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88947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1957年文论教材中“文学定义”模式及其定义路径zzLiteratureDefinitionModelofLiteraryTheoryTeachingin1957andTheirDefinitionMethods作者:尹传兰作者简介:尹传兰(1972-),女,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从事中国现代文论史研究(浙江绍兴312000)o原文出处: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016年第20169期第142-128页内容提要:1957年的文论教材中有关文学的定义可概括为:在属性上,认为文学是上层建筑之一种;在反映方式上,认为文学是依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在传播媒介上,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

2、艺术,呈现出上层建筑论加形象特征论加语言媒介论的三重叠加式的定义模式。而这种文学定义模式的择定很明显在哲学层面上是受到了列宁反映论的影响,与斯大林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个性化”解读有关,与日丹诺夫、季摩菲耶夫、毕达可夫的理论传播有关。从唯物论哲学中推论文学性质,而非从创作实践中推论文学性质,就造成了日后文学继续被政治绑缚,继续成为政治的工具的历史命运,有关文学的特质问题由于一直受逻辑层面的纠扰也就没有真正得到学理层面的落实。期刊名称: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16年11期关键词:1957年/文论教材/文学定义/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政治学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创新”(1

3、3BZW002);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从上层建筑到文化政治一一60年来文论教材中的文学定义再研究”(2016Q023);浙江国际化战略研究院项目“建国60年来文论教材中的文学定义研究(GZYYOI5)。在共和国的文学观念史上,1957年出版了多本文学理论教材,提出了一系列文学定义,上承1956年,下启1958年,可以说是收获颇丰。上承1956年,是指这些教材继承了其时的开放性;下启1958年,是其间的某些僵硬规定最终在新的形势之下被暴露出来。本文将视角聚焦于1957年的文论教材,其与1956年与1958年的关联性留待他文来完成。1957年出版的一批文论教材,既是共和国编写文论教

4、材的开始,也是此后文论教学的基础,直到以群版统编教材的出现,这些教材才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具体来看,这些教材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巴人的文学论稿、蒋孔阳的文学的基本知识、钟子翔的文艺学概论、霍松林的文艺学概论、李树谦等人的文学概论、刘衍文的文学概论、冉欲达的文艺学概论等。在这些文论教材中,关于文学的定义主要有如下看法。1.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种,是通过具体感性的、概括的和富有美学意义的艺术形象,活生生地反映出客观现实,在于它的形象性口19是以语言为媒质口30的特殊形式。2 .文学是以艺术形象的形式(即生活本身的形式),从思想和感情两方面去感染与教育人们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233,它的特征是形象

5、性,它所使用的工具是语言”235。3 .文学是以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门以语言为表现工具的艺术,它的决定性特点在于它的形象性329o4 .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种的文学是通过语言的形象,概括地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形式466。5 .”文学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并通过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反映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现象之一”518。6 .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之一,”还有和其他上层建筑不同的特殊性质,它是以形象的手段来描写人们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650。文学作品的形成是靠语言这个工具的,它和语言几乎是不可分离的66

6、5。7 .文学是具有上层建筑性质的以形象的形式反映生活的语言的艺术为81。此期的文学定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此期的文论教材受同时期哲学研究的影响首先就要确定是唯物还是唯心的,定义均在开篇,先解决文学性质这个基本问题,然后再讨论文学的其他具体问题。如李树谦、李景隆的文学概论将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作为第一章,从第二章之后才开始讨论文学的形象特征、语言特征、文学体裁、文学创作、文学风格等问题。蒋孔阳的文学的基本知识亦将“文学作为社会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作为第一个问题来讨论,其后才顺次讨论文学形象、典型、情节、作家风格、创作方法等问题。刘衍文的文学概论也没有脱离这种演绎模式,在详细阐明了从

7、文学的上层建筑性来看文学的任务”一章后方将视域投向文学的特征、创作方法、体裁划分等基本问题。第二,从唯物论哲学中推论文学性质,而非从创作实践中推论文学性质,创作上的抒情论、表现论、心理论、审美论等,均未出现于此时的文论教材中。在讨论有关文学的属性时,1957年的文论教材均不约而同地选取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作为其哲学依据。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等人坚持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原理,成为各种文学定义的不二”定律。表现之一是有关物质与意识、第一性与第二性方面的论述在教材中的引用率极高。表现之二是相关论述所占篇幅极大,有些教材还将其作为重要章节题目出现,如钟子翱的文艺学概论第一章在论及文学的对象和特点

8、时,就将列宁的反映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唯一哲学基础。冉欲达的文艺学概论同样在第一章中重点介绍了反映论的基本原理.表现之三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同时猛烈批判唯心史观的反动性”,将文学上的不同创作主张直接与唯心主义相等同,认为“否认文学与政治的联系、为艺术而艺术、超现实、未来主义、文学起源于游戏、主观战斗精神、性欲的升华、无利害心”022等,都是反动的论点,都是唯心主义,其目的是模糊阶级界限,麻痹人民的斗争意志,服务于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利益,并不遗余力地反对唯物主义的美学理论口口2。第三,1957年的文论教材虽然普遍地关注了文学的形式问题,但都指向内容的主导性,而形式终究难免是工具性的。依据对于形式重要

