体会,在若有所思,在恍然大悟。在扮演小说中的父亲或母亲时,他们仿佛真的变成了那对穷苦的夫妇;在品味对话时,他们仔细地体味着轻重读的不同情感;在给小说续写结尾时,他们展现出他们那看似并不完美却让人惊喜的奇思妙想。从并不能准确把握轻重读,到在老师的指点提示下能通过朗读来体会文本,读出了重点,读出了情感我看到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用心、投入。透过学生闪烁着思辨的火花的发言,我能看出他们已经在梁老师的带领下融入了小说,并乐在其中。在这里,解读文本变成了一件让人愉悦的事。就一堂语文课而言,我想梁老师的初衷应该也是如此吧。梁老师四两拨千斤,巧妙而不露痕迹,“以心解心”,给我们留下了一节返璞归真的父母的心。本文作者:梁增红公众号:梁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