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人杰地灵,泽被后世—江西思想之光探索·江西理学.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47313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文化·人杰地灵,泽被后世—江西思想之光探索·江西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西文化·人杰地灵,泽被后世—江西思想之光探索·江西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西文化·人杰地灵,泽被后世—江西思想之光探索·江西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西文化·人杰地灵,泽被后世—江西思想之光探索·江西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西文化·人杰地灵,泽被后世—江西思想之光探索·江西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西文化·人杰地灵,泽被后世—江西思想之光探索·江西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西文化·人杰地灵,泽被后世—江西思想之光探索·江西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西文化·人杰地灵,泽被后世—江西思想之光探索·江西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西文化·人杰地灵,泽被后世—江西思想之光探索·江西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西文化·人杰地灵,泽被后世—江西思想之光探索·江西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文化·人杰地灵,泽被后世—江西思想之光探索·江西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文化·人杰地灵,泽被后世—江西思想之光探索·江西理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江西文化人杰地灵,泽被后世一江西思想之光探索江西理学江西文化人杰地灵,泽被后世一江西思想之光探索江西理学理学指的是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学术体系。按传统的分类,这个体系中主要有两大派,一派是宋代占统治地位的道学,其中以洛学为主干,至南宋发展到高峰,在明代仍有很大影响,并维持着正统地位。因其主要代表为二程、朱熹,故常称为程朱派。另一派是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中期后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为陆九渊、王阳明,故人称为陆王派或陆王心学。而陆王心学都是发源和成熟于江西。所以说,江西理学主要是指陆王派的学说。广义的理学包括道学和心学,而促使理学兴起和兴旺的许多哲学家都和江西这块

2、土地因缘相关。首先是被尊为理学开山的周敦颐,他虽为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但一生和江西关联密切。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江西任职,晚年卜居庐山莲花峰下,筑室日濂溪堂,后卒于其地。其次是程颖和程颐兄弟,当周敦颐为南安军司理参军时,二程的父亲程嗣亦在南安军做官,程氏兄弟随父寓居任所,程丽叫两个儿子师事周敦颐,时间近一年左右,也就是说他们是在江西受的理学启蒙教育,后来二程成为理学中极其重要的人物。最后是朱熹,他曾知南康军,复建白鹿洞书院并在那里讲学,影响很大,朱熹祖籍是徽州婺源人,婺源今属江西,所以朱熹和江西更是密切相关。不过我们只是说他与江西密切相关而已。历史地考察,朱熹之学还不能算是江西之学。朱熹本

3、人生于建州尤溪(今属福建),当时他父亲朱松任尤溪尉,以后朱熹长期生活和活动于福建。在理学派别中,他被尊为闽学的台柱,当时朱熹称与他对立的陆九渊的思想为江西之学。因而,江西理学正宗应从陆九渊讲起。(1)陆九渊生平与著述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今江西匐11县)人。他曾讲学于贵溪象山,自称象山居土,故以象山先生传名于世。他是宋明理学中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之一。陆九渊自幼读书,便好疑善思。据记载,他在少年时便不满于程颐的言论。他十几岁写读书笔记时,就写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也就是后来他的哲学的宗旨。他的思想虽然早熟,但直到34岁才通过了进士考试。中进士后,他回家候职

4、三年,远近学者都来就学,开始形成一个学派。淳熙元年(1174年),九渊赴部调官,授迪功郎、隆兴府靖安县主薄。淳熙中除国子正,迁敕令所删定官。淳熙十三年转宣义郎,改主管台州崇道观,于是回到家乡、在象山筑精舍讲学。53岁时,出知荆门军,一年后,病故于任所。陆九渊从不著书,他基本上是通过讲学对他的学生发施影响。他言辞锋锐,善于辩说,吸引了许多学生聚集在他的门下,他和他的哥哥陆九龄因同在家乡讲学,合称江西二陆。他平日的书信、序赠、奏表、讲义、语录和一些诗文,由他的儿子陆持之编定为象山先生全集。新印本陆九渊集收集了陆九渊的全部思想材料。陆九渊学术活动的时期基本与朱熹同,但他的学说与朱熹学说之间有较大的分

