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与2012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标准之比较.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88937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32年与2012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标准之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932年与2012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标准之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932年与2012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标准之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932年与2012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标准之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932年与2012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标准之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1932年与2012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标准之比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1932年与2012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标准之比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1932年与2012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标准之比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1932年与2012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标准之比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32年与2012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标准之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32年与2012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标准之比较.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1932年与2012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标准之比较作者:李煜作者简介:李煜,南京晓庄学院原文出处:生活教育(综合)(南京)2015年第20156期第114-117页内容提要:1932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不仅是我国第一个本土化的幼儿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统一标准,同时也是建构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基础。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标志着我国幼儿园课程经过了80年的改革与发展,确立了新的课程改革的方向。本文在对两个课程标准的对比研究中发现:虽然时代的变迁带来了两者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但关于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本质特点和基本精神却仍然体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1.在对幼儿教育现实问

2、题的诊断基础上解决本土化和科学化的问题;2.以儿童为中心确立教师工作与儿童发展的关系;3.生活教育是幼儿园课程实践的唯一途径。期刊名称:幼儿教育导读(幼教版)复印期号:2015年10期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儿童中心/生活教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现代学前教育课程改革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即在1922年壬戌学制的推动下,立足于陈鹤琴、陶行知等人已有的幼稚园实验研究成果,在他们的推动与着手拟定下,教育部于1932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幼J檄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统一标准一幼稚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此后,中国的幼儿园课程经过了80的改革与发展,在自主探索基础上不断吸收、借鉴各国的幼教课程改革

3、的经验,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幼儿园课程法规体系。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行为化的表述方式阐明了幼儿发展的各领域目标,以及相应的对教师教育的建议。虽然两个法规反映的是不同时代中国幼儿园教育的基本面貌以及课程改革的整体情况,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但通过两者的比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幼儿教育课程理论、实践与陈鹤琴、陶行知等人教育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为在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本质特点及基本精神中体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一、对幼儿教育现实问题的诊断是标准、指南制定的出发点标准作为中国学前教育近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定汇集了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

4、中曾出现的各种因素的力量。早在清末民初,康有为等人提出的儿童公养公教的主张,揭露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试图实行理想化的儿童公共教育,这一思想为中国学前社会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前期的理论准备,使公共学前教育自此确定了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口的基本方向。1904年在张之洞起草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将学前教育正式纳入学制系统以后,在各地相继开办的一些学前儿童教育机构中,从办园宗旨、教育制度以及师资和教材等都效仿日本。这虽是当时社会条件下“中体西用”思想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必然体现,但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中国学前教育发展中盲目模仿外国的特性。尽管民国以后,由于对日本的防范和仇视心理,使模仿的对象

5、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关注西方幼教思想的介绍和引进,尤其是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的思想以及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但中国学前教育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正如陈鹤琴所感叹的那样:今日抄袭日本,明日抄袭美国,抄来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2如何改变因袭外国的洋化教育的弊端?发展什么样的中国幼稚教育?这是五四以后,陈鹤琴、陶行知等人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要问题。我国的民族性是诚朴、坚忍、和欧美日本不同的;要合乎当地社会情形;要适应儿童的需要。3从这一中国化、科学化的认识出发,陈鹤琴等人立足于本土文化,吸收借鉴西方的教育理论,广泛调查和了解当时的幼稚园教育,研究幼JLO理特点、创建试验幼

6、稚园、探讨幼稚园课程,最终以标准的形式反映了他们实际所做的工作和多年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在标准中,以当时的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规定了比较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并拟定了“最低限度”的要求,以适应各地区、各园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教育方法要点”部分涵盖了当前幼儿教育的各方面的内容,诸如,对幼稚园课程性质的认识、保教管理制度、活动组织形式、教师组织设计教学应注意的要点、设备标准等。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其中也存在的某些不足,如,要求仿照蒙台梭利的方法让幼儿定时进行“静默”等,但总体上看,这个文件对于推动我国幼儿教育向中国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曾

7、起到过重要的作用。2012年指南的颁布,从表面上看顺应的是当前世界各国不断推动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潮流。各国政府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幼儿教育的性质、总体目标、课程内容、组织方式、课程评价手段等,以直接规范?口指导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方向。4而从深层上反映的是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历史中理论与实践不断探索的新成果,是学前教育本土化、科学化精神的又一次体现。回顾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学前课程改革,完全抛弃甚至否定陈鹤琴等人的学前课程思想,而全盘采用苏联的分科课程,使中国的幼儿教育发展又一次走上了盲目移植学习国外学前教育经验的道路。直至80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认识、学习陈鹤琴

