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小说《河那边》的先锋姿态之刍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行健小说《河那边》的先锋姿态之刍议.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小说评介高行健小说河那边的先锋姿态之刍议文/王栩(作品:河那边,高行健著,收录于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83短篇小说卷吴义勤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年7月)“他依然是他”,经历了动乱年代的冲击,带着一身傲骨在河那边的深山隐居了下来。依托本色生发出的内心意愿让“他”拒绝了被结合进领导班子里的一个副书记的头衔。不要这么一个对他人来说好交代的虚名,对“他”,其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契合了由表及里不落俗套的出世情怀。出世情怀在小说中另一个人物“你”的热望下,是想象里对一个理想去处的描画。想象陶渊明那样远避乱世,在悠然见南山的日子里寻获内心的一片安宁。这个去处,不受俗世的羁绊,不被人情所左右,有一张书
2、桌,凭借书籍消磨一生,“抒情遣兴,借以休憩”。这是“你”的心愿,停留在一个虚化出来的幻景里,它在凡庸的生活空当中给俗务缠身的个体赢得片刻之余的喘息,在对隐逸之士的追慕下忘却不甚如意的生活。不甚如意的生活是“你”的生活,也是生活的常态。其所流露出来的内在情绪聚焦了芸芸众生的共性,它化作一种大众心境,对生活在河那边的人投以欣羡的注目的同时,自以为懂得了遁世即为出世的追求。不可否认,“追求”一词在寻找、探索的词义上有着个体受信念裹胁而前进的强烈感情。这样的感情相对于本色而言,显然不如后者那般纯粹。这就注定了以“你”所代指的众生兴之所至,到深山来了一趟,“也只是匆匆过客,大自然业余的爱好者”,最终还是
3、要返回河这边,继续投身到凡尘俗务中去。“他”却不然。其个人本色在动乱年代未被黑暗吞噬,光风霁月的太平之年也未尝迷失。傲骨作为“他”此生的写照,磊落的支起了河那边在“你”看来广大无边的孤独。高行健用空灵的文字娓娓道来这孤独的行状。无论对景致的渲染,还是人事的追忆,一类人生命内在的明媚藉由代表性的“他”刻画出命运蹭蹬却不改其志的存身之道。这类人的存身之道溶于血脉深处,塑就了灵魂上的博大宏阔。他们有着山一般的品格,唯有走近后细看之下才辨别得出顶端“那一线奇雄的山峰”。诸如“他”,拒绝了他人给予自己的虚名后,仍然将育护山林作为有生之年操持终老的事业。这事业让“他”有了一些朋友。他们不是那种出于礼节和需
4、要前来探望干扰的场面上的人,而是不会对“他”以书记相称的朋友。他们“跋山涉水,真心而来”。这是“他”对朋友的要求,斩断了人世间一切利益相关的纠缠,让人与人的交往超越了功利心的作祟而回归单纯的本质。“他”这一类人的单纯,在乍见“你”时,平淡的与“你”招呼,那份淡然的心绪已冲抵了“你”对“他”的感伤。“你”的感伤映照出众生“悲凉的心境”,因为代指众生的“你”忍受不了“他”那种孤寂。高行健在淡化了故事和情节的文字里给出世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它是意愿,不是热望。不是在山林中寻一.幽僻之地赖以清修的隐居,而是超脱人世束缚的保持自我的本貌。“他”的本貌是革命年代惩处叛徒的决绝;动乱时期庇护知识分子的胆识;
5、当黑暗过去,海晏河清之际不恋慕高位的洒脱。这个随性的人,“他”所生活的河那边,相对于众生而言,实是由本色为基,建构而成的另一个常态般的日常。这个日常在“你”看来是“他终究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到山林里来了”。在“他”却是毫无任何意义指向的属于“他”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依然是他”,不知改变的一类人。这类人并不孤独。孤独是“你”对“他”一厢情愿的观感。从“你”眼里看出去的“他”,在深山寻到了一个理想中读书的地方,并且安居、自在。“你”的感慨不免透着对“他”战胜孤独的钦佩。殊不知,孤独并非是“他”于生活中所征服的困厄,那就是“他”的世界。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他”,清醒的认识到,“山也有灵魂的”。这是“
6、他”育护山林、奔走疾呼的动力。“他”的努力让吃够了苦的大家明白了过来,可还有人不肯明白。攻击“他”的声音仍然不绝于耳,这让历经风雨的“他”笑得更加开朗。“你”和“他”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作为拷问人生存在的意义的载体,在境界层面寓意了此岸同彼岸相对而生的价值存在。“你”在落难时,渡过对岸,于河那边远避尘世的纷争,让艰难的日子在几年优游、静谧的时光里消磨、舒展。得自于“他”的庇护,安然度过艰危岁月的“你”多年后又来到河那边,一是向“他”表达“你”的感激,二来则是从红尘中暂时脱身而至,寻一处清静所在疗慰内心的嘈杂。可河那边终究不是“你”心向往之的理想。理想对于“你”,是有所追求的内驱力。在理想的驱动
7、下,回到河这边的“你”,于红尘俗事的侵扰中才会觉得自在。理想对于“他”,是本色的生活。所以,河那边作为“他”扎根于此的故土,离了它,“他”就如同野生的兰花那般,一旦移栽到花盆里,就只有花开一季的宿命。这就由此观照出“你”和“他”各自迥异的人生位置。河那边的“他”,像一株高大的树木,而“你”,只有童年的回忆,失去了根所凭附其上的丰沃的故土。小说河那边在呢喃、梦吃般的意识流动里,抒写了一个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个人映象。这个映象以一朵淡青的兰花隐喻出彼岸的高洁在“你”的记忆里也只是短暂的停留,它终将被日常的琐碎填满,淹没在河这边的喧嚣里。河那边的“他”作为此岸世界的“你”可资遥望的一类象征之物,坐标式的囊括了“超脱”、“高蹈”、“洁身自好”等深藏心底的境界,它们在滚滚红尘中难以践行,却在记忆的幽深处如一点火星那般时而放射出微弱的温暖。(全文完。作于2021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