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络问诊”乱象成为“问诊陷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警惕“网络问诊”乱象成为“问诊陷阱”.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警惕网络问诊”乱象成为问诊陷阱”近年来,在互联网上进行线上医疗咨询为很多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但在追求方便、省钱之余,“网上问诊”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甚至“免费接诊”背后暗藏种种陷阱,值得警惕。一、网络问诊的现状2023年5月2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网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初步统计,截至2022年10月,全国设置超过2700家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超过2590万人次。2022年,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6亿人,增长率为21.7%o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市级、县级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全年共开展远程医疗
2、服务超2670万人次。中国经营报报道,2022年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健康等3家主要的已上市互联网医疗和医药电商企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年底,阿里健康其签约提供在线健康咨询服务的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营养师合计近20万人,日均在线问诊服务量超40万人次;京东健康其全年日均在线问诊咨询量超过30万人次;平安健康累计注册用户数为4.54亿人,累计咨询量为13.5亿人次。二、“网络问诊”乱象一是以“名医”之名兜售药物。目前网络问诊平台质量参差不齐,不法分子正是看中了这块“蛋糕”,冒充知名医院的知名专家在网上开健康咨询服务。据澎湃新闻报道北京一家三甲医院风湿免疫科知名专家李涛(化名),在日
3、常的工作中通过患者才得知一健康咨询服务平台冒用自己名义为网上问诊患者提供健康类问答信息,并有不少保健品推荐意见。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渴望治愈疾病的心理,结合精心设计的话术吹嘘自己的医术和药效,借机向患者推销药品谋取暴利。2022年10月,宜昌市西陵区法院公开审理两起电信诈骗案件,该诈骗团伙以“网络问诊”方式冒充医生问诊兜售药物,非法获取利益。截至案发,受害人37942人,诈骗金额共计5700余万。上海一位李先生受鼻炎困扰多年,在上网寻医问诊时被广受病友好评的“耳鼻喉科医师”忽悠,支付1900元购专治鼻炎的“特效药”,等了多天也未见药品寄到,再想联系“医师”,却发现自己已经被删除好友,才知晓被骗。
4、二是“网络问诊”诊疗质量难以保证。在传统医疗环境中,医生经过严格的职业培训和技能考核才能获得从事医学行业的资质。而在网络医疗中,实名认证和审核程序并不完善,误诊、先药后方、Al开处方等乱象也纷沓而至,成为埋在行业里的一颗颗“暗雷二上海的张女士腿上起了不少红色瘀点,热衷于网络的她赶紧上网问诊,并自拍了照片上传,专家的答案是:可能是红斑狼疮,要吃中药。张小姐按照“网上医生”的建议配了药,4天后,腿上瘀点却越来越多,只能线下就诊,诊断为血管炎。202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由于皮肤干燥不适在“丁香医生”APP进行图文问诊,“丁香医生”坐诊医生给出“过敏性皮炎”的诊断,并开出包含依巴斯汀片、炉甘石洗
5、剂等药物的处方,该学生支付问诊费及药物费共176元。然而,按照医嘱用药后,其症状并未得到改善,反而愈加严重。对此,多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隔空”诊疗并不适合所有患者,较长时间以来互联网诊疗的定位是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不过,对于何为复诊,业内一直缺少具体标准,导致出现一些监管真空。此外,在网络上进行的诊疗并不能像传统医疗那样有实体医疗机构作为支持,当出现突发情况时,医生也无法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风险。三是个人隐私泄露防不胜防。“网络问诊”意味着患者需要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病情、症状等隐私内容。不同于传统的线下就医,个人信息及病例档案基本都会较为安全地存储在医院内部,相关
6、平台和医疗机构积累了大量患者基本信息、化验结果、电子处方等数据。一家移动安全服务商曾对10款热门医疗类App进行专业的安全检测,其结果显示这些App的安全性都很低,甚至有APP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不法分子获取患者病例信息后,很容易利用“病急乱投医”的心理向其非法售卖或推广药品,或将患者精准“引流”到有合作关系的“医院二更严重的是,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并实施精准诈骗,一份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短信拦截医院数据售卖事件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7月9日,在暗网论坛以3元/条价格售卖的医院实时挂号数据,是由第三方预约挂号网站的短信平台导致的泄露。该事件中,卖家称数据隔天提供,每日10万条,挂号信息包含
7、用户的姓名、手机号、对应科室等,是医疗诈骗和精准营销类黑产需要的核心数据。三、相关建议一是完善“网络医疗”法律法规。完善“网络医疗”法律法规,制定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卫生健康等机构要和网络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完善患者在线的知情同意、监管者后台的审核提醒等管理机制,实现对“网络问诊”的全程动态监管,防止冒用医生名义进行“网络问诊二二是完善实名认证和审核程序。行政部门要严格相关的行政许可制度,建立完善本地区“网络问诊”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电子注册系统,对于每一个从事“网络问诊”的医生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确保其具备必要的医学背景和技能,且在平台显著位置发布其照片、从业经历及组要成果,以方便百姓网上查询选择,防止患者受骗、误诊等危害。三是增强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作为患者,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相信陌生网络医师,尽量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医疗机构及医生进行线上咨询。同时,在进行线上咨询时,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不要随意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