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破除主体神话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尊重学生破除主体神话论.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尊重学生,破除主体神话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没有新意的一句话。确实,已经喊了很多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一直是课堂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的现实。及时充分理解学生有了什么,要去获得什么,怎样获得最科学,最高效。离开了这一点,不了解学生现状,绝对不可能设计出优秀的课堂教学。经常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看完之后,经常感觉人家的课堂行云流水,高潮迭出,思维碰撞,高位生成。可是,拿来就用在自己的课堂上,怎么感觉都不是那么回事。首先,自己不是课堂设计的原创者,并不能真切体会其中每一步的设计初衷,最重要的一点,自己的学生和人家授课的学生不一样,日常的潜移默化没
2、达到,问题的设计学生理解不到,或者同样的问题,学生不能生成预料的结果。所以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教学设计,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原点,回到自己学生的原点,从家常课入手,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慢慢的提升自己的学生,提升自己的课堂。数学教学的魅力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学生的现实,既是指学生的基础能力,思维方式,也需要考虑学生的达标情况。什么样子的数学知识,学生需要分成几个层次,分别能够达到什么层次,可以认为教学内容已经达标?通过什么样子的题目进行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出现什么效果,怎样提升?等等这些,所有的课堂预设,都应该基于学生的现实进行。因学定教,我们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
3、况,确定教学目标,流程,检测,评价;另一层,可以让学生试学部分知识,格局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目前后一种理解正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流行。二、应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对于数学而言,所有的教,应理解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数学中有些内容,学生自己是能学会的。例如,初中初一课本,乘法公式一节,学生在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完全可以自主推导出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那么这两个公式的推导与发现,就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公式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学生自我学习存在困难,就需要教师引导。对于这样的学习内容,初中数学还存在很多,设计出合理
4、的试学提纲,或者导学案,建立良好的学习支架,让学生根据学习引导,自我发现,经历过程,其收效远胜于教师的教。看似时间有些浪费,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优化自己的认知能力,优化自己的思考,小组之间的交流,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贴近学生的思维起点,寻找良好的切入点,制作优秀的学习支架,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同时,老师对学生现状的充分把握,也很重要,否则,自己的教学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主学习势必走入形式,效果会大打折扣。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因学定教,就显得更为丰厚。学生自主学习产生了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哪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如何纠错,学生的问题产生哪些是由于自己设计的学习支架不合理引出的
5、,如何进行纠正,等等。这些问题才是教师应该教的。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几个问题需要澄清。1、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自主,首先是自我主动。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感兴趣的问题情境,适度的进行评价,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调动。第二,自主学习,应该有明确的学习引领,目标定位。而不是让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优秀的学习支架,应该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路径,问题引领。学生无目的的学习,容易产生浅层次,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成,关注学生的盲点。教师不是放任,而是适度掌控。掌控方向,掌控进度,掌控生成。2、自主学习不是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目前有
6、替代自主学习的倾向,大凡提到自主学习,许多老师都理解为是小组合作学习。数学课堂,合作,首先可以理解为分工合作。什么样的课堂内容分工完成?是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分共完成?显然不是的。例如,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小组内进行探究,发现了不同的方向,那么可以分工完成几种证明,然后互相交流,得到不同的几种解决方案。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让所有的学生获得提高,思维得到优化。但这样的学习内容并不是很多,在数学课堂上,有很多内容的学习,不适合于分工合作进行。数学课堂的合作,第二种理解,可以理解为合作交流。学生在有差异的情况下,互相补充,互相讲解,达到共同提高。这种合作,更应该理解为自主-互助,许多学习模式,就是基于对
7、自主学习的这种理解来设计的。这种学习,首先一个基点不可忽视,那就是,学生的合作互助首先是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面对学生的差异,既有层次的差异,又有方法和思维的不同,在此情况之下,自主充分学习之后,互助与合作才是有效的。但这几年,随着课改的进行,自主学习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目前.,很多学校相信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限制老师讲解,甚至给老师的讲解事件作出硬性规定,产生了学生主体的神话论。三、破除学生主体神话论。当学生主体能力被无限放大,或者,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数学思维律动之美,就无处寻觅了。低层次的交流,无价值的互动,花样百出的表演,充斥着数学课堂,就是一-种悲哀。目前.,部分学
