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乡土情怀,守望美好家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葆乡土情怀,守望美好家园.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永葆乡土情怀,守望美好家园乡土中国入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整本书阅读书目,出乎许多语文教师意料。这是一本学术著作,而且是人们不大熟悉的社会学论著,作为教师去读尚且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定力,何况是刚刚步入高中、很少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的高一学生。他们能读进去吗?他们能读懂吗?阅读这本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会有哪些帮助?本文中,笔者以一节乡土中国总结研讨课为例,分享开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思考和具体做法。一、读完乡土中国整本书从打开乡土中国这本书,到指导学生如何读进去、读懂这些文章、读完整本书,再到布置学生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最后完成总结研讨课,我们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一项扎扎实实的阅读工程,感
2、悟良多,总结如下:(一)整本书阅读的核心是阅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很容易走入将整本书阅读课变成讲读课的误区,把整本书当作传统的语文课本来处理,教师的讲解和灌输太多,忽略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用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这违背了整本书阅读的初衷。整本书阅读的重点在于原生态阅读。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沉下心来反复多读,将内容烂熟于心后再引导和适当点拨学生,避免直接用教参资料的分析归纳照本宣科。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学习费孝通先生观察社会、透视社会的方法,感受作者缜密的思维、严密的论证,培养科学性、系统性阅读论述类文本的习惯,提升思维水平和逻辑能力。(二)整本书阅读必须读完整本书”因为乡土中国具有
3、很强的学术性,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阅读难度,有的教师便一篇篇地进行讲解。但一方面,这会导致学生关于整本书的概念碎片化,缺乏整体概念;另一方面,时间线拉得过长导致课时紧张,往往只读了前面几章就半途而废,学生无法全面、深刻理解整本书的主要观点,也无法梳理整本书的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因此,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五点措施,确保学生读完整本书。1 .读之前:根据“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的导读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了解乡土中国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什么要读,以及怎样来读这本书。2 .读下去:按篇章引导学生精读乡土中国,集中在课内逐章精读,力争让学生读进去,能读懂。3 .读进去:让学生根据书中的“阅读导
4、弓-思考与探究”进行批注,在笔记本上归纳解释核心概念,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每一章的行文结构。4 .读明白:定期检查学生的批注和笔记,在每次阅读前展示优秀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成果,适当点拨上一章的重要概念以及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越读越明白。5 .读全书:由于时间有限,让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师注重检查和方法指导,直至读完整本书。历时两个月,学生完成了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在每一章都做了批注并整理成读书笔记,还梳理出思维导图,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一节以“永葆乡土情怀,守望美好家园”为主题的总结研讨课。二、乡土中国总结研讨课永葆乡土情怀,守望美好家园”取自清华大学
5、党委书记邱勇在2020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此外,他还将乡土中国一书作为礼物,赠送给每位走进清华园的学子,其用意极为深沉。基于此,本节总结研讨课以邱勇书记赠书为切入点,以他的讲话贯穿起4个课堂环节,对乡土中国全书的内容作梳理与探究。(一)环节一:梳理发动学生列举本书的重要概念,理解作者的观点及“乡土中国”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然后让学生选出他们觉得最重要的两三个概念,并说明理由。这一设计体现了教师四两拨千斤的巧思,让学生直入核心抓重点,课堂效果非常好。【教学片段】师:“概念是理解学术著作的工具,现在让我们用比较的方法,将我们所读的乡土社会和其他社会作一番概念上的比较,看看乡土社会是什么样
6、的社会。乡土社会是我们的研究对象,那么与之相对应的有很多其他社会形式。比如从生产方式上进行区分,有乡土社会和游牧社会;从空间上进行区分,有乡土社会和移民社会;从时间上进行区分,有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等等。我们统称为是与乡土社会相对应的其他社会。请大家看这个表格(见表1),我们一起来回答。师: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将书中部分概念进行了归纳、比较,但是乡土中国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是我们解读文本、认识事物的抓手。能不能回顾一下全书,举出书中你认为最重要的两三个概念,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认为重要?礼俗社会借助文字的社会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庭男女有别法治秩序、道德秩序司法诉讼体系有为政治同意的
7、权力、横暴的权力血缘社会名实分国人社会对信用。乡土社会是一个不流动的社会,以血缘关系组织在一起。因为乡土社会的不流动,造成他们是一个熟人社会,整天面对面生活在一起。他们不需要文字,也不需要订立契约,一切活动都基于彼此的互相信任。我想这三个概念表现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特点。生2:第一个概念我认为是血缘社会,乡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社会,并且这种血缘社会是有传递性的,比如社会地位、职业等都可以世代传递;第二个概念是“礼制秩序”,因为在乡土社会大家都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则和秩序来生活;第三个概念是男女有别,在乡土社会中男女之间的感情是亚普罗式的,关系非常稳定,男女之间很少有离婚、分手之类的事情发生,这
