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健康素养及释义宣传.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915304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健康素养及释义宣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健康素养及释义宣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健康素养及释义宣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健康素养及释义宣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健康素养及释义宣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健康素养及释义宣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健康素养及释义宣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健康素养及释义宣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健康素养及释义宣传.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健康素养及释义宣传一、掌握基本知识和理念第一条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释义:气候变化主要是指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而引起的气候系统显著或长期的变动,是21世纪所有国家、地区和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重威胁和挑战。随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极端温度、洪涝、台风、干旱、野火等极端天气事件趋多趋强,人类的生存、生命和健康正在受到极大挑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适应措施,以降低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第二条气候变化直接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释义: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直接影响人的神经、心脑血管、呼吸、内分泌、肌肉骨骼等多个系统功能。例如高温环境中人体水分和

2、盐分大量损失,血液黏稠度增加,内脏血液灌注量减少,加重了心血管负担;而低温环境中人体的组织代谢加强,氧耗增加,导致血管收缩,易引起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突发、加重,甚至死亡。此外,洪涝、台风等极端天气会大大增加意外伤害的发生风险和频次。第三条气候变化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人的健康。释义:气候变化除了能够直接引起疾病,还能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因素等,从多个方面影响人的健康。例如洪涝等极端天气能增加水污染造成霍乱、痢疾、伤寒等经水传播疾病暴发的可能性。气温升高和降雨模式改变,引起蚊子、钉螺、蟀、跳蚤等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分布发生变化,增大登革热、疟疾、血吸虫病等虫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和流行范围。另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

3、农作物生长和成熟周期出现变化,引起食物供给改变,进而影响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增加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还有洪涝、台风、野火等极端天气可直接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增加心理负担和精神疾患等。第四条老人、儿童、孕妇、病人和户外工作人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人群。释义:尽管气候变化作用于全人群,但对不同人群产生的健康效应通常是不一致的。不同的生理状态、职业暴露水平、社会经济状况及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公众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不同。例如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多患有基础性疾病;儿童体温调节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自我照顾能力弱;孕妇和病人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等,都使得他们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人群。止匕

4、外,户外工作人员在高温、暴雨、寒潮等极端天气下的暴露机会多,增加发生中暑、跌倒、冻伤或意外伤害的几率,也属于需要采取更多应对和保护措施的脆弱人群。第五条通过积极减缓和主动适应,可预防和减少气候变化的健康影响。释义:气候变化可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如果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可有效降低其对健康的威胁。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坚持减缓策略和适应策略并重。一方面,通过实施积极的减缓策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减少空气污染和极端天气的发生,从源头上降低对健康的影响。另一方面,主动推进健康适应策略和行动,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认知水平,

5、不断提高健康适应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在气候变化应对中更好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二、提高基本技能第六条掌握脆弱人群的判断依据。释义:应对气候变化时,脆弱人群比其他群体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60岁以上老年人、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孕妇更容易受到影响。对于患有持续1年以上慢性疾病的病人,暴露于极端天气和重污染天气时病情加重和死亡的风险会显著升高,例如高温导致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加重、低温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加重。此外,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户外工作人员更容易暴露于极端天气时,导致健康风险增加。只有准确判断自己和家人是否属于脆弱人群,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身体健康。第七条遵循低碳生活规范,

6、践行健康行为准则。释义:低碳生活指尽量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主要从“节能、节水、绿色出行、低碳饮食、绿化环境”等环节调整行为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为降低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尽一份力量。每个人都应培养充足睡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科学就医、良好心态的健康生活方式,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和降低气候变化造成的健康损害。第八条根据天气预报、空气质量信息,采取正确的健康防护措施。释义:通过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信息,可获知所在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的天气状况(如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向和风力、能见度、紫外线指数等)

7、、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如雾、霾、泥石流等)、未来几天的首要污染物和污染级别、对公众的生活建议等,及时增减衣物,合理安排出行计划,同时关注家人的身体等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保护自身和家人健康。第九条准确掌握气象灾害的标识并了解其含义。释义: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导致气象灾害,相关部门制定了气象灾害标识,用于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气象灾害标识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目前中央气象台已授权发布14类气象灾害预警(提前警告未来将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包括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并根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紧急程度,将气象灾害预警设

8、为蓝、黄、橙、红四个级别,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特别严重(注:有些预警只有其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等级)。第十条及时掌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做好风险防范。释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站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及时向社会发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布预警信息时除使用汉语言文字外,还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单位和个人在获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一定要足够重视,达到黄色及以上预警时,要高度警惕,做好各种避险准备应急预案;达到橙色和红色预警时,建议停课(中小学、幼儿园)、停止户外活动(特别是高空、水上作业),并迅速离开危房和危险地方,转移到安全地带暂避。如未能及时撤离,要设法

