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会交流发言材料——识得粗心“真面目”方得计算好习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研讨会交流发言材料——识得粗心“真面目”方得计算好习惯.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教学研讨会交流发言材料一一识得粗心“真面目”方得计算好习惯提纲一、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二、孩子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三、孩子的习惯有问题四、孩子做题准确率不高(一)慢慢读题(二)演算工整(三)回头检查(四)深挖根源(五)专心做题正文:学生平时做数学计算时总是错误百出,问及原因,得到的答案往往就是“我太粗心了”。简单一句话,避重就轻,不仅掩盖了导致错误的真正原因,还让孩子轻易原谅自己,忽视实质的问题,反而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因。粗心是做错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才是导致学生错题的幕后“真凶”。一、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实践表明,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
2、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接触的都是新知识,他们更需要多加练习增加熟练程度,从而减少错误率,当然,也并不提倡题海战术。二、孩子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学生通常本能地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例如:在学习运用运算定律简算时,很多学生就分不清楚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在计算2512516时,往往把算式变形成:25.(8
3、+8)125=258+8.125。尽管错得很离谱,但是很多人都不自知,无论如何检查都找不到错误。三、孩子的习惯有问题很多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等,也都是习惯的问题。还有书写习惯等,也会导致一些粗心问题。还有的孩子做题喜欢跳步骤,不但容易错,还会导致按步得分时得不到前半部分应该能得到的分。四、孩子做题准确率不高就如同我们打字时,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当然
4、,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一定关系。如何改掉粗心的毛病,就得从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下手。(一)慢慢读题读题要仔细,看清数字和符号,一边读,一边思考这道题到底考察什么计算方法,切忌题目没有读完,就下笔开始算。(二)演算工整解答数学题时很多计算都会在草稿纸上进行。一些复杂题目,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列出很多方程、计算式。然后费劲仔细观察这些方程,找出隐藏的关键信息,才能解出题目。这时候,如果自己的草稿纸上的计算过程比较整齐,干净醒目,那么发现已知条件中暗含的关键信息就比较容易,更不会发生挪错数字,弄错符号等情况。解题过程自然一帆风顺。(三)回头检查做完一道题目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结合本题
5、的结果,判断一下结果的合理性。比如:看看余数是否比除数小?看看和是否大于任何一个加数?这时候就需要回头仔细检查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那么,干净整齐的草稿纸就发挥了它的另一项重要作用一一方便检查!在实际练习中,我更提倡学生换一种方法来检验,当然这得在平时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四)深挖根源有些题目老师稍稍一点拨,孩子就知道正确的解题方法,如果不点拨,学生永远想不到,这些看似粗心导致的错误,其实是概念不清晰。这时候不能一改了之,应该抓住小问题不放手,深入挖掘根源,运用类比,对比等方法,把相关的知识统统过一遍,彻底理清楚。(五)专心做题认真对待每道题,集中注意力,快速地完成。慢慢养成专心做题,专注做事的习惯,粗心自然就会远离自己,计算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或倾向,那就是教育的成功”。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有道是:“识得粗心真面目,方得计算好习惯”,而良好的计算习惯一旦养成,粗心必然让路,学生的计算能力自然而然能得到提高。但是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贵在长久坚持,不但需要学生的坚持,也需要老师的坚持。只有两者互不放松才能取得更好的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