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四重维度.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57012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四重维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理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四重维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理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四重维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理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四重维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理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四重维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四重维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四重维度.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理解马克思主义反贫困四重侬摘要:反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吸收借鉴前人反贫困思想合理成分的基砒上,形成了科学的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认识论、价值论、目标论和实践论等四重维度,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贪困产生的制度根源及反贫困的社会主体、价值目标、基本路径等问题,强调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共生。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反贫困;贫困治理;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主要围绕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展开,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从根本上改变无产者贫困命运的途径在千推

2、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这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彻底摆脱贫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一、认识论维度:对贫困问题的制度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指明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本质和根源问题。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制度本身去寻找贫困产生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皴的贫困问题必须变革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推翻现有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合理的生产关系和社管制度。(一)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劳动者贫困化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基础上的思想形态,它运用辩证唯

3、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形成了科学的反贫困思想。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高度发展既可能导致无产者的绝对贫困,也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相对贫困。所谓绝对贫困,是指无产阶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在物质上一无所有且在精神上处千荒废状态。所谓相时贫困,是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成为物质资源分配的两个极端,二者之问的贫富差距日益悬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是一种悖论性贫困即生产相对过剩性贫困,它的主要表现是财富集聚与贫困积累同现,一边是少数人财富的堆积,一边是多数人贫困的加剧。对千底层劳动者而言,

4、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他们带来的不过是温和的监就”和“贫困的温床1177-178,他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改善。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文明制度,只是创造出了资产阶级的幸福,却没有创造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幸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方面是不可计量的财富和购买者无法对付的产品过剩,另一方面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口无产阶级化,变成雇佣工人,因而无力获得这些过剩的产品。社会分裂为人数很少的过分富有的阶级和人数众多的无产的雇佣工人阶级,这就使得这个社会被自己的富有所窒息,而同时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却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免除极度贫困的任何保障。”1198可见,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条件下,一无所有

5、的工人阶级不得不依靠出卖自身劳动力维持生存,他们不仅忍受着肉体上的折磨而且也在精神上受制于资本的权威和意志。也就是说,雇佣劳动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隐蔽且极为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超过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1325-326(二)消灭旧制度,在新制度中实现反贫困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后,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制度形态应该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从根本上消除了剥削和贫困产生的制度基砒218。马克思还特别强调,社会所有制不仅恢复了劳动的自主性而且优化了劳动者的法权意识,这就意味着生产劳动将不再使人感到压抑和痛苦,而是使人感到幸

6、福和快乐,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解放人的手段。在全新的社会所有制条件下人类将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从而实现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也就是说,共产主义制度的最终实现才是消灭人类黄困的根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还具体指明了消灭贫困的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第一阶段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虽然从本质上看按劳分配仍然属于资产阶级的法权范畴,因为它默认劳动者具有不同工作能力,由此可能导致在提供同样多劳动的情况下不同的劳动者实际得到的是不一样的结果。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可能比另一个人更富有,从而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但是这种分配制度相较于资本主义不劳而获的分配制度,却具有本演意义

7、的巨大进步。而在共产主义商级阶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2364-365为人民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反贫困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就是带领全体人民摆脱贫困,为美好的生活而奋斗,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之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始终包含着人民主体的价值原则,其全部的核心和价值指向在于“人“人民”多数人工马克思指出,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坚持了民主制度的核心价值诉求一“权为民所赋工巴黎公社坚持社会公职人员由人民普选产

8、生和“公职人员只付给同工人一样的工资的原则,从而抓住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为无产阶级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列宁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民主只是供少数富人所享有的现实,指出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第一次成为穷人的、人民的而不是富人的民主制度”4,这样的民主是一种真实、广泛、有效的民主。可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不仅表现在防止贫富分化的制度层面,而且巳经深入“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的创造精神”方面,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成员要做人民的公仆而不做人民的主人,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坚持的贫困治理根本价值原则。三、目标论维度: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目标就是消除两极分化,

9、实现共同富裕。虽然说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直接使用“共同富裕”概念,但他早就明确指出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这种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在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基础上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共同分享整个社会的丰裕成果,而不是仅仅指少数人的富裕。(一)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消灭贫困的根本保证反贫困的实现是与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相对应的,而社会财富的创造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在较低的生产力层次上,人们的衣食住行在质和量上都得不到保证,绝大多数无产者处于贫困潦倒的边缘状态,根本谈不上黄困问题的解决。只有当整个社会的生产力高度发展了,劳动才可能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成为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手段。正如马克思

10、所说,没有生产力的发展贫穷现象只会更加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166。可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消除贫困的前提和条件。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2786-787o可见,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贫困的根本保瞪。(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满怀憧憬地说:未来社会“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

11、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308-309.可见“共享社会发展成果1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本目标诉求。当然,这里说的1共享”并不是平均主义,因为平均主义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劳动差异,主张绝对平均化的富裕,实际上是L种懒倩机会主义思想,必然导致贫穷现象的外溢和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且应当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本的发展。生产具有社会性,那么生产出来

12、的成果必然表现为社会性。广大劳动者创造了社会财富,那么社会财富就应当由他们来共同享有,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劳而获的行为是可耻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不仅物质财富而且包括政治、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发展成果都必须服务于全体人民。如果说社会发展的成果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群体手中,为少数人所享用,而大多数人则被置于社会发展成果之外并持续处于贫困落魄的状态,那么这样的社会发展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只能是畸形的发展、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变迁规律的发展。(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逻辑必然一直以来,先进的思想家们盼给著书立说,设计没有贫困的理想社会并制定种种完美的社会模型及其行为规范。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至

13、善的生活”,柏拉图基于真、善、美政体之下的“公正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生活”和对至善生活的向往,欧洲中世纪奥古斯丁的1上帝之城”、近代哲学家的“理性王国”构思、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的生活”等,都是思想家们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追问和设想。而马克思主义把理想社会的实现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指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消除贫困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共同富裕的前提不仅在于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而且在于社会的生产和分配制度能够让全体社会成员享受这些社会财富。强调社会财富的创迨必须建立在一切人的自由劳动基础之上,劳

14、动必须成为人的第一需要,每个人将各尽所能各领所需,人们不再被劳动束缚且摆脱了所有外在必然性压迫,获得了广阅的自由发展空间和条件,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人们将自然而然地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的解放是一致的,因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5443。通俗地说,就是人的技能和潜力、体力和智力、身体和心理都将得到充分发展。马克思强调,只有到了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才能在人格上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并可以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400o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科学地阐明了历史发展规律和目标,从而成为科学的真理。四、实践论维度:贫困治理的系统性与持续性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中的科学,并没有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怎样消除贫困提供现成答案。由于国情不同,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形态也千差万别。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无产阶级没有掌握国家政权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因而他们反对先验地对未来新社会的建设细节进行过度描述,强调在没有实践的情况下设计的直图“越是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