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基本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基本策略.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基本策略(一)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育者深入理解任教的学科核心素养第一,教师的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教师的站位只有真正高远,做到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理解,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结合,才能高处着眼,课堂入手,从课堂教学走向学生素养的落实,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学科育人,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适应的建设者。第二,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生核心素养,兼顾个体性和生长性。学生发展
2、核心素养的内涵比能力和技能更加广泛,是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的融合,既包括认知发展,也包括学生的非认知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融合。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生长性,也具有个体性。“个性修养,自主发展”等内容使学生共同发展、普遍发展中的个性发展。从纵向看,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不断深化,循序渐进;从横向来看,核心素养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不断融合各种教育力量,形成做我的价值体验,自我的认知结构,具有明显的个性化。教师理解这一点,才能做到尊重学生发展规律,实现对学生的差异化教育。同一学生不同素养之间发展并不均衡,不同的学生同一素养之间也有差异,教师应正视这些差异,运用这些差异,合理设计
3、教学内容,组织科学的教学活动,允许差异的存在,又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获得最优化的发展。第三,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科思维,才能真正落实学科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建立在学生核心素养之下,更能为教育者进行理解和操作的。从学习活动的角度看,思维活动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从思维层面建立学科思维体系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首先,学科思维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学科思维,必须这样经历才是完整的丰满的学科体系的建构,由此可见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过程,就是学科思维体系的形成过程,离开了学科思维体系的涵养,就无法总揽学生的学科素养。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学科思维体系的建立具有长期性,
4、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双方不断体验感悟经历。学科思维具有社会性,学科思维的社会性并不直接表现在对劳动力、职业素养奠基,也并不完全对学生理解和融入社会传递必要的文化认同、社会意识、家国情怀,学科思维更多的体现在学习者通过学科学习所形成的对周遭社会和世界的洞察与观察力,理解和融入能力上。各个学科的不同思维融合能有效促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历史的时空观、多元联系是理解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基本思维方法;数学的思维是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类的课程所携带的科学严谨思维则是现代化科技元素和创新的基础。每一位老师做到对本学科思维的深刻理解,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容易深化。(二)落实学科
5、核心素养的课堂基本规范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的远期目标,是学科育人的终极追求。要实现这一育人远景,就必须做好每一堂课的学习,遵循应有的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及能够准确把握教材体系,构建融洽的课堂氛围,坚持因材施教,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等等。由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向性远高于原有的“双基”和“三维目标”,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时需要遵循以下几点规范。第一,把握目标教学,夯实课堂立足点。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才能使学科素养落地生根。在具体课堂设计之中,教师应进一步整合三维目标,除了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和过程体验,深度思考和落实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三维目标的
6、真正达成,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深入落实。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之外的教学目标虚化,不可能带来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实。由此可见,教师依托教学目标,通过目标教学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学境界,引领学科教学发展,是必由之路。第二,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深度发生才能逐步强化核心素养。好的教学没有统一的样式,但有一致的原理。学生学会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感悟知识形成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引领学生思考的深度发生,进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例如我们可以创设优秀的问题情境,循循善诱,让学生感悟过程,表达过程,实现思维的可视化,拓展思维广度,提升思维高度,深度体验学科特质,
7、变式进行思维迁移,能够建立学科框架体系等。唯有如此深度学习,学生才能体验涵养学科核心素养,也才能逐步落实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第三,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要有系统性,遵循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原则。目前颁布的学科素养方面的内容都是从高中学科开始的,这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科素养的最终和总的要求。高中阶段颁布的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在落实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逐步推进,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而言,需要提出不同学段的阶段性目标,依据学生的阶段需求和能力基础,分层次实现学科素养的培育,循序渐进,落实于每一个学段的学习之中。这样,才能最终实现高中阶段学
8、生学科素养的总的要求。第四,核心素养的达成应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学生对学科的感悟,对学科思维的建构往往是碎片化的,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居高临下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建立起真正系统化的学科思维,感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要辩证地认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能走入过于弱化教师作用的极端,教师的引领者、扶助者的角色不可弱化虚无。第五,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应该课内外相结合,实施开放性学习和融合性学习,建立长远发展意识。学校要注重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超越学科的界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价值观,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几个方面,都贯穿于学生的全
9、部学科之中。同时,应组织一些必要的课外学习活动、实践性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这有助于学生获得课堂之上得不到的东西,从而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超越学科的局限性,得到综合提升。学校要有课程整合意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合学科核心素养,开设“1+X”课程整合研究实践,进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构建起序列化的主题课程,进而整体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学校应该重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社会担当、责任意识等必须通过社会活动才能达成,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这种向社会学习提升自我素养的能力更显重要。第六,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消除学科教学的壁垒。
10、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比如语文学科的素养要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一一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再如十八个基本点之中的“乐学善学”,这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要求,它应广泛地存在于所有的学科学习,所有的学习方式之中。基于学生素养达成的学科融合,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第七,建立科学的评价策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有清晰的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建立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三维目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应具有一致性。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学目标
11、可以分为,显性目标(知识能力、过程体验)和隐性目标(学科思维、学科素养,学生核心素养)。既要评价显性目标,也应评价隐性目标。隐性目标的评价往往难以量化,但又无时无刻不承诺在于每一堂课堂教学教学之中,甚至与融合于各个学科之中,探索出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的策略方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高度概括出每一个学科需要发展的核心能力、必备品格和核心价值观,为立德树人做出一个清晰的学科规划。从目标教学出发,落实于每一节课,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研究自己所教学科,落实自己所教学科的核心素养正成为当下每一学科任课教师的核心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推进,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必将得到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