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般若与企业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字般若与企业管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文字般若与企业管理我一直被文字的表象所欺骗,三十多年来都是如此。为了摆脱这种欺骗,我偿试着写本文。这里需要特别申明的是:一个人一定要有师承,没有师承会走很多弯路。我最要紧的问题是缺少师承。这一方面是受了电视的骗,电视里师父带徒弟去打架的太多了。另一方面是受了禅宗的骗,迷时师度,悟时自度,过份强调自己主观的作用。在有师承的情况下,比较容易突破文字的限制,不被文字的表象所迷。呈现在我生活中的文字实在是太多了,很难找到方向感。相信大家与我有同感,若非如此,何以产生那么多的学者呢?他们不断地制造文字,同时不断地扩展文字的内涵。比如:蛋糕理论说在分蛋糕时,每人的分配比例能够不断地变小,只是要不断的协手做
2、大蛋糕。这里的理论一词,仅仅是一个比喻而已。另如“木桶理论中的“理论”也是如此。理论本意是指系统的知识,是指把纷繁复杂的信息、知识系统化的工作。比如:科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法学理论。同时,理论又常常被人轻贱,认为理论没有用。实践中,用得着理论的地方太少了,比如:读书时代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多少是有用的呢?但是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终生从事理论研究,而乐此不疲呢?有人运用理论预见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而有人在股市中运用理论而大跌眼镜呢。到底什么是理论呢?从上面的陈述能够明白,理论一词的内涵是不确定的,具体是什么内涵全在于具体的语境。而人们在思维时,却常常错误的搭配语义与语境。比如,有人说:“理论
3、没有用”,很可能是本人并没有搞清晰理论的内涵,是自己没有掌握理论;也有可能理论确实没用。作为听者是无法推断理论到底是否具有用的,假如相信这句话是对的,则也会远理论而去。理论有用没用,这完全是由具体的人决定的,全在于一个人对理论的认知与看法。文字的内涵本身是空的,但又不著于空相,即生即灭,不生不灭。这便是文字般若,若执著于文字的表相,则是自断慧命。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免“言语道断但是,假如远离文字,人们之间又如何交流呢?社会乂如何进展呢?因此,又不离文字。要不离而离,离而不离。能做到这一点吗?这需要修行与修证。好了,以上是从心法上来说,既然不著于空相,则我们在下面探讨一些文字工作的
4、方法与原则,以尽可能的减少,错用文字的现象,探讨文字的局限性,使用更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更为深刻的义理。一、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一些观点的表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将工作分析理论纳入自己的范畴,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人员的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考核、职业生涯规划、激励等工作。看起来很完美,但实践中很难。这是由于首先工作分析就十分困难。比如:能力、技能、素养在同一份职务说明书中,往往并列使用。以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一书中职务说明书为例:如:电源监控部经理职务说明书中能力一栏(P139):“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沟通、管理能力、运用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方法指导、辅导与培
5、养下属。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处理好与客户的关系。”在市场部经理的职务说明书中(P142页),要紧能力与素养要求一栏:“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进取心、责任心、团体意识、极强的制造能力、较强的分析推断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这里的能力是指一种技巧呢,还是指一种潜在的可能。能力、技能与素养这三个词又如何区分呢?本文认为这些词在人力资源管理书里往往会同时出现,如:前书中将“能力”与“素养”并列使用。作者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思想呢?这事实上涉及到了文字般若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将其分析清晰。否则在所有的职务说明书中能力一栏,所填写内容几乎是相同的。从而使该栏失去意义。文字是人类所特有
6、的工具,人类用其来认知世界与传达思想。为了更明白地说明我的观点。假设从五个维度来看世界,并将此五个维度作“五行”的划分。以建立起本文的分析模型(下列称:竟耘五行模型)。图五。下面我们将“能力、素养、技能、技巧”等词,放到这个分析模型中来,看看它们毕竟想表达的是什么?能力中的“能”,事实上指的是“能量,力指的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是“能”表现在外的东西。同时关于能量载体来说,一定具有外部性。力推动物体运动,这自然是空间中的运动。因此,力这个词能够相对空间来说的。“素养”中的“素”,指的是平素、平常。这事实上是一个时间概念。“质”是指物的本质,能够指“物质”的内在规定性。“技能”中的技”
7、,是指技术,而“能”则是指一个人由于技术而能够做,能够将潜在的能量以某种方式释放出来。技术事实上就是一些工作方式,或者窍门。这事实上是指的“知识”或者“信息”,“能则是指的能量。图二通过将上述三个词放入,图一的分析范式中(见图二),我们会发现,人们在进行语言表述时,会自觉不自觉的,涉及至上时间、空间、能量、物质与信息”五个模块,仿佛才能够将问题说清晰一样。这就好像电子围绕原子核转一样,文字时而表述空间,时而表述时间,时而表述物质,如此如此。由上面的分析,能够明白一本书,之因此相继出现很多相类似的概念。事实上都是想表达清晰一个无法用文字表达清晰的问题。现代的书如此,古书同样如此,我们以道德经十五
