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石之瓠》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五石之瓠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庄子“有用”与“无用”观点的深刻内涵,了解其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2 .把握庄子观点的思辩性,并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3 .拓展比较,赏析老子、庄子阐述道理的不同言说方式,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4 .借助工具书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学做知识卡片,熟记并积累经典语句,培养文言感受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庄子学说辩证认识事物、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5 .把握庄子观点的思辩性,并能联系实际认识生活,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教学难点:1 .理解庄子“有用”与“无用”
2、观点的深刻内涵,2 .拓展比较,赏析老子、庄子阐述道理的不同言说方式,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写作。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五石之瓠第一课时【疏通词句】学习任务首先,我们师生一起来朗读庄子的五石之猴,请大家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五石(Shi)之瓠(ht)(庄子)惠子谓庄子日:“魏王贻(yl)我大藐(h)之种(zh6ng),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ch6ng)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p6u)之以为瓢,则瓠(hub)落无所容。非不唱(XiQo)然大也,吾为(WE)其无用而措(pu)之J庄子日:“夫(比)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n)手之药者,世世以济僻觥(pingpik
3、ung)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日我世世为济僻就,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汕)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yu。)吴王。越有难(Mm),吴王使之将(jing)o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济濡觥,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藐落无所容?则夫(f0)子犹有蓬之心也夫(fi)!”学习任务解释文中重点词句,请做好笔记。惠子:即惠施,他是宋国人,曾做梁惠王的相。惠施是和庄子同时代的哲学家,也是庄子的朋友。他们都博学思辨。庄子的很多思想,是通过与好友惠施的辩论闪现出来的。庄子一书中多次记述了惠施与庄子的辩论故事,大多为
4、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贻(yi):赠送。而实五石:实,盛放,容纳。以盛(ch6ng)水浆:“以(之)盛水浆用大葫芦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坚,形作名,硬度。举:拿起。为(wi):因为。固:实在,确实。大:形作名,大的东西。方:药方。就是这个药冬天涂在手上,可以防止手生冻疮。(11)鬻(yt技:出售制药的秘方。鬻:卖,出售。(12)以说(yu。)吴王:以(之)说吴王。意为:用药方取悦吴王。(13)将(jidng):动词,带领(军队)。(14)裂地:割地,划地。(15)-:同一,同样的。句意为:能让手不冻裂的药方,都是同样的。(16)或:有的人。以:凭借。以封:以(之)封。(17)大樽
5、:这里指大翅形似大酒樽,拴在身上可使人漂浮渡水。这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18)而忧其瓠落无所容:而,表转折的连词【解说大意】r学习任务解说大意,请同学们边听边想,文中讲述了两个怎样的故事。【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植养大,结出果实能容下五石的东西。用它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成瓢,瓢却大得无处可容。(这个葫芦)不是不大,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打破了它。”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种药物,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家
6、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就去取悦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带领军队。在冬天,和越人水战(因为用了这药,兵土可免于冻裂之患),结果大败越军,(吴王)就割地封赏他。能让手不冻裂,药方是同样的,有人借此得到了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不同的缘故啊。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系着把它当作腰舟浮游在江湖之上,反却担忧它太大而无处可用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理解内涵】学习任务J惠子和庄子分别讲了两个故事,请你说说惠子与庄子所讲的故事各有什么用意。惠子讲的故事:“大如之种”的故
7、事,用意在于说明这个大葫芦大而“无用”。(还隐含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讲的故事:(1)意在说明同样一个不龟裂手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结果也完全不同。这背后隐含着宋人与客人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2)意在批评惠子的见识不通达,只看到事物表面“无用”,看不到大葫芦背后的“有用”之用。(3)讥讽惠子把大葫芦打破的做法,本质上与用百金出售药方的宋人一样,还是从“功用”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与无用,境界不高。学习任务说说五石之的寓意。(D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2)这则寓言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