9、发出求救信号(拨打110、119、120等求助电话),耐心等待救援。第十一条正确识别极端天气事件。释义: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罕见的气象事件,总体可以分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和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概率小,但社会影响较大,近些年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越发频繁、影响程度越发强烈、影响范围越发广泛,需引起全社会和全人群的高度重视。第十二条掌握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急救措施。释义:在应对突发严重的极端天气事件(即气象灾害)时,最及时、最有效、最能减少损失的措施,是自己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展开快速反应的救援行动,包括避难、自救与互救。首先是避难(即脱离危险环境),然后

10、是自救,当自己安全了,再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人脱离险境。如果无法脱身或自救,应尽快拨打110、119、120等求助电话,尽量准确报告自己和其他被困人员的情况、方位和险情,尽可能保持与外界联系畅通,耐心等待救援。三、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第十三条绿色消费,低碳出行。释义: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选用高效节能的家用电器,及时关闭不使用的电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采购时自备购物袋等,达到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出行时选择低污染、低能耗的交通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或地铁等。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可从源头减少“碳排放”,从而降低全球变暖带来的健康风险。第十四条做

11、好垃圾分类,营造健康居住环境。释义:长期以来,传统的生活垃圾倾倒、运输、填埋等处理工作产生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垃圾的随意丢弃、简单堆放与处理,会破坏良好的生活环境,污染水源、土壤、空气等环境,导致蚊虫、细菌的大量孳生,增加传染病发生的概率等。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既可以提高资源化利用程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还可以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生活环境,减少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第十五条主动学习和传播健康防护知识和技能。释义:任何人都不能在气候变化引起的健康影响面前独善其身,所以每个人都要主动学习和传播防护知识及技能。老人、小孩的学习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青壮年人群应积极学习

12、并把防护知识和技能传播给他人,在面对热浪、寒潮、台风等极端天气或重度空气污染事件时,要提醒和帮助老年人、儿童、孕妇、病人和户外工作人员等脆弱人群及时做好自我防护,推动形成应对气候变化时相互关爱、互帮共防的良好社会风尚。第十六条极端天气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变化和及时就医。释义:极端天气事件会额外增加人体的自我调节负担,易诱发疾病或加重病情,因此有基础疾病的慢性病患者要更加关注自体症状变化,孕妇要更加注意孕期节律异常,对精神与行为障碍者身边人员需要提高关注程度和增大观察频次等,一旦察觉明显异常或不适,应及时就医,避免或降低极端天气条件引起的疾病负担和危害增加。第十七条重污染天气要尽量减少或避免开展户

13、外活动。释义:空气污染来源很广,包括雾霾、沙尘、光化学烟雾、火灾产生的烟雾等。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时,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户外活动,确需外出时,应佩戴口罩,最好是带呼吸阀的N95口罩,户外工作人员需佩戴具有防霾功能的防护口罩,回家后应及时更换衣物、清洗面部和鼻腔,中小学、幼儿园应停止户外体育课、课间操、运动会等活动。第十八条高温热浪天气要尽量避暑和防止中暑。释义:高温可导致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引发身体温度迅速升高。高温热浪时易发生中暑,严重时可导致热射病。热射病患者会出现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呼吸衰竭等症状,甚至死亡。热浪天气时,老人、儿童、孕妇和病人等脆弱人群应尽量避免外出,在室内

14、开启空调,注意及时补水;户外工作人员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根据有关规定适当增加休息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室外作业,并少量多次饮水,同时配备防暑降温饮料和必要药品;特种作业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佩戴舒适透气的安全帽,保持衣着宽松,降低中暑风险。第十九条低温寒潮天气要注意保暖和防止冻伤。释义:低温天气会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加重其病情。低温容易冻伤手、脚及其他裸露部位,引起肌肉收缩和关节僵硬,操作灵活性和活动能力下降。在寒潮天气时,老人、儿童、孕妇和病人等脆弱人群应尽量避免外出,确需外出时,及时添衣保暖;户外工作人员应合理调整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同时要熟悉取暖休息场所,提前准备专业保暖防护用品等。第二十条台风和暴雨天气要防止溺水等意外伤害。释义:及时关注台风和暴雨预警信息,了解台风的风力、移动方向、登陆地点与时间,以及降雨强度等相关信息。台风登陆前34小时,提前关紧门窗,尽量避免或减少外出。确需外出时,应远离低洼、海边、易淹,以及可能有树木、广告牌等高空掉落物的地区。当已发生强降雨或持续降雨时.,应做好防涝任务,保持通讯畅通,关注与接收避难通知,提前准备救生物品,备足食品、衣物、饮用水、生活日用品和必要的医疗用品,注意观察地形和房屋周围的水位变化,随时做好安全转移的准备,必要时立即拨打110、119、120等电话求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咨询培训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