9、性的判断轻重,可有如下四种陈述方式:第一,仅仅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几乎没有特别说明形式的独特作用,认为它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可能分开,强调在两者的统一中,内容起着主导作用3145。第二,认识到形式的重要性,但强调在内容和形式的有机联系中,主导的因素还是内容刀91。这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出发得出的结论,所以这并不是说形式可以脱离内容而独立存在1191-193o”内容占第一位,起决定作用2145,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第三,开始认识到在一定条件下,形式可以离开内容而独立存在5IOI,将陈述的重点开始放在形式的相对独立性上。但仍然强调内容的主导性,因而还是压抑了形式的独特性。第四

10、,终于出现了形式论,即揭示形式的自身价值,如认为形式则要求审美的三助利性的目的之显示,它要求自己表现得完整与和谐”。强调艺术是在人类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形式感之发展,而这一种形式感在脱离了劳动生产而要求自己的韵律,自己的情调它要求自己的绘画的音乐的形象之完成它要求的是非功利性的快感,66590这种声音与当时的整体语境是格格不入的,却真正关注了文学自身的特性,为文学解缚于政治的捆绑掀开了一缕灵光,但终究被内容决定论的洪流裹挟而无法自由地发展。胡适的文学定义也在此时遭到批判,而这正缘于胡适仅仅将文学定义于达意表情”,与文学上的内容决定论背道而驰。胡适指出: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

11、,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怎样表达才是好与妙呢?他解释说:”文学有三个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但究竟什么叫作美呢?他又解释说:美就是懂得性(明白)与逼人性(有力)二者加起来自然发生的结果。8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胡适的文学定义虽未必完满,但在揭示文学的应有构成要素一美的时候,是用心专一的。批判者们则认为胡适的定义抽掉了思想内容而完全从形式人手,是“形式决定内容的反动论调。如此一来,也就使形式要素始终成为补充性的文学定义要素,无法对文学定义产生更大的定性作用。受此时轻视或否定文学形式思想的影响,作家的形式创造力也就被大大低估。通过对1957年文学定义的梳理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

12、定义模式是上层建筑本质论加形象特征论再加语言媒介论,凝练一点说,可以称之为“本质一特征一媒介论”。这种三重叠加式的定义模式不具有随意搭配性,它必须按照先本质、再特征、再媒介的方式,遵循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的层级递减顺序来安排。所谓的层级递减是指三个层级间的功能关系是呈递减走向的,或者说从重要性的角度看,是呈现重要性递减的。第一个层级是上层建筑的本质层级,它具有统辖文学归属的功能;第二个层级是形象层级,是能够反映本质的具体方式,具有区别文学与其他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的功能;第三个层级是语言层级,是形象塑造和传情达意的媒介,具有区别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功能。不难看出,这种定义模式完全是按照特定的理论

13、逻辑推衍出来的,即在确定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位置之后,再回过头来考虑与之相关的形象与语言要素,这样就使文学形象与语言这些原本可以发挥更加具有决定性的定义功能的要素,永远地被上层建筑的紧箍咒套牢而不得自由。犹如给一个大胖子穿上瘦小的紧身衣,四肢不能有效地舒展,不仅不美观反而影响了身体健康。循此看来,就不难解释在这种定义模式指导下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为什么都是缩手缩脚的。文学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它的舒展,即它的非观念化,即使文学表达了某些观念,也是非得作家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得来才是可用的。可惜1957年的文学定义走了一条与创作实践相反的道路,这样的道路当然不能带领创作实践走向一个正确的艺术方向。那

14、么,此时的文论教材是如何形成这种本质一特征一媒介论的呢?笔者认为,这与特定时期所奉行的理论模式相关。首先,它直接模仿了苏联文论教材的文学定义方式。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主要是“以俄为师,周扬曾引用过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一句话:走俄国人的路,政治上如此,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9可见,苏联文论被奉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典范并在中国未经检验就已取得了经典地位。主要表现为对苏联文论教材的大量译介,仅在1950T957年间译介的苏联文论教材就有9部之多,如蔡特金的文艺学方法论(1950),阿拉伯莫维奇的文艺论教学大纲(1951),维诺格拉多夫的新文学教程(1952),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1953)、文学发

15、展过程Q954),契尔科夫斯卡雅等的苏联文学理论简说(1954),苏联大百科全书相关内容的)匚集文学与文艺学(1955),依萨毕达可夫的文艺学引论(1958),维波柯尔尊的文学概论(1959)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季摩菲耶夫和毕达可夫。季摩菲耶夫是当时苏联影响较大的文学理论家之一,他的文学原理被苏联高等教育部准用为大学语言文学系及师范学院语言及文学系教本。1953年12月在中国初版后,仅到1954年4月第五版印发量就达3.4万册,可见其影响之大、流布之广。季摩菲耶夫认为,文学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所以它剪他的意识形态(即思想的上层建筑)一样,同是以改造生活为认识生活的目的。但他也指出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是有自己的特质的,而这个特质就是文字的形象是艺术的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1017-21.毕达可夫于1954年春至1955年夏,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为文艺理论研究生讲授文艺学引论,时间为一年半,每周4小时,后根据讲课时的口译记录整理成书。毕达可夫的文学定义在季摩菲耶夫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是用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的特殊的思想形式。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所不同的是,文学是“通过语言,用生动的形象再现现实和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