8、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3)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能够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但这个寓言故事,是否就只在讲变换角度看问题、从无用事物中发现它的有用价值呢?这样理解是否就是就庄子的真正意思呢?课前提供了阅读资料,阅读逍遥游全篇。把五石之瓠放在逍遥游的整体语境中来进行理解把握,这样才能更明白庄子写这段“五石之瓠”的深刻用意。【探究章旨】学习任务通读逍遥游,重新阅读五石之烈,你发现它与逍遥游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五石之藐后边,庄子紧接着又写了一段他与惠子的对话,进一步说明他“无用之用”的观点。【原文】惠子谓庄子日:“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
9、肿而不中绳工,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J庄子目:“子独不见狸胜乎?卑身而伏,以候救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禁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枚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栽I”(道遥游)【译文】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chfl)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你没
10、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篇(三)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它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为什么不把它栽种在渺无人烟的地方,种在广漠无边的旷野里,你可以无所事事、悠然自得地徘徊在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这棵树不会遭受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侵害它。虽然没有用处,可哪里又有什么祸患呢!”(逍遥游)T学习任务J从庄子关于“大就之用”与“大树之用”两段文字看,庄子所说的大用,究竟是怎样的大用
11、?从中能看到怎样的形象与追求呢?大瓠的用处,庄子对惠子这样描述一“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大树的用处,庄子对惠子这样描述“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在庄子看来, 它的确自性逍遥, 虚空广袤的天地, 逍遥自由的境界,真正的“大用”并不只在大树本身。大树没有受到伤害,而人与树同在,“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那直接向人的心灵敞开,与人的精神相融合,这是生命绝对更是无用之大用,它已经转化为个体生命的逍遥自适的心境。“大瓠之用”与“大树之用”两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一个突破现实束缚、无所依傍、“游心于无穷”的逍遥游形象,为我们勾画出一个追求超尘脱俗、悠游
12、自在、物我合一的心灵世界,它表现出庄子式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境界,也就是逍遥游中描述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庄子所说的大用,是长久而无形的精神之用,而惠子看到的是世俗人眼中的“无用”。庄子强调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抛开一切所谓有用的外物条件,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无用之用”才是“大用”。可见,庄子不仅批评了世俗的狭隘功利性,也自然点出了逍遥游追求身心绝对自由的生命题旨。从这个角度说,五石之藐与逍遥游全篇主旨有内在一致的联系,也是由此对五石之瓠理解才更深入。r学习任务庄子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逍遥游中还写到类似的事情,你能具体说一说吗?【原文】蜩(ti6o)
13、与学鸠(ji)笑之曰:“我决(XUe)起而飞,抢(qidng)榆t(fd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G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当蜩与学鸠看到体形硕大、气势壮美的大鹏,乘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才向南飞翔。它们就嘲笑大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树木就停下来,有时或许飞不到树的高度,就落到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去呢?”庄子就说,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你们这两
14、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学习任务蜩与学鸠为什么会嘲笑大鹏?这个故事又有什么用意呢?蜩与学鸠之所以嘲笑大鹏,是因为它们自身本就飞不高,行不远,感受不到廓大辽远的时空,所以它们认识事物就有局限,因而它们根本无法理解大IB高飞远行的壮举,更不明白飞得高凭借就大,飞得低凭借就小的道理,反而以为自己无所依赖,十分自由,这就是认识不通达、不自由的表现了。庄子以这个故事说明人在认识上存在“小知”与“大知”的区别。可见惠子的认识,正和前文写到蜩、学鸠、斥靖等一脉相承,它们都是“小”的代表。在他们的生命中,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太狭隘,当然不知天地辽阔,时间恒久。局限于“小知”,当然没有“大智”,也就认识不到“无用之大用”。但他们还自以为是,以“小”来嘲笑讥讽“大二庄子借对惠子的批评,也代表着“大”对“小”的反击。由此来看,五石之藐的“无用”“有用”之辩,与逍遥游的“小大之辩”,其实都表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天地和大世界不同,世俗价值和圣人境界存在差异。可见五石之瓠与逍遥游在内容上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