8、等人的学前教育思想,并随着各种先进的西方教育理论的引入,针对学前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重上课轻游戏、懿口识轻能力”等分科课程实施的弊端进行了改革。此后,以“综合”为特色的各类课程相继涌现,出现了单元课程、活动课程等多种课程模式。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探求,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首次确立了以陈鹤琴的课程思想为基础建构的幼儿园五大领域的内容,并明确规定了各领域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以及指导要点。这标志着学前课程中国化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作为国家指导幼儿教育的宏观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所确立的幼儿教育的理念和精神通过十年多的贯彻实施,已经成为我国幼教界的共识。但实践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9、由于缺乏各年龄阶段目标和具体的操作性建议,教师难于准确的理解幼J序习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造成忽视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生搬硬套国内外现成的课程文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强、小学化倾向严重等情况。而这一实践中的问题是对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又一次挑战。如何加强教师,包括家长对幼儿课程的理解,解决课程实施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是指南颁布的重要原因。指南中明确提出: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5的要求,并具体指明了当前各领域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南在课程领域与纲要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将纲要中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指导教育实践的各种标准和指标,这与标准中规定的不同层级目标

10、和“最低限度”的要求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即通过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保证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引导、规范、评估、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6综上所述,标准与指南虽然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但基本出发点却是相同的:即对课程现实问题的反思与诊断,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中国化和科学化的问题始终是纠结于整个课程改革过程的核心内容。如何处理好借鉴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将政策导向、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关注教师和家长在幼儿发展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最终将抽象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每个儿童的发展中去,是制定标准与指南的共同出发点。二、以童为中心”是标准与指南中体现的共

11、同原则教育应当以儿童为中心”是近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它在批判中世纪封建儿童观的过程中,经由夸美纽斯、卢梭、福禄贝尔等一代代思想家的发展,通过西欧新教育改革运动的推广,最终在杜威的倡导、宣传下成为引领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教育的基本精神。中国的幼稚园课程改革也清楚地反映了这一世界教育发展的新取向。陈鹤琴、陶行知等人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无论从宏观的社会时代背景的考虑,还是从与杜威极具渊源的师生关系来说,当时对“儿童中心”思想的选择应该说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刀的幼稚教育的总目标成为当时幼稚园课程的指导思想。它提醒教育工作者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尊

12、重儿童的存在,教育的重心是儿童的发展,而不是传统教育中的教师和教科书。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儿童中心”的观点一直持否定态度。而世界范围内对杜威思想的批判,也主要源自于其学说中所蕴含的个人主义倾向或有违于国家的政治理想、或直接导致的教育质量的下滑。但随着现代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和确立,儿童中心的思想不断地被证明它的真理性。马拉古奇说:我们为幼儿所做、所想的一切只能从幼儿身上找到答案,我们必须以此作为我们的信念和指导方针,这些将带给我们重要的力量和智慧结晶。8可见,瑞吉欧教育的成功正是以儿童为中心取得的。事实上,我们以往对杜威“儿童中心”思想的误解,是没有看清这一思想背后所隐藏的

13、更高层次的理想:那就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杜威认为,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并重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就要以儿童为起点、为中心;而每个儿童的发展和进步最终也就促成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此次我国的幼教课程标准的制定重新回归了这一儿童中心”的立场。指南直接将儿童作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明示出来,强调教育应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9可见,在教育目标的表述上,指南与标准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表明:尊重儿童的需要,确立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是幼儿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

14、原则。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上“儿童中心”学说的一度被否定,提醒我们:再正确的教育理论如果不能成为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力量,也就无法发挥它的作用。杜威在解释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儿童的关系时曾指出:若说儿童享有自由的话,教师便应逊位而退处于无权,那是愚笨的话。教师有权为教师,正因为她最懂得儿童的需要和可能,而且能够计划他们的工作。口0可见,儿童中心”思想并不是不要教师,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明确社会目标的指导下创设情境,了解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懂得观察的方法,并能及时调整情境,从而发挥自身作为社会控制的力量。在1932年的课程标准的教育方法要点中,鲜明地反映出上述主张:教师所提出引导儿童活动的材

15、料,和指导儿童活动的方法,以及一切进行都须体察儿童的心理,切合儿童的经验。教师应该充分的预备;教师是儿童活动的把舵者,要使儿童跟着他的趋向而进行11同样,指南中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作用是:关注幼JL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差异性、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J12并以教育建议的形式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将以往对教师地位的笼统描述转化为实践中面对教育问题如何处理的具体要求,其目的在于把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实到实践中去,从而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由此可见,标准与指南的基本精神都是以儿童为中心,不管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秉持的教育信仰。同时,两个文件都认识到教师在保证幼儿发展中所扮演着的重要角色。所以,正确处理好教师工作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把儿童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提升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推动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条件。与标准相比,指南中更清晰的体现出当今学科知识的丰富和发展为教育工作提供的科学的指导,即依据各学科领域中幼儿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以儿童为主体来描述目标,并通过确定各年龄目标中可观察或可测量的表现,提供给教师与家长可利用的帮助幼J序习与发展的方法。三、“生活教育”是标准与指南实践的共同途径生活教育是现代中国教育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是解决传统教育一方面脱离社会,一方面脱离儿童口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