5、歧。陆九渊和朱熹有两次大辩论。一次是本体论方面的,其具体的问题是无极而太极;另一次是人生论方面的,具体的问题是修养方法。本体论和人生论是道学的两个主要方面,也是哲学的两个主要方面,所以他们的这两次大辩论牵涉到道学的全部重要问题,也牵涉到哲学中的全部重要问题。由朱熹和陆九渊分别代表的两个不同学派是南宋最主要的学术流派,他们的分歧和争论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理学的发展。在理学中,陆九渊被归属于心学派,而且被尊为心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主张略述于下。第一,心即是理。在陆九渊的论述中,他常常把本心简称为心,他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陆九渊集卷一与侄孙浚)。这里固

6、有、皆备的同然之心都是指本心。本心的观念是陆学的最重要的观念。所谓心即理就是指本心即理。陆九渊认为,任何人都有先验的道德理性,他称之为本心,这个本心提供道德法则、发动道德情感,故又称仁义之心。由于本心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所以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心。人的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根源于失其本心,因而一切为学工夫都应围绕着保持本心以免丧失。从陆九渊自己经常的引证可明显看出,他的本心思想来源于孟子,以孟子思想为基础,他说:仁义者,人之本心也。孟子曰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又曰我固有之,非由外烁我也,愚不肖者不及焉。则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贤者智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与赵监陆九渊集卷一)。从孟子

7、到陆九渊,本心指先验的道德意识,这个说法强调道德意识是每个人心的本来状态;它存在于任何时代任何人身上,是永恒的和普遍的。有一次陆九渊在座,弟子詹阜民陪侍,陆九渊突然站起,詹阜民也赶忙站起,陆九渊对他说:还用安排否?意思是说,詹阜民这个行动是出于一种自然具有的尊师之心,不须任何外在强迫,也无须经过逻辑思考,每个人都现成地具有这种内在的道德意识。在孟子看来,理是人心之所同然,但理没有宇宙规律与社会规范的意义。而陆九渊则认为,本心自身即是道德原则的根源,因而本心即是理,本心之理同时与宇宙之理是同一的。他说: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公心,圣贤所以为圣贤者,不容私而已(陆九渊集卷十五)。他又说:心只是

8、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同上,卷三十五)。在他看来,宇宙不仅是一个时空的观念,宇代表四方上下的普遍性,宙代表古往今来的恒常性,在这个意义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正是用以凸显本心的普遍性与永恒性。陆九渊并不认为天地之理是人心所生,他承认宇宙之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他说:此理在宇宙间,固不以人之明不明、行不行而加损。他还认为理是可知的,宇宙间自有实理,所贵乎学者,为能明此理耳(陆九渊集卷十四)。所以,在以心为本心、理为道德准则的意义内,心即理的命题是可以理解的,但由于陆九渊在概念运用上并未严格区分心与本心,在以心为一般知

9、觉主体的同时又常在本心的意义上使用心这一概念,从而使其心即理的命题受到普遍怀疑。第二,尊德性而后道问学。1175年夏,由吕祖谦出面召集,朱熹、陆九渊兄弟等相会于江西信州鹅湖寺,讨论学术异同,史称鹅湖之会。陆九渊当时作了一首诗: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干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陆九渊集卷二十五)。他以自己的主张为久大的易简工夫,把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成是支离事业,引起了激烈辩论。朱陆两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和处理为学工夫中心性的道德涵养与经典的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陆九渊认为,为学的目的只是实现道德的境界,经典的学习或外物的

10、研究都不能直接有助于这个目的,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够实现这个目的。陆学的这个立场,用中庸的语言来说,就是始终强调尊德性对道问学的优先性。尊德性是本,道问学是末,道问学必须服从于尊德性,用孟子的话说,就是要先立乎其大者。在陆九渊看来,经典和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增进道德,因而没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陆九渊认为知识并不能直接促进德性,这一点并不错,但他有一种贬低读书学习、轻视知识及经典的倾向,他的学生们受他这种影响较大。陆九渊不仅认为读书穷理是末不是本,而且他认为严格遵守行为的具体规范也不是学问的根本。由于陆学以直指本心为宗旨,所以他说重读书穷理的学问是只务添人家底

