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市学校体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Microsoft-Word-文档--经典通用-经典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额尔古纳市学校体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Microsoft-Word-文档--经典通用-经典通用.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额尔古纳市学校体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为了保证我市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完善体育教学管理,根据有关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特制订以下制度:一、教学管理制度1、学校由副校长以上领导主管体育工作,在制定计划总结工作、评选先进时,把体育工作列为重要内容。2、按照教师编制要求,选派体育院校毕业生或有体育专长、体育素质好、热爱体育教育的老师担任专职体育教学工作。3、校领导要重视体育教师的培训,督促他们参加各级教研活动,支持它们的工作,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4、各学校按要求配齐体育教学所需的体育器材,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5、各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
2、体育课,不随意缺课,不挪作他用,在时间上保证教学大纲的实施。6、各学校领导督促、指导学校校级队伍的组建与训练,并将训练时间计算在体育教学的工作量中。对在市级以上比赛中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7、以上各项纳入学校考核评估中。二、教师制度1、体育教师应当热爱学校体育工作,安心体育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掌握体育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方法。2、热爱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3、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临时或突击任务。4、团结同志,尊敬老教师。5、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组织学校队伍坚持课余训练。6、努力钻研业务,坚持参加学科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三、备课制度1、备大纲。
3、钻研、理解大纲的内容,掌握大纲的要求;明确各期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何拓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2、备教材。根据大纲精神理解教材,熟练的掌握教材,确定各课中的重点,难点。正确的讲解、示范各项内容。3、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与年龄特征,体育素质、特长等。4、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力求形式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写教案。认真书写教案,用几年时间完成自己所教全套教材的备课。6、订计划。每期开学前制定好本期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四、上课制度1、体育课教学应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
4、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和所在地区地理、气候条件。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应当灵活多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2、课前,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场地与器材,整理好自己的服装(运动服、运动鞋),提前到达上课地点。3、风雨天上室内课,必须持教案进课堂。4、教师要登记好缺勤情况,问明原因,并通知班主任老师。5、学生上体育课必须穿轻便服装。一律穿胶鞋,不准穿大衣和裙子,不准戴帽子和围巾,不准带书包和小刀、钥匙等。6、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课堂纪律,爱护场地器材.,不得打闹嬉笑,不得用脚踢篮球和排球。7、课结束前,教师要集合全班同学作整理运动,进行小结,整理场地,清点
5、归还器材。8、尊师爱生。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和指挥;教师要耐心教导学生,不准体罚和变相体罚(打、骂、跑步等)。五、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应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1、组织学生做好每天的课间操,安排好各年级的文体活动课。2、每学年举行12次全校性的运动会,平时开展小型多样的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的单项体育竞赛。并执行国家有关体育竞赛制度和规定,树立良好的赛风。3、组织好学校各体育运动队。如乒乓球队、田径队等。体育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带好一支队伍,同时加强梯队的训练,每天认真做好训练工作。并要求有计划、总结。六、奖惩制度1、对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成绩显
6、著的校领导、教师,给与表彰和奖励。2、对有下列行为的学校领导、教师,令其限期改正,并视情节轻重给与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1)不按规定开设或者停课的;2)未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的;3)在体育竞赛中违反纪律、弄虚作假的;4)不试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等;七、其它1、学生体育成绩按规定记入学生守则,“三好”学生的体育成绩。要达良好以上。评定“优秀班级”要征求体育老师意见,要参考班级体育成绩和达标情况。2、要抓好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定期进行检测,达标率要达到规定标准,并按时上报数据,填写好达标手册。额尔古纳市教育局2011-10-18高职教育深度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再
7、思考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的研究与构建”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1ZD015,课题主持人:杨理连)当前,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校企合作也经历了一个由初期浅层次合作到深层次推进的实践过程,但客观上校企合作双方参与深度不平衡的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体制机制创新成为突破这一困境的重要途径。近些年,“四个合作”“12字培养模式”以及“双主体”人才培养等概念的提出,都说明当前与今后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将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点领域。一、高职教育
8、推进深度校企合作的必要性1 .高职教育办出质量特色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区域经济发展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过程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企业的生产实际。只有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才能保证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积极推进深层次校企合作,发挥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以及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2 .高职教育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
9、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由此可见,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是深化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和企业加强合作,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3 .区域经济扩大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手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办学特色等都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水平的制约。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各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能够为区域输送大量的高层次技能型
10、人才与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并且可以扩大区域人力资源的储备,提升区域人才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4 .职业教育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只有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才能够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适应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合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全面协
11、调发展。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内涵定位的认识校企合作是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征,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院校与社会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伴随高职教育三十多年的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校企合作表现为“企业配合”的单向性浅层次合作。这个阶段的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院校实践教学设备和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企业单向地接受高职院校学生的“见习、实习”o相对而言,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较有优势,而地方政府举办的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较为困难。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
12、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和职业院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8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也再次提及“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并逐步拓展合作领域,以此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在合作理念上,从单纯的院校单方利益主体向校企双赢和院校、企业、学生、社会多赢发展,合作范围涉及实训实习、订单培养、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
13、革、师资培养、合作研究等。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难以持续深化,影响合作效果。近些年,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在不断反思和创新中逐步走向深化,表现为“校企一体”的交互性深层次合作。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职教界提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2011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草案)首次提出“双主体”人才培养的概念等,使校企合作不仅对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使企业在人才使用、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等方面感受到合作对企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4、,合作深度和广度都逐渐加强,校企合作趋向于一种“校企一体”或双主体型的、互动性强的深层次合作模式。笔者认为,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校企合作是其基础,工学结合则是其目标,顶岗实习则是重要手段。三、校企合作主要实践模式的梳理1.“订单式”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之一,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战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内容,校企双方充分利用各自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由用人单位通过协议约定安排学
15、生就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体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以校企密切合作、互相信任、互利互惠为基础。通过签订用人订单,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权利,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用人要求相一致,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一致,课堂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训相一致,真正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为“订单式”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它以院校教学为辅、企业培训为主,院校规定学生在求学之时就与企业签订就业或培训合同,企业作为职业培训的核心主体,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办学中,自觉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参与从院校招生到学生毕业的整
16、个人才培养过程。然而,“订单”培养对合作企业要求较高,企业要有较大的人才需求,而且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培训和实习的机会,因此,“订单”培养比较适用于与管理过程规范、岗位技能标准高的大型企业合作,其人才培养质量会受到院校的办学规模、企业的经营状况、院校与企业的关系、学生的就业意愿等多方面的影响。2 .“工学交替”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院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培训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学生在院校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半工半读,利用院校和企业两种紧密联系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是学习者,进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学生在企业期间是工作者,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