8、也是乡土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生1 :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分别是“不流动”、“熟为书名就叫“乡土中国中国人都有一种土地情结,比如安生3:我也补充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乡土性,因土重迁、落叶归根,有一种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执念。在中国农民的心里,土地就是至高无上的。另一个概念就是,4L,o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是每个人心中都会自觉遵守的,是潜移默化不需要去强制的,礼和法律不一样,法律是因外在的强制而去服从,礼是与生俱来的主动服膺。师:很好!确实,我也认为“乡土性这个概念很重要,刚才大家说的很多特点都来源于此。中国早期是农耕社会,我们的先民最开始是和土地紧紧连在一起的,人需要从土地上获得生
9、存的资料,所以说人必须附着在土地上,用书上的话来说就是人好像半个身子都插在了土里”。(二)和二:W将全书14个章节进行分组,梳理全书结构,让学生分析乡土中国的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借助目录,学生把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等章节放在一起,集中阐释了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是不需要文字的社会;然后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是关于社会结构;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是社会管理,并且讲述了乡土社会的几种权力;即使变动很慢的乡土社会也会缓慢地发生变迁,一个是由血缘向地缘(血缘和地缘)的变迁,还有从欲望到需要的变迁,这就造成了名实的分离,表面上还维持着名(形式),但是用注释来对它进行
10、内容的变通。因此,全书的14个章节被分成了4组:社会特点、组织结构、社会管理和社会变迁。通过梳理整本书的思维结构,我们把这本书由长读短、由厚读薄了。(三)环节三:思辨思辨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旨在让学生联系当下,关注现实问题。阅读学术著作,不但要理解其理论体系,还要学习运用其“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的方法来关注当下,学以致用。当今学生大都没有乡土社会生活的体验,为了引导学生读懂乡土中国,我经常在阅读之前设置12个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小问题,让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比如在阅读家族之前,我会先问“为什么以前旧社会有很多的包办婚姻?当今的中国社会也有一些夫妻明明没有感情了却仍然生
11、活在一起?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因事业的需要排斥了普通的感情”等观点有更具体而直观的理解。社会学是一门在野之学,仅阅读文本是不够的。阅读之外,我鼓励学生向费孝通先生学习,深入乡村,让他们在假期通过观察、走访、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联系现实思考乡土中国在当今社会的留存与变化,意在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认识中国特色和中国国情。基于前期的阅读和实践,学生对于整本书有了新的思考。【教学片段】师:邱勇书记在给新生的致辞中说道:“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乡土的味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渐渐淡去,但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乡土都不应成为前行时遗忘在身后的风景,也不应仅仅成为挥之不去的乡
12、愁。乡土需要赤子的关怀与回报,美好的生活需要永远延续,幸福的家园需要永远安宁。要俯下身来,亲近这片土地,了解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乡土深藏着民族的文化根脉,只有俯下身来亲近土地,迈开脚步丈量家园,才能从乡土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成长力量。”联系我们的经历、环境,结合我们在假期做的社会调查,你是否感觉到乡土社会在今天还有留存?或者又有了哪些变化?生1:我的爷爷奶奶是农民,完全依靠土地谋生,但是我的父母辈对土地的依赖逐渐减少,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乡村人口很多流动到城市里了,还有部分留在农村的人也开始经营农家乐、民宿等旅游类的相关产业,另外一些村民进入工厂打工,不再依赖土地的收入,人和土地的联系不再那么
13、紧密。生2:和乡土中国中腱的生于斯,死于斯、襁动的世代定居方式不同,我的农村老家交通极为便利,水泥路柏油路四通八达,甚至家家户户都有属于自己的摩托车、小汽车,人们出行非常方便,完全不是传统乡土社会那民间的绸纷不一定非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出现了矛盾先进行沟通与调解, 这样可以在司法方面节约 人力物力。我们现在建设 法治社会,但也不表示礼治社会是没有意义的。生2:我觉得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观点在今 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种孤立和隔绝,社会由封闭变得开放了。生3:我注意到中国有一个特有的现象“春运现在很多人都离开自己的家乡到不同城市去发展,但每逢过年过节,大家都会不远千里赶回家,只为了一大家人热热闹闹地
14、在一起吃顿年夜饭。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到北京去打拼很多年的人会称自己是北漂”,就好像无根的浮萍漂在水面上一样,只有回到家乡的土地上才觉得是踏实的。(四)环节四:拓展在讨论了今天乡土中国的“变”与“不变”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乡土文化有什么历史局限,又有哪些现代意义,意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情。乡土文化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我们不用妄自菲薄,也不可夜郎自大,应该客观地认识自己,反思我们的民族文化,形成正眄的人生观,这应该是乡土中国教给我们的科学精神与思维品质,也是我们阅读乡土中国的文化自觉。【教学片段】师:作家刘亮程在其散文城市牛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这个城市正一天
15、天长高,但我感到它是脆弱的、苍白的,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城市上点儿牛粪,我是个农民,只能用农民的方式做我能做的,尽管无济于事。我也会在适当时候邀请我的朋友们到一堆牛粪上来坐坐,他们饱食了现代激素,而人类最本原的底肥是万不可少的。没这种底肥的人如同无本之木,是结不出硕大果实的。他在这里用了两个词,一个是牛粪,一个是底肥。很明显,这是比喻的说法,牛粪和底肥指什么?生:传统的乡土文化。师:对,尽管我们进入了现代社会,但是这些传统的乡土文化仍然在滋养着我们,给我们营养。那么请你们说说,乡土中国这本书对我们现代社会有哪些借鉴意义?现在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崇尚自由和爰情,两性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社会的亚普罗式向“浮士德式若变,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离婚率大幅攀升,有的人家庭责任感降低,等等。所以如果在追求感情的基础上多一些理性,保持家庭的稳定,就会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的健康成长更有利。生3:我开始以为名和实的分离是贬义的,但现在我有了新的认识。在我们几千年的乡土社会中,当一些传统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用注释的方式注入变化的内容,这样就既维护了传统的形式又纠正了落后的内容。这种表面的无违是一种智慧,它让我们的文明有了顽强的延续力,让我们的文化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