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时代新人应学习青年毛泽东的志气、骨气、底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时代新人应学习青年毛泽东的志气、骨气、底气.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党课:时代新人应学习青年毛泽东的志气、骨气、底气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这表明了“志气、骨气、底气”是时代新人应该有的精神气质。毛泽东在青年时期便有高远志气、铮铮骨气和深厚底气。当下,探究青年毛泽东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养成与内蕴,对培育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价值。一、青年毛泽东志气、骨气、底气的养成人的精神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既受外
2、在客观因素影响,又须有内在主观因素支撑。青年毛泽东志气、骨气、底气的养成,是文化底蕴、理论素养、实践基础以及主观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文化底蕴中华民族向来就是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民族。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孟子公孙丑上),刘禹锡的“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蜀先主庙),陶安的“盛大流行天地气,有生得此本豪雄”(浩气)o这些格言诗句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人的精气神的培养。青年毛泽东“尝读诗书,颇立志气”,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圣贤理想塑造了青年毛泽东的志气。儒家认为,君子要努力成为圣贤,通过潜心躬行“内圣外王”之道,造就理想人
3、格,建造理想社会,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最高境界。在毛泽东的早期著作中,有许多推崇圣贤的言论。圣贤理想对青年毛泽东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塑形起着重大作用。在人格理想方面,他赞同“内圣外王”之道,即强调在修身养性中实现人生价值,在此基础上将“内圣”的人格力量转化为“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力量。毛泽东认为,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道德实践,才能在“斫我心灵,丧我志气”的昏昏乱世中立身处世。在社会理想方面,早年毛泽东乐于追求君子之道,认为“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并将孔子的“大同”理想作为奋斗目标。他曾试图通过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新村”试验将大同理想变为现实,只是后来在不断摸索中最终
4、选定彻底改造的革命手段,并将目标升华为更具科学性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刚健特质塑造了青年毛泽东的骨气。“刚”是指有进取心,不屈服于外力;“健”是指具有耐久力。中华传统的刚健精神具有丰富内涵,既包括不屈不挠、锐意进取的斗争精神,又包括独立自主、自尊自强的民族气节。刚健气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更是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湖湘文化的突出表现。毛泽东在中国的湖湘大地上成长起来,既受品格坚韧刚毅、品性质朴善良的湖湘民风熏陶,又受重视民族气节、关心国家大事的湖湘土风影响。近代以来,远有王船山、魏源,近有谭嗣同、陈天华,湖南涌现出许多高扬民族大义、怀有铮铮铁骨的仁人志士。正是在自强不息”的浓厚
5、文化氛围中,毛泽东的思想认识、道德品格逐渐形成与发展。他曾写过“刚字立身之本,有嗜欲者不能刚”的文字。基于刚健气质作用和前提的深刻认识,毛泽东注重在社会实践中、体育锻炼中磨砺意志、增强骨气。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塑造了青年毛泽东的底气。冯友兰先生曾说,“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着重的是人。中国哲学的特点就是发挥人学,着重讲人”,突出了中国文化重视人自身价值的特点。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理念是形成毛泽东“人是最可宝贵的”“人是自主、自觉和自为的存在”等思想的基础,也是塑造青年毛泽东底气的基础。“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是毛泽东“贵我”主观道德律的渊源之一。他提出“我即宇宙”“我即实在,实
6、在即我”的论断,高度宣扬人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民本主义思想的渊源之一。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的学说最突出地体现在民本主义思想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等观点对毛泽东群众观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为他日后挖掘群众联合的巨大力量、建立起对群众联合的信心做了重要铺垫。在传统“以人为本”理念以及民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毛泽东坚信人的力量,重视发扬人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深厚的底气。(二)理论素养理论素养是人们能充分认识客观规律、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在理论素养增强的过程中,知识会塑造主体独有的精神气质。青年毛泽东十分注重理论研究
7、,他钻研过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以及改良主义,最后选择和信仰了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一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青年毛泽东展现出更加积极昂扬的精神气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鼓舞了青年毛泽东的志气。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者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毛泽东少年时期便对平民百姓饱含同情,他和蔡和森等人日后发起成立的新民学会,就是以使个人“奋斗向上”和“全人类生活向上”为追求,以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为目标。在亲历五四运动后,他看到了人民蕴含的蓬勃力量,并意识到民众大联合是解决国家社会黑
8、暗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思考如何发挥群众力量的问题时,毛泽东深刻反思以往社会实践的经验教训,选择走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也就找到了发挥民众联合力量来改造社会的正确途径。人民既是奋斗目标,也是依靠力量。在那个时代,人民的力量要通过革命斗争来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创见为毛泽东依靠群众实现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志向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激发了青年毛泽东的骨气。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其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毛泽东是一名充满斗志的革命青年。他一方面对暴政强权持猛烈批判态度,曾领导过驱张运动和湖南自治运动,教育和发动了广大
