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61948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单元二主备人执教人课时第1课时课题1.地球的表面课.型新授教学目标L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2 .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台地和盆地等。3 .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4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5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6 .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7 .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8、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要点重点:观察分析几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做出初步猜想与解释难点:对主要地形地貌形成原因进行

2、合理的推测。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预案个性设计一、聚焦1 .教师: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你们对地球了解吗?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在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现在的样子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新单元的学习吧。(板书课题:地球的表面)设计意图一连串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从整体上思考地球表面的样子。聚焦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二、探索(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2 .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提问: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图,你们发现我们的地球表面有什么特点?海洋与大陆的分布、大陆板块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3 .交流、研讨:地球的面貌本来就是这样的吗?4

3、.教师播放海陆变迁的相关视频,补充学生认知。5 .师生总结:整个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被海洋分开并没有完全连接在一起,形成几大板块。地球表面的样子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的。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观察、分析,帮助学生对地球地表形态形成一个较为宏观的认知,初步认识到地球现今的整体面貌都是地球演化的结果。为后续研究具体某一地形地貌形成原因作铺垫。(二)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1.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1)观察中国地形图,交流研讨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2)说一说自己家乡的地形地貌特点。教师提问:同学们的家乡在

4、哪里?你们的家乡是怎样的地形地貌?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研讨。设计意图在整体感知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特点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视角聚焦到陆地,建立具体的地形地貌的概念。2 .观察图片中的地形地貌,描述它们的特点。教师出示5种地形地貌图片,组织学生观察交流图片中的地形地貌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几张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将学生观察的目光再次聚焦:观察某个典型地形地貌,并描述它们的特点,为后面分析其成因做好充分的准备。3 .把每幅地形地貌图的特点和自己对这种地形地貌主要形成原因的猜测填写在记录表中。4 .学生填写记录表后小组研讨。设计意图发挥个人学习与小组交流研讨的优势,记录表达自己的认识,为后面的全班交流,形

5、成初步的共识奠定基础、提供线索。三、研讨1 .各组汇报地形地貌观察记录表。2 .研讨:(1)比较各组的解释,你认为哪组同学解释得更合理?为什么?(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地球的表面由各种各样复杂的地形地貌组成。地球表面主要有哪些地形地貌?它们的特点是什么?(3)综合全班同学的分析结果,我们认为可能影响地形地貌变化的因素都有哪些?3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几种主要的地形地貌的特点,还推测出这些地形地貌可能形成的原因,我们的推测是否合理呢?我们将在后续的学习中展开深入的研究。设计意图通过全班性的研讨活动,交流观察的结果和猜测,归纳总结影响地形地貌变化的因素,并将大家的意见用“班级记录

6、表”记录下来,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激起后续探究的兴趣。板书设计评价与反思单元二主备人执教人课时第1课时课题2.地球的结构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2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3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类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4 .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5 .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6 .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7、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

7、能与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地运动着;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难点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教学重点: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要点地壳在不断地运动着;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难点: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预案个性设计一、聚焦1.谈话: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2 .课件展示本课聚焦环节的“火山口”图片,提问:“这是一个火山口的图片。看到这张图片,你们

8、对地球内部的样子有什么猜测?”3 .提问: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结构。(板书课题:地球的结构)设计意图聚焦本节课探究的主题,并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二、探索(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1.提问:地球的表面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地球的内部是怎样一番景象呢?2 .(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教师: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9、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3)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3 .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的观察,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清晰、直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二)了解地壳的组成1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还知道了最外层的地壳部分是由岩石组成。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哪几类呢?我们前面研究过的岩石又属于哪一类呢?2 .学生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

10、分,自学后完成活动手册中第二项: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3.交流研讨。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善关于岩石的认知结构,并加深学生对于地壳组成的认识。(三)了解地壳的运动1 .提问: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2 .学生阅读学习关于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3 .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25页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图片。提问:“阅读材料以后,你们能解释一下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呢?”4 .学生交流研讨。5 .教师补充讲解: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岩层,由于

11、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进而对第一课中弯曲岩层的形成原因形成一个科学的解释;也为后面学习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四)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1.教师:为了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2 .提问:每层做多厚比较合理呢?3 .出示各圈层厚度的数据:地球三个圈层中,地壳最薄,且横向变化大,各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幔的厚度约为2865千米;地核的平均半径约为3400千米。4 .教师与学生

12、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计算,算出地核半径与地幔厚度的比例,学生按照这个比例完成地球结构的模型的制作。5 .切开地球结构的模型,观察它的剖面。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真实体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加深对地球构造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三、研讨1.提问: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有哪些现象或证据支持你的观点?6 .学生研讨、交流。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板书设计评价与反思单元二主备人执教人课时第1课时课题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课.型新授教学目标L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2 .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3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

13、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4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5 .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6 .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7 .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8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9 .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教学要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预案个性设计一、聚焦L出示本课首页图片,请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情景。2 .讲述:地震后,公路的路面被破坏了,出现了塌陷、断裂的现象。3 .

14、提出本课聚焦问题: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设计意图通过对地震后路面的真实情景的描述,帮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影响形成初步认识,由此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揭示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使他们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地震现象的学习活动。二、探索(一)了解地震的成因1 .提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对地震成因的想法。2 .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成因进行猜测,并将学生提出的假设整理后记录在黑板上。3 .出示模拟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保鲜膜。(2)用水将土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保鲜膜的小盒中。(3)等泥变干后,

15、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4)观察发生的现象。4 .提问:模拟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什么?(教师明确: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5 .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不仅观察“地面”的变化,还要注意观察“地面”断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6 .出示岩层弯曲、断裂、错位的图片,学生结合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设计意图实验前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的成因进行假设,明确模拟实验的目标。同时,指导学生明确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的含义,使学生将自然现象与模拟实验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将实验中获得的证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