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工作目标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工作目标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某市工作目标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宁波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宁波市国民经济与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与计划、财政报告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与其它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十五”进展Pl顾从2001年到2005年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宁波经济社会进展跃上新台阶的重要历史时期。五年来,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与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树立与落实科学进展观,深入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市委“六大联动”与建设“平安宁波”战略部署,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扎实工作,积极应对非
2、典疫情、重大自然灾害、资源要素紧缺等严峻挑战,提早一年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要紧任务,荣获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称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进展,城市综合实力显着提升。全市生产总值从1175.8亿元增加到2446.4亿元,年均增长13.8%。人均生产总值从22025元增加到38733元,年均增长9.5机财政通常预算收入从143.2亿元增加到466.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64.4亿元增加到212.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6.7%与27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81.7亿元,是前五年的2.7倍;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2.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3、520.8万标箱,分别是“九五”末的2.3倍与5.8倍。三次产业比重由8.2:56.0:35.8调整到5.3:55.3:39.4,城市综合竞争力跻身全国十强。产业联动进展取得成效,整体竞争力稳步增强。粮食生产与供应保持稳固,高效生态农业得到长足进展,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2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36个。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迈出扎实步伐,一大批高素养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从1427.7亿元增加到4721.4亿元,实现利税从163.3亿元增加到428.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7%与21.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20.8%
4、提高到32.3%,并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第三产业进展加快,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荣获中国优秀会展城市称号。三产增加值从421.1亿元增加到964.1亿元,年均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89.3亿元增加到759.8亿元,年均增长11.8%。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基本完成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投资、财政、规划、国土管理体制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开放型经济进展取得新突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从75.4亿美元增加到334.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从51.7亿美元
5、增加到222.3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34.7%与33.9%,经济外向度比“九五”末提高56.5个百分点;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2.6亿美元,是前五年的3.1倍;完成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营业额20.5亿美元,年均增长26.7%.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修编完成了宁波城市总体规划,邺州新城区、镇海新城区、北仑新城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副中心城市、城镇与新农村建设有序展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九五”末的134.7平方公里扩展到224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从45%提高到56机全市财政支农资金年均增长20.9%,完成75个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建设,改造与
6、建设通乡、通村等级公路2364公里。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292.6亿元,城乡道路、供水、供电、公交、通信、污水与垃圾处理网络化体系初步形成。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城镇污水处理率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比“九五”末提高3.5个、24.1个与6.8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城市人均公绿面积由7平方米提高到11.5平方米,先后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与国家园林城市。统筹进展力度逐年加大,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心城区进展层次不断提升,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余慈地区组团进展扎实起步,“大桥经济圈
7、”加速形成,南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进展步伐不断加快,五县(市)全部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统筹区域协调进展体制逐步理顺,“共建共享”进展机制基本形成。欠发达地区帮扶力度加大,“双百工程”扎实推进,累计转移支付2.2亿元支持欠发达地区进展,下山搬迁农户6020户、17958人,老区、山区与海岛的自我进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大市建设扎实起步,社会事业蓬勃进展。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累计完成教育文化科技投入211.8亿元。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进展,率先实施欠发达乡镇免费义务教育,初中升高中比例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4.2%与42%,分别比“九五”末提高11.8个与27.7个百分点。新增中高级人才
8、近7万人,是前五年的2.2倍。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一大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成投用,精品创作跨上新台阶,群众文化日益繁荣。人口与计划生育、老龄、残疾人与双拥等工作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与谐社会建设有序推进。“解难创优”系列工程全面实施,累计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帮助25.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操纵在4.1%以内。全市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五年累计101亿元,年均增长30.4%。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与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1.3万人、106万人、75.8
9、万人、90.5万人与43.8万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隙重点参保对象参保率达到76.2%,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2.2%。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给率分别达到94%与98.9%o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921元增加到174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069元增加到7810元,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IL4%与8.5%o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503.1亿元,比“九五”末增加L4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39.8%与45.2%下降到37.8%与41%,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19.8与41.6平方米提高到23.5与50.4平方米。依法行政逐步推进,政府自身
10、建设不断加强。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及时向市政协常委会通报政务情况,自觉同意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与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复市人大代表建议2810件、政协委员提案2523件。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与依法行政纲要,清理地方性法规与政府规章,制定实施政府工作规则与政务公开等一系列规定,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自觉同意人民监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加强,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体制基本形成,政府采购逐步推广,行政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效能政府与廉洁政府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各位代表,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认真谋划“十一五”进展的承
11、前启后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市第十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重要一年。我们坚持以科学进展观统领经济社会进展全局,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与市委“三个突破”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六大联动”战略与“平安宁波”建设,在巩固深化前四年进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进展思路,优化进展环境,增强进展活力,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进展的好势头,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重点抓了下列五方面工作:(一)强化要素与服务保障,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面对市场环境、资源要素的“双重制约”,把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作为经济进展的首要目标,大力加强要素与服务保障工作。坚持有保有压,调整完善产业准入政策,大力推进符
12、合国家产业政策、事关国计民生的项目建设,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强化资金、水、电、土地、能源等方面的协调,构成专门工作小组深入基层,指导项目审报服务,促进投资在优化结构基础上保持合理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1%,其中设备与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63.5%。习惯城乡消费升级,扩大公共服务,改善消费环境,多次举办国家级大型会展活动,促进有关产业进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虬同心协力抗击强台风袭击等自然灾害,及时部署灾后基础设施重建与生产恢复工作,努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进展。(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进展的质量与效益。围绕增强经济运行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坚持三次产业联动进展,制定完善
13、有关规划与政策体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进展生态高效农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进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农业结构协调、工业结构改善、服务业升级加快的产业进展新格局。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促进科技与经济进展的紧密结合,构建服务型科教体系,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工作,推进区域创新体系与研发园区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全市新增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4家,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年产值同比增长24.4%。大力进展循环经济,坚决淘汰重污染、高能耗项目,全市能源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明显下
14、降。(三)加大统筹联动力度,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进展。积极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制定实施宁波市统筹城乡进展纲要,统筹规划市域范围内产业、资源利用保护、就业社会保障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统一布局,共建共享。稳步推进农村配套改革,深入实施“百千工程”与“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农村环境有效改善,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就业进程加快,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5.3万人次。完善规划、国土、财税与投融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统筹区域协调进展的体制保障。完成土地总体规划大纲修编,东部新城建设全面启动,邺州新城区等重点区域建设继续加快,湾头地块开发有序推进。积极统筹余慈区域进展,把象山港区域保护与利用列入
15、重要议事日程。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了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进展活力与动力。围绕消除生产力进展的体制障碍、增强经济社会进展的动力,积极稳妥地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努力为进展拓展新的空间、注入新的活力。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非公有制经济进展的政策环境,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进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推进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着手探索供水、公交等公用、垄断性行业改革。习惯对外开放新形势,扩大重点领域开发开放,建立慈溪出口加工区,实施区港联动,加强电子口岸建设,实现空港全面对外籍飞机开
16、放。积极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开放型经济取得新业绩。全市外贸出口增长33.5%,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到53.4%,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达到23.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外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达到1022万美元。加大区域经济合作力度,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五)注重改善民生环境,着力构建与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扎实推进文化、公益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活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协调进展。加大“解难创优”力度,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养老、医疗、工伤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大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力度。广泛开展爱心帮扶行动,深入实施安居工程,建成经济适用房50万平方米。大力开展以“三车”整治为重点的缓解中心城区出行难系列行动,促进交通秩序好转。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与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职业教育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就学环境。启动十大医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