8、校全部采用导学案引领下的自学,大量的自学任务放在学生课前进行,课上老师很少讲,而相信学生自己能够生成所有的一切学习内容。这种方式正被无限放大。课堂上,无秩序地抢答,热闹的交流,虚假的对话,无思考的活跃,让课堂走向了迷离。我也曾陶醉于这种虚假的课堂繁荣,甚至有时候为了迎合上级听课的领导,而认为的设计一些繁荣的环节,热闹的氛围。时间久了,我发现,这些东西有些与数学的思维律动相违背。学生往往只关注答案,而忽略了思考的过程;学生为了抢答而将优秀的题目据己所有,没有给其他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个优秀的题目,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答案,而忽视了题目的酝酿过程,丧失了题目的新奇感,思维能力的不到训练和提升;随
9、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小组捆绑评价,加分奖励,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于是,我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对于数学思维律动课堂,多了些本质的追寻,理性的思考。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成为了很多学校教师的必读书。我手头是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翻译的。该书在大力倡导“学位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同时,指出,学为中心并不是盲目追求自主学习“学习的本质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主的,合作的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习的本质”。懂得了这些,在试验中,我从初一的新生开始,从头做起。如果课堂上有思考,请举手示意,给其他思维缓慢同学思考的等待时间,这对所有的学生是公平的,数学课堂不允许抢答。别人发言,要仔细聆听,寻找正确点和错误点,相机指
10、出,不仅仅是老师的讲解应该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也应该倾听。小组内的交流,不应该是优生独霸话语,应该给后进生发言权,这样能更好的暴露思维盲点,交流更有意义。小组交流,更可以发生在同层次的学生之间,准确的说,同层次的对话对数学而言更有价值,而不应该仅仅理解为优生与差生的互助。再有一点,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能替代教师的讲,即便是有一种提法“三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交流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而且这三讲流行了好长一段时间。对于数学思维律动而言,有些观点还是值得商榷的。学生的会,是什么标准?做对了,或者复述正确算不算会?教师应该就题目思考和酝酿的过程,知识方法的提升,题目模型的建立,思
11、维盲区的暴露,等等很多方面,进行启发思考,进行引导。尤其是,“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这更需要研究,为什么讲了也不会?是讲的方法不对?还是讲的不够细致?还是对学生的思维没有把握?还是学生的基础建构有缺失?对于数学而言,这都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机,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四、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是有差异的,从习惯,成长家庭,能力,智商等等方面,差异巨大。在目前,中小学不允许对学生分快慢班的情况下,在一个班级中,初中教学面临的学生离散程度是几个学段中最高的。数学的思维律动课堂,必须面对并解决这一问题。尊重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是最大的尊重学生,是最高层次的以生为本。首先,教师要有差异化的目
12、标要求。举个例子,三角形内角和一节,可以设定为三个目标。基础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180。,并能够用来解决简单的计算题;中层目标:能都独立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并能灵活运用于三角形中进行计算;提高目标:完成中层目标之外,能建立三角形内角和的方程,并能在非三角形中建立三角形的模型进行解决问题。这三个目标层层递进,对于学困生,可能永远停留在基础层次,优秀学生一节课就有部分可以达到第三层次,很多学生能够达到第二层次,经过一段时间潜移默化,也可以达到第三层次,完成提高目标。第二,对学生的差异要进行过程性关注。这就要求教师无论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还是在互助交流中,应该倾听不同层次学生的声音,关注不同层次学
13、生的需求,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拐点,思维盲区,差异化的生成。课堂问题要有不同层次的设计。针对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预设,一个课堂应该有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相应层次的学生进行解答,并给与适当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之中。课堂中应提倡学生之间的互助。这其中既要有差异化的互助,兵教兵,也提倡同一层次学生之间的分享。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能够有效改善数学课堂的生态,让学生的参与感更强烈。第三,要设计不同层次的达标问题。差异化的目标达成,需要有差异化的问题进行呈现,所以,一堂数学课,尤其是初中高年级的内容,必须涉及层次化达标问题,分设层次化的数学家庭作业,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第
14、四,如果允许,应该尝试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考试。初中数学分化严重,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为了考上大学,有一部分学生,还需要有基础的数学素养,基础的数学知识,以利于这些学生在进入一些职业学习之后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当前的考试,尤其是中考,完全是淘汰式的,很少关注学困生。在日常考试中,我做了一些尝试。每份考试卷子,确定为150分,其中基础分120分,拔高分30分。作为基础学困生,能够完成120分中的60分即可视为合格。这就有效的保护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减少学习数学的挫败感。而对于优秀生,不断地在考试中尝试挑战性的题目,对于他们来说,日积月累,会得到更优秀的发展。学为主体,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的流派。差异教学,异步教学,生本课堂,学本课堂等等,这正说明学为主体的重要,也说明学为主体的难度。窦桂梅老师说过,在教学实践中,最难做的,就是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知难而进,数学思维律动课堂的研究,更应该尊重这种差异,利用这种差异,促进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