9、群众,壮大了湖南人民的革命力量,给全国的革命运动带来了很大的鼓舞。他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一一“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国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往后愈加坚定采取马克思主义式的彻底革命方法。另一方面,毛泽东坚定秉持无产阶级的立场,认为“无产者既已觉悟到自己应该有产,而现在受无产的痛苦是不应该”。为了尽早使无产阶级群众脱离困境,他不再像一些改良主义者对当权者心存幻想,主张采用俄国式革命斗争的方法来对昏暗的社会实行完全改造。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彻底革命性加强了毛泽东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涵养了青年毛泽东的底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土壤中
10、,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它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青年毛泽东所处的时期,恰是各种救国学说激烈纷争的时期,先后出现问题与主义、不同社会主义之间、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大争论,最终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包括青年毛泽东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所接受。毛泽东持续思考、不断实践,认识到“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马克思主义学说可以在中国发挥效用,逐渐清算了头脑里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正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毫不动摇的坚信巩固了他的底气。(三)实践基础青年毛泽东独特的精神气质不是生
11、来就有的,需要在后天社会实践中得以涵养和增强。深邃的实践观、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丰富的经验教训,为青年毛泽东精神气质的塑造打下了坚实基础。对实践的深刻体认增强了青年毛泽东的志气。在主张知行互发并重的湖湘文化熏陶下成长的毛泽东,很早便开始思考“知与行”的关系,早先毛泽东把书本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持有先知后行的观念,把知和行分为两个阶段,打算避世自修后再入世实践;之后受黎锦熙的教导,转而认同知行合一的治学理念,形成了知而践行、行而促知的为学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毛泽东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没有停留在简单层面,他认识到身心对知行的重要作用:“人之心力与体力合行一事,事未有难成者。”心体合一,方有真
12、知。知行合一,方能形成有高度的实践。在毛泽东看来,有高度的实践能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充分运用客观规律改造外在世界,从而散发蓬勃的力量,这也是他坚定信念投身于救国救民伟大实践的重要原因。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增强了青年毛泽东的骨气。毛泽东青年时期就坚持世界一切事业和文明“无不起于抵抗决胜”的观点,他在阅读伦理学原理一书时曾写下批注“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字里行间透露一股决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英雄主义气概。1918年,毛泽东首次进京时,主要面临生活上的挑战。那段日子清苦而紧促,他坚持了下来,为新民学会成员赴法勤工俭学做辛
13、勤的准备工作;返湘后毛泽东从事教育和舆论工作,但湖南军阀张敬尧蛮横地摧残教育并封禁了毛泽东创办的湘江评论,还强迫解散他所领导的学联。暂时受挫的毛泽东没有气馁,反而越挫越勇,独当一面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随后毛泽东二次进京,义正词严地向当时的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提出了惩治张敬尧的要求,彰显了革命青年的坚强不屈。实践过程中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尤其是革命实践遇到的大多是惊涛骇浪,而毛泽东就是在大风大浪的实践中培育了“粉身碎骨浑不怕”的骨气。实践过后积累下的丰富经验教训增强了青年毛泽东的底气。“通今”思想是青年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特征。他重视经验、实际和行动,在广泛实践中获得某种经验的理性认识。毛泽东
14、就是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实践中,经过对空想社会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主义、实验主义、社会改良主义等学说的思索,认识到这些理论的不足后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并继续通过实践以验证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最终确信马克思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道路、是梦寐以求的“大本大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过后掌握的经验教训越丰富,就越接近真理;越接近真理,则越有底气。就像在井冈山革命初期毛泽东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真理性增进了悲观迷茫的战友的信心;在抗战艰难时期写下论持久战,其真理性增强了全国军民顽强拼搏、奋勇抗日的底气。(四)主观因素文化渊源、
15、理论素养、实践基础为青年毛泽东精神气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而内在的主观因素如人生观、责任感、同理心、性格、意志、品格、能力等,同样则对毛泽东精神气质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深邃人生观与高度责任感的统一推进了青年毛泽东志气的形成。由于在家庭和社会中处于依附地位,封建时代的人往往不知有“我”。早年毛泽东受个性解放、意志自由和人格独立等时代思潮的推动,思想观念从封建旧社会走了出来。他认为个人之价值大于宇宙之价值,将实现自我的无上价值作为人生目的,从而完成了从“无我”到“唯我”的转变。但“唯我”人生观的发展方向具有不确定性,既有可能催生强烈的担当精神,又有可能走向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极端。青年毛泽东一方面对
16、受苦受难的百姓富有高度同理心,另一方面对处在救亡图存阶段的中华民族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这种“心怀天下”的同理心和责任感使他没有成为目中无人的精致利己者,也帮助他完成了“实现自我、身心并完”的个人理想与“改造中国和世界”“使个人和全人类生活向上”的社会理想的统一。叛逆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的统一促进了青年毛泽东骨气的形成。父亲的专制性格和严苛管理激发了幼年毛泽东叛逆的个性,他从小便敢于挑战权威。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他对封建家长制的叛逆上升到对了封建社会的叛逆。而且他的反抗并不仅仅停留于心理的层面,还要在行动中对不合理的东西加以改造。毛泽东的改造实践,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又有自身意志的坚固支撑。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举例说明了意志的作用:“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他认为体育是增强意志的重要方式,所以他重视体育,经常洗冷水浴、登山、远足、游泳,保持了强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