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80085 上传时间:2024-03-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高适耕读大半生,晚年始成“诗人之达者”(185)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名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出处:1、新、旧唐书高适传;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高适传;3、高适诗选。参资:古诗文网燕歌行赏析。高适画像二、高适青壮年耕读赋诗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名列“四大边塞诗人”,唐朝名臣,渤海县侯。高适出身渤海望族,祖父高侃,任安东都护,管理高句丽。父亲高崇文任韶州长史,他小时随父,曾生活在岭南。高适才思敏捷,学识渊博,专注作诗,每赋一首,人即传抄,远近皆知,颇有诗名。他放任不羁,不拘小节,对科考入仕,不以为然,乐于耕读生活。这时候,家境虽然不如当初,但在渤海之外,还有宋

2、城、淇上等数处产业。开元11年(722年),高适19岁,他定居宋城,躬耕取给,读写为业,长达10年。28岁后,他北游燕赵,先后干谒信安王李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寻求进身之路。前后游历四年,虽未如愿,却了解了塞外军旅生活,写了信安王幕府、蓟门不遇王之涣、蓟门五首、真定即事、出塞等一系列诗篇。开元23年,高适32岁,进京科考不第后,他去淇上别业,兴建一所别墅,又过上两年多耕读生活。此间,他作诗淇中别业、酬陆少府、自淇涉黄途中作等。3年后,他又返回宋城,耕读游览,一直住到46岁。其间,他西游魏郡、南涉湘楚、东临齐鲁,览胜访贤,赋诗抒怀。其间,有个当年北游时的旧识,随从主帅出塞回来,写了燕歌行,送给他

3、看,他有感于边疆战守事,也写了一首同题诗应和之。他的代表作燕歌行并序,就是这样诞生的。天宝2载(743年),李白赐金放还后,曾游览宋梁,与高适杜甫相遇,任人梁园赋诗,吹台聚会,饮酒论世,吟诗抒怀。两年之内,一连数月,又结伴游览齐赵,“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赋诗记胜,慷慨悲歌,共书“盛唐诗坛三友”佳话。李白、杜甫、高适“吹台聚会”天宝7载,著名乐师董大失业,神情沮丧,心忧前程,高适也穷困潦倒,却写别董大相慰,他充满豪情地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慰人,也是自慰吧?三、年老及第,高官封侯天宝8载(749年),高适46岁了,张九皋太守赏识他,推荐赴京科考,他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

4、。无业大半生,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前程。次年,他北上范阳青夷军,送兵给安禄山。其时,写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高适别董大画他堂堂进士,学养有素,年龄半百了,却处于官员最基层,干着奉上理下的事务,心情是辛酸的,他深有感触地说,迎拜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在他这个年纪,诗人王勃陈子昂早已去世,而他却仍在基层蓄势,何时才能出头?752年,他49岁,忍无可忍,毅然辞职,客游长安,以伺进身新机会。高适也未料到,晚年的舍弃,却换来时运好转,命途重开的机缘。他非常幸运,在赴京的途中,就巧遇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得到将军的赏识,任为幕府掌书记。接着,安史之乱爆发,在兵荒马乱中,他却迎来一生的

5、高光时刻,在生命的最后年头里,他虽然也经历了风险,可是幸遇接着幸遇,一路升官进级,直至官居三品。叛乱初期,在封常清、高仙芝被斩后,哥舒翰迫于皇帝御令,率领20万唐军,打开漳关,迎战叛军,结果全军覆没,将军自己也被俘,而高适却侥幸地逃脱了。于是,他急忙西奔,追上西逃入蜀的玄宗,报告潼关兵败失陷详情,皇帝没治他出逃罪,反而认为他是忠臣,提拔为谏议大夫。756年,唐肃宗看他为名将部属,又经历过大战,任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他率军南下,还未渡江,由于内江,永王已经兵败,其幕僚李白也被捕了,结果,他捡到一个平叛的大功劳。淮南节度使高适塑像至德三年(758年),高适因犯颜直谏,肃宗不高兴,贬为太子詹

6、事。一年后,又相继改任彭州、蜀州刺吏。这时,他和严武资助逃难到四川的杜甫,营建“杜甫草堂”,演绎了盛唐诗人的相知相契故事。肃宗也未想到,他贬谪高适,去给太子办事,拉近了他与太子的关系,更未想到,仅仅一年,自己就驾崩,太子李豫上位了。于是,广德元年(763年),唐代宗一上台,马上就给高适升职,授剑南节度使。次年又召他入朝,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评:“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J765年,高适62岁,寿终正寝,赐礼部尚书,哀荣之至。高适善诗,同岑参一样,长于歌行体,世称“高岑”。他的诗多作于前期,晚年发达后,作品相对减少了。有高常侍集传世。代表作燕歌行并序,公认为盛唐边塞诗精

