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的努力解决好现阶段发展中的民生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更大的努力解决好现阶段发展中的民生问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以更大的努力解决好现阶段发展中的民生问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央编译局原局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现阶段新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应该肯定,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们在民生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生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但同时也应看到,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弱项和不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以更大的努力解决好现阶段发展中的民生问题,特别是那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地得到实现。一、进一步提高认
2、识,将民生领域问题摆在应有的突出位置上在现阶段已有基础上推动民生问题的更好解决,首先必须对这方面问题的特殊重要地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形式上看,民生问题往往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一些具体领域和方面,不一定具有宏大的样态和观感,但它决不是那种无足轻重、可以忽略的小事情,而是涉及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终极价值、关系到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大问题,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将其摆在实际工作中应有的突出位置上。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主体是人,亦即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体系中活动着的“现实的人”,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领域在内的社会结构体系则作为客体与主体相对应。社会客体与社会主体之间
3、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从价值关系来说,作为客体的社会结构体系归根到底是以作为主体的人为目的的,人们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最终是为自身的发展和解放创造条件。由此而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这一观点,在我们党的历史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可以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便是把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他强调:“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在当年那种严酷的条件
4、下,我们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人民翻身得解放;继而又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开辟出全新前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使中国人民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如今,我们已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又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这一新的发展进程中,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主张一以
5、贯之地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彰显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价值取向。我们党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这是我们在现阶段实践中必须遵循的根本要求。而要真正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就不能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口号和一般原则上,而应在实际工作层面具体地做出努力。那么,解决好现阶段发展中的各种民生问题,就是实现这一要求最直接的途径和抓手。民生领域中的问题都是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切身利益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被运用于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也才能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使党的根本宗旨和初
6、心使命具体地实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针对现阶段民生领域的具体实际,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安排,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7、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这样一些重要部署和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并认真贯彻到工作实践中去。应该说,对于民生问题的特殊重要地位,从一般道理上是不难理解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还存在一些模糊和不正确的观念。例如,有观点认为,现阶段最主要的还是抓经济、搞建设,这是“硬任务”、有“硬指标”,而民生问题有一定的弹性和不确定性,属于“软任务”,多抓一点、少抓一点关系不大。还有观点认为,民生问题往往看不见、摸不着,即使做工作也不容易出政绩,不像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那样效果明显,更能引人注目。此外还存在
8、某种担心,认为民生问题常常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搞不好会招惹麻烦。诸如此类的一些观点和看法,都是错误和有害的,偏离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不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要求,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坚决纠正和清除。二、统筹安排、把握重点,力求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取得突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面对的民生问题也各不相同。从现阶段情况看,这一领域的问题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人民群众正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以及教育、医疗、就业、分配、育儿、养老、社会保障等诸多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从当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条件,统筹考虑、协调安排,有序推进
9、相关问题的解决,努力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实实在在造福于民。而在这一过程中,又应特别关注那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将其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集中力量予以突破。要真正将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当然,要使民生领域的工作顺利展开,切实解决好现阶段的各种问题,仅凭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应该看到,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些问题,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内部和外部的关系的确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
10、上作出认真的梳理和分析,弄清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各种制约因素,然后有的放矢、精准施策。特别是对于那些存在时间较长、群众关切度高但又迟迟得不到解决的难点问题,一定要真正吃透,摸准其症结所在,然后综合评估各方面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例如,有关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反映较多,群众满意度不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怎样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住房本属于人民群众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资料,理应有一种合理的机制来提供保障。但过去一个时期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保障性住房供给又十分不足,致使房屋脱离了原有的居住属性而沦为投机牟利的工具,房价长期居高不下,远远偏离了广大群
11、众的实际需要。现在所应该做的,就是坚决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规范管理,纠正偏差、补齐短板,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真正做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在医疗卫生领域,虽然近年来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医疗体系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各类医疗资源还没能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群众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的反映依然比较普遍。为此,必须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决策,继续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卫生供给
12、质量和服务水平。特别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继续推进医药分开,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使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在学校教育方面,除了对教育质量和水平有着更高的期待之外,还有一个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即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意味着给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而现阶段我们的教育资源配置还不够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不同学校之间存在明显差距,社会成员之间所能获得这些资源的机会也不尽相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
13、方面,要根据现阶段具体条件,以多种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尽可能缩小存在的差距;另一方面,则应着眼于既定条件下教育资源的利用,着力推进学校招生制度及其他环节的改革,调整某些不合理的规定和限制,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在这一意义上促进平等权利的实现。同时还应看到,现阶段民生领域中一些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牵扯、紧密联系着的,因而不可能单独解决,必须从系统整体的层面加以把握。例如,当前反映较多的“一老一小”问题,就应从后独生子女时代的特殊背景出发,综合起来去认识。独生子女政策是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一项特殊生育政策,如今独生子女一代已长大成人,社会进
14、入了后独生子女时代。而这一代人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于以往: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共同分担,需要独自承担对上一代人甚至超代际的养老责任,负担无疑比较沉重;而在“二孩”、“三孩”政策已先后出台的背景下,又需要同时承担下一代多个子女的养育任务,这就形成更大压力。此外,对于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来说,职业环境中的某些不正常因素,如“996”畸形加班制度等,严重妨害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使他们疲于应付、无暇他顾。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必须多策并举,配套推出一系列相关措施。一是尽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目前条件下,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从社会方面获得支持。国家在这方面已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确定了以居
15、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以及医养结合、以医助养的目标模式,应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完成转换。二是协力解决婴幼儿托育服务缺口较大、衔接不够的问题。由政府部门牵头,抓紧建立健全社会化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和单位采取过渡性措施,共同克服所遇到的困难。三是更好发挥家政服务业的辅助作用。这一行业原有的发展模式比较粗放,需要在新的条件下作出调整,实现转型升级、提质扩容;针对“一老一小”的需求特点,创新家政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规范和优化独生子女一代的职业环境。下决心解决“996”畸形加班制度等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独生子女一代创造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同时通过制度化
16、措施鼓励他们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妥善处理好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对于其他民生问题,如就业、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也都应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切实有效地推动解决。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必须予以保证;中央明确提出就业优先战略,应从各个环节促进实施。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努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收入分配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因而始终是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应下大气力推进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财富积累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建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推动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与各方面民生问题都有密切联系。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各类社会成员广泛受益;但总体上看,我们的保障水平还不够高,保障体系内部也还不够平衡。应按照既定的规划和部署,继续推进这方面建设,不断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