8、章为例,做如下分析。二、竟耘五行模型对道德经第十五章的解析“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涣兮若冰之将释,浑兮其若浊;犹兮若畏四邻,敦兮若朴;俨兮其若客,旷兮其若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文字是有其时代性的,但其想要表达的思想(道体),却是不变的。假如用上面的分析模型,我们同样能够对该段文字进行解读。“古之善为道者”,这句话比较好懂得。“微妙玄通”,则不容易懂得。“道”与“微妙玄通应当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假如仅停留在字面意义,则好象是形容词。形容为“道的人。但假如“善为道者“,不是指人,而是指“善之为道
9、”呢?则无法作为对人的形容。假如不是对人的形容,那是对什么的形容呢?用上面的分析模型,则能够明白。原先“微”是对“物质”的描述;“妙”是对“信息”的描述;“玄”是对“时间”的描述通”是对“能量”的描述。而“道”是不可道的,可道非“常道”,“善为道者是物质、能量、信息与时间成就了“道”,道是不能够脱离它们而存在的。显现的“道”有名,事实上是指“空间”,“道隐无名”,空间才能够长存,这便是我们有空间概念的原因。这样的懂得对吗?上述四者,构成了世界。从逻辑上来说,“深不可识”是相关于这个世界而言的,请问世界能够看得清晰吗?这个世界看不清,那么,隐在世界中的“道,则更看不清了。这样解释上下文就一致。但
10、历史上注释老子的,没有一家是这样注解的。以我的懂得,事实上是被文字的表象所蒙蔽,太执著于文字表相,望文生义,不能够证得文字的空相。事实上,一个人也是由“物质、信息、能量与时间”构成的,故而也是深不可识。道,事实上为人而说的,讲的是人认知世界,与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讲的是人与世界的共性,试想假如地球毁灭,人类消失,道还有意义吗?因此,将道懂得为客观规律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图三:“p玄/妙V深通AhL微一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涣兮若冰之将释,浑兮其若浊;豫兮若冬涉川是从“信息”的角度来谈的,是讲“道”与“信息”的关系。“豫”,预见。人有未知的世界,“冬涉川”,乃是不知何时何地会掉下
11、去,故而很小心。”涣兮若冰之将释”是从“能量”的角度来谈的,是讲“道”与“能量”的关系。“涣”是涣散,是形容能量的放射。能量是无形的,而且易动的,很难操纵的,因此,操纵能量要象“冰之将释”一样,从最开始就要操纵好。从起心动念就开始操纵好。”浑兮其若浊”是从“物质”的角度来谈的,是讲“道”与“物质”的关系。“浑”、“浊”,有形的东西在水里,在空中为浑浊。“恍兮惚兮”,道不纯抽象的东西,是与物质同时存在的,没有物质,也就没有“道犹兮若畏四邻,敦兮若朴;道畏四邻,四邻懂得为“物质、能量、信息与时间“道”是“空间”吗?不是。由于空间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与时间”构成的。但“道叹是存在的,其敦若朴。“道
12、法自然,以“善为表征的“道”,一定是厚德载物的,因此,其敦。朴,自然的,简约的。对应上面的模型,“敦”形容“能量,蓄而不发,“朴”形容“信息”,简约,大道至简。也能够说是原理,原则。要想使能量积蓄,则要坚守简单的原则,否则,人就会变来变去的消耗能量。保证您看到不一致的理论书籍,很快脑袋就晕了。这便是禅宗为什么要空、要平常心。俨兮其若客,旷兮其若谷。相关于人与世界来说,“道”就象客人一样,在一傍“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又是无所不包的,就象山谷一样,“象帝之先啊。这段文字,事实上讲的是空间。世界之外还有世界,道”能包容所有的世界。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浊”(物质性的东西),是
13、使世界要静下来,只有“徐”(慢慢地)的清,清者,各安其位。“安”(能量性的东西),要推动世界的运动,只能是慢慢地(“徐”)进行生生不息。这一部分是讲时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这一句是总论“道与“时间、物质、能量、信息、空间构成的系统之间的关系。“时间、物质、能量、信息、空间构成的系统是“保此道者”,不欲盈是不要到该“系统”之外去找“道不在“系统”之外找“道”,“道”是隐蔽在“系统”之中的,不要在系统之中“新成”一个“道”(百姓日用而不知)。这样的分析,与道德经的开编“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木文认为其在逻辑上是说得过去的。在此,我们能够借助这一分析结构来摆脱文字
14、的欺骗性。沿着这样的思路,木文从道德经的有为与无为的角度来看看,“道”是如何在人们的思想、行为中发生作用的。三、有无相生的中道1、有为法让我们先来看看“有“,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做些什么呢?以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来说,无非是“立信、立德、立言、立功、立业”。有志之士(行有为法的人),通常都在这五方面下功失,只只是侧重点不一致而已,也很少有文章,将五者相提并论,同时,将此五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予以考虑。图四:一立言.立功。立德4从上图,我们能够很清析的看到我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能够看到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但假如用文字来表述,这些思想是散见在各类文献中的。立信,是就时间而言的;立德,是就能量而言的;立业是对物质而言的(富有之谓大业吗);立言是对信息而言的;立功是对空间而言的(立事功,通常是指开疆拓土,这不是空间吗)。在上面分析结构里,五者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同等重要。2、无为法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无为”。很多人是不太喜欢道德经的,这是由于其中“无为”的观点。图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