7、品,入选中学语文。四、燕歌行反映了盛唐边庭实况燕歌行原为乐府旧题,为魏文帝曹丕首创,多写宫怨闺情,高适旧瓶装新酒,用以描写边塞战事,反映社会现实,赋予题材积极的时代意义。诗前小序说,开元26年(738年),有个跟从张帅出塞而还的人,写了一首燕歌行,送给诗人看。诗人曾北游燕赵,了解边帅怙宠轻敌、虚报战功的恶迹,因此,他针对当时边庭戍守实况,便创作了这首应和客人的同题诗。这首诗,以高度凝练的笔法,描写了一场战争的全过程,全诗28句,可分四段。第一段8句,写大军出师。前四句写出师原因:战尘起于帝国的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寄予厚望,特赐光彩。点出战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意在说明本诗是指陈时事,有感

8、而发的。接着4句写出师阵容:战旗如云,金鼓齐鸣,威武雄壮,浩浩荡荡,毫不隐蔽地开赴战场,而前驱“校尉”己飞传“羽书”,报告敌阵森严,威势壮大,烽火遍狼山,军情危急了。诗人用恃勇轻敌的行军阵势,与羽书报告的敌情威势,构成鲜明对比,预示骄兵必败,同时,又与后文败象,构成反比。燕歌彳亍高适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高适燕歌行第二段8句,写战败被围。其中前4句,写初战时,敌人来势凶猛,我军遭到包围,伤亡惨重;后4句,写日暮时,我军兵少力竭,不能突围了。这里“山川萧条”,地域开阔,极利胡骑驰突,于

9、是,敌人就像暴风骤雨一样,呼啸而来,可是,我军没有作战掩体,无险可凭,不能抵挡敌人攻势了。写到这里,诗人突然中断笔墨,夹入一副振聋发瞧的对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边是阵前战士,流血牺牲、拼死战斗;一边是阵后主将,醇酒美人、寻欢作乐,从而,揭露了主将骄惰轻敌、恣意逸乐、不察战情、不恤士兵,暗示我军必败。对句后,诗人又转回笔力,继续写日暮时,在一片萧索凄凉的战场,我军濒临失败了,并直接指出,“身当恩遇常轻敌”,是内因瓦解了战斗力,明示上面对句的内涵,主将的昏月贵,是这次战败的主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画第三段8句,写被围时,士兵思亲,精神痛苦。为了突出在孤斗无援危境中,

10、士兵之苦,诗人采用借代辞法、对比写法,连用两副对句,“铁衣戍久”对“玉箸啼别”、“城南断肠”对“蓟北回首”;又浓墨重彩,寓情于景,以景抒情:边庭战尘,绝域苍茫,大漠衰草,孤城残阳,力尽关山,刁斗传寒,征人思亲,少妇断肠,两地相思,重会无望。生死离别,悲怆凄凉。他们为什么落到这步境地?这不是将帅恃宠轻敌、寡情少恩,又指挥无能而导致的吗?诗意蕴藉,含蓄隽永。第四段4句,写为国效命。战士们在没有援军,生还无望的绝境中,“忍看白刃血纷纷”,短兵相接,欲血苦战,视死如归,决心以身殉国了,又哪里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呢?英勇悲壮,慷慨苍凉。最后,诗人满腔悲愤,议论两句:您不是已经看到了嘛,自古以来,战争都是

11、非常残酷的,可是如今战士效命死节,而主帅却怙宠贪功,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因此,人们至今仍然怀念着爱兵如子、战无不胜的飞将军李广,这样,又形成古今对比,表达了对战士悲惨命远的深切同情,以及对骄横主帅的严厉谴责。语意深邃,意境雄浑。纵观全诗四段内容,主旨是通过对一场边塞战争的描写,谴责在皇帝宠信下,主帅怙宠而骄、好大喜功、麻痹轻敌、荒淫失职,导致战争失败,造成士兵辛苦久战、流血牺牲、家室分离、以身殉国的巨大痛苦和牺牲,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士兵的同情与礼赞、对昏瞧将军的愤怒与谴责。雄健激越,慷慨悲壮。高适塑像五、燕歌行选材典型,重点突出燕歌行,盛唐边塞诗的精品,反映了当时边疆战争的真实情况,同时,写作艺

12、术也非常高超。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选材典型,重点突出。诗人围绕讴歌战士、揭露腐败的立意,选择的材料,是一次边战的经过,又从中选取出征、战败、被围和殉国四个重点场景,进行典型加工,具体记叙主帅恃宠贪功、麻痹轻敌、荒淫失职、不恤兵卒的恶迹,出色表达将士英勇无畏、拼死杀敌、辞妻诀子、视死如归的精神,有效地突出了边战的悲壮与惨烈,从而达到谴责与讴歌的目的。诗人又大量采用对比写法。“战士半死生与美人犹歌舞“、”身当恩遇与力尽关山”,是战士与主帅对比。“摧金伐鼓、旌旃逶迤与羽书飞瀚海、烽火照狼山”,是敌我军情对比。“山川萧条与胡骑凭陵,”是敌我战场地形地势对比。“铁衣远戍与玉箸应啼”、“少妇城南与征人蓟北”,是征人和怨妇对比。“沙场征战苦与犹忆李将军”,是古今对比。其中有正比,也有反比,诗人正是采用这些对比,具体完成了谴责与歌颂的立意。同时,这首诗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以及抑扬顿挫的韵律、铿锵上口的语言,都很有特色,从而形成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意境浑厚,格调悲壮的特点。陈存选2023、04、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随笔札记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