11、,他自己的学问则只是减他底,注重经典考索的是支离,他自己的主张是易简。第三,自作主宰的修养方法。陆九渊一次与他的学生讨论如何作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学生说:非僻未尝敢为。即不为任何不道德的行为。陆九渊说:不过是硬制在这里,其间有不可制者,如此将来亦费力,所以要得知天之所予我者(语录下)o这里说,仅仅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去做违反道德的事,只是一种强制,还没有把道德的行为变为主动的自觉行为,而要由强制变为自觉,就必须首先了解人人具有天赋的本心,而后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他说: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与曾宅之)。他又说:请尊兄即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

12、备于我,有何欠阙!(语录下)自主、自立都是指人应真正树立主体的道德自觉,让本心良心成为意识的主宰,这样任何邪说外诱都不能使你动摇。从这个立场出发,陆九渊很重视以静坐发明本心,把静坐澄心作为他的一个重要的存心工夫。任何人只要默坐澄心,把意识集中在内心,排除各种成见包括经典的解说,体验本心,就能发现内心本来就有的主宰,这个主宰可以最可靠地引导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陆九渊甚至提出六经皆我注脚的口号,曾有学生问他:先生何不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安注六经厂在他看来,六经只是记载了良心运用的各种例证,人只要在内心真正树立起良心的主宰才真正确立起道德的自主性,不必在经典上去穷求考索。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本

13、源之学旨在为人的道德行为找到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在源泉,以最大限度地获得道德的自觉性与自主性。他特别反对道德上缺乏主体性的意识,即自暴自弃,所谓自作主宰也是要人树立起道德主体性。他一方面强调本心的具足,一方面特别注重倡导自主,自主又叫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道德实践的成功与失败决定于自我的意志,而不决定于任何外部力量,人只有开发出自我本来涵具的资源,并坚决地确信人的内在资源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充分基础和条件,就能在成圣成贤的道路上达成目标。第四,义利之辨。公元1181年春,陆九渊到南康拜访正在作知南康军的朱熹,并在白鹿洞书院为诸生讲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他的讲演十分成功,听众受到了很

14、大感动,以致座中有流涕者,讲演结束,朱熹立即请陆将讲演内容书成讲义。陆九渊提出,决定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主要不在于他的表面行为,而在于他的内心动机。他举例说,一个人终日埋头学习圣贤之书,这个行为看起来很好,可是如果他读书的动机只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那他就不能被称作一个君子。陆九渊举的这个例子切中在座不少学者的心病,所以听之者皆为之悚然动心。陆九渊后来也说过:“某观人不在言行上,不在功过上,直截是雕出心肝。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小人还是君子,主要在辨志,即辨察其决定行为的动机原则。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义利之辨,义即道德动机,利即利己动机。陆九渊认为,一个动机是道德的,则必定是与利己主义对立的。因此,义利

15、之辨要解决的是道德评价和道德人格的问题,并不是要排斥任何建功立业的行为。陆九渊的学说在当时有相当大的影响,他在金溪槐堂书屋和贵溪象山书院进行了多年的讲学,从其受学的这批弟子史称槐堂诸儒。宋元学案专门立了槐堂诸儒学案,共列六十五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江西人。如南城的傅梦泉、邓约礼,金溪的傅子云、黄叔中,临川的俞廷椿,严滋等,皆为一世知名之士。陆九渊死后的一个时期里,他所代表的心学相对于理学而言趋于沉寂,到了明中期,在王阳明的倡导之下才重新活跃起来,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王学与江西之因缘明代初期,朱学很快就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这当然是由于官方的大力扶植。在这方面,江西吉水的解缙Q3691415)起

16、了某种出谋献策的作用。永乐十三年,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修纂完成,被明朝确认为统治意识形态,也再没有什么新论新说了。这一切使朱学停滞不前,从而加深了它自身的危机。于是王阳明的学说便得以乘机崛起。王阳明Q4721529),名守仁、浙江余姚人,尝筑室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他自正德十二年正月到江西上任直至正德十六年六月离江西,共计四年半的时间,正是他春秋鼎盛时期。在政务上,提督南赣汀漳军务,镇压农民起义,这是他历史上的污点,但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却是有功于国家和社会的。这期间,王阳明在学术上也有许多值得纪录的事。正德十三年他在赣南时,七月刻朱子晚年定论,八月刻传习录,九月修濂溪书院大集四方学者。正德十六年居南昌时,正式提出完备的良知说,并于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化艺术理论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