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双重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课: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双重路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党课: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双重路径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我们新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新的目标要进行一整套制度安排,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但最为基本的实践路径具有两个层次:一是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二是构建所有人共同发展的新体制机制。一、实现共同富裕要从双重路径着力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涉及的内容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2、但最基本的内容和问题,涉及两个层次:一是关于收入分配的内容和问题;二是关于人的发展的内容和问题。(一)推进共同富裕首先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是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的首要因素,收入水平高,人们的消费生活水平就高,反之亦然。收入流量的积淀构成财富存量,而财富存量决定着人们的富裕程度。所以,收入分配是影响人们富裕程度的重要因素。收入分配不仅是国民收入量的分配问题,而且是涉及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公正的重大问题。收入分配公平公正,有助于推动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反之,收入分配不公,就会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当前,我国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的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过
3、大,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收入差距过大,行业收入差距扩大,资本所得不断提高,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等等,都严重影响着全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推动共同富裕首先要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以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二)推动共同富裕要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路径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这一指示的立意在于告诉我们,要通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4、,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全民共同富裕,要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根首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共同富裕追求全民对收入和财富的共享,而收入和财富的共享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手段。所以促进共同富裕,不是如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要搞“福利主义”,而是要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制度创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次,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有两个方面:一是公平分配,分好蛋糕;二是发展生产,做大蛋糕。这两个层面都与人的发展问题直接相关。所谓公平分配,就是收入水平
5、要和人的生产能力和效果相符合,要提高人的富裕程度,根本在于要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发展生产要靠生产力的提高,而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要做大蛋糕,从根本上说还在于提高人的生产和创新能力。所以,推动人的发展,既可以提高人的收入水平,又可以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可以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根本路径。再次,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人的发展机会和条件的不平等、不公平。不同社会成员群体之间因户籍、身份、产权、社会流动性不同而造成他们在受教育、享受公平公共服务、把握发展机遇等方面存在着不平等、不公平的状况,这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的深层根源。所以,实现共同富裕不只是追求收入财富获得上的平等,
6、而且是追求人的发展上的机会平等,要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相对公平的发展条件。要把人的全面发展摆在核心的位置上,全面考虑影响人们之间平等发展的各类因素,从人的平等发展需要出发来进行制度变革和体制创新,通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达到全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由上所述,实现全民共同富裕需要从双重路径出发:一是从收入分配公平出发,着力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二是从人的平等发展出发,着力构建所有人共同发展的新体制机制。二、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促进全民共同富裕的问题,他不断强调指出,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
7、则,构建促进国民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公平合理分配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这是一个新提法、新范畴。按照这个新提法、新范畴,关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三个环节的制度安排之间协调配套的整体就构成了合理分配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因此,构建合理分配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要分别从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三个方面着力进行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一)初次分配中的制度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是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根据要素贡献进行分配。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又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因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就决定了我国在初
8、次分配领域的基本原则和基础性制度安排。1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由于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主体地位,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按劳分配必然成为我国分配方式的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劳动者主体地位和权益的制度保障,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基础。在公有制企业中,按劳分配是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劳动者收入中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占较大比重,按资本等非劳动要素取得的收入只是补充。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很大程度上要以公有制企业按劳分配的收入为参照标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要求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要素价格以及劳动收入所占比重,提高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
9、公平合理性。2 .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体制机制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既可激励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要素的积极性,又可激励生产要素使用者节约的积极性,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实现的前提是市场体系机制健全,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这样,利率、工资、土地的价格才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状态,要素报酬分配才能合理。所以,初次收入分配合理化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理顺生产要素价格,打破不合理的行政和经济垄断,加强对垄断行业、公司收入分配的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入竞争机制,使初次收入分配与
10、市场机制接轨。改善劳动力市场,创造更多岗位需求,提高就业质量,为劳动者创造同工同酬、没有歧视,以及提高工资收入均等化的机会。(二)再分配中的政策调节再分配是政府按照国家意志对初次分配的收入进行的再分配。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初次分配的收入存在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差距过分悬殊,会影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早日实现。再分配具有调节初次分配差距功能,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主导再分配政策,分好国民收入“大蛋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再分配的政策手段有:1 .税收和转移支付税收是调节收入再分配最直接的手段。要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的设计、宣传和征管。将个人所得税由分类所得税变为综合所得税,使个人
11、所得税对非法非正常收入也具有约束力。2019年以来我们进行个税改革,实行综合所得税制,适用统一的超额累计税率,形成了阶梯式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体系。“十四五”时期将合理扩大综合征税的所得范围,使个税制度更加公平,收入分配更加合理。下一步还可以考虑征收房产税,使占有多套住房的富人承担更多房产税,从而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政府要在降低发达地区税收返还比例的同时,提高落后地区税收返还比例,并在总体上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和收入补贴。另外,适度提高政府转移支付占GDP的比重,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中转移净收入的比重。2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能起到收入再分配
12、功能,调节中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标准,适度缩小收入差距,而且能为劳动者建立各种风险保障措施,帮助他们避免因生活缺乏基本保障而引发的困境。要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的可持续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形成全国养老体系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完善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采取措施将城市常住人口特别是其中的中低收入人口纳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围,着力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实际福利差别。(三)三次分配中的政策体系
13、三次分配是社会主体主动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公益、志愿者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回报社会而发生的财富流动。初次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再分配是通过政府调节实施的,而三次分配是社会主体自主自愿发生的。我们国家实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政策。现在,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但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财富流动渠道和机制尚未充分建立起来,造成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悬殊的局面。实行三次分配,可以提供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财富流动的直达通道,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当然,财富贡献者并不局限于富人,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第三次收入分配的捐赠主体可以覆盖大部分的
14、社会群体。三次分配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其作用是前两次分配所不能替代的。三次分配不仅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而且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帮助科学探索、文化教育、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三次分配还可以培育大爱和共享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要抓紧时机建设和完善三次分配的政策体系。1.建立健全公益捐赠激励制度落实公益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捐赠税收减免机制,完善慈善褒奖制度。确立遗产税制度,促使富豪通过遗产税和捐赠之间的利益比较,主动捐钱去建立公益性基金会。捐款可减免税收,基金允许以个人或企业的名字命名,允许设立者对该基金的人事安排等有一定的话语权。2 .完善慈善法治规范体系和相
15、关配套政策完善慈善法治规范体系和相关配套政策,并与其他法律有机衔接、相互支持,促进慈善事业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国家层面要完善立法,各地也要围绕慈善法律落地制定具体的规范细则。3 .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慈善基金组织建立多种形式的慈善基金组织,或政府主导,或社会主导,或政府社会相结合。这种基金组织一旦建立便成为一种社会所有的财产,并由专门的基金委员会管理,按照基金章程规定的用途运作,用于资助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4 .建立对慈善组织队伍的有效监督机制慈善组织加强内部监管以提升团队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增强组织的公信力,建立有效的慈善资金流向跟踪反馈机制,增加善款、善物使用的透明度。新闻媒体、
16、公众等社会力量加强对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严格监察筹募后善款善物使用是否规范、透明、高效,以防发生“黑天鹅”类风险。(四)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制度的协调配套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所谓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不等于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制度的简单相加,而是指要形成一个协调配套的各次分配制度安排的有机整体。这个协调配套的各次分配制度安排的有机整体,既可以有效发挥各次分配制度的功能优势,又可以协调各次分配制度作用效果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各次分配制度安排既相得益彰、各显神通,又互相补充、相互协调、相互配套,对推进高质量的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产生整体性的作用和效果。各次分配制度安排协调配套的中心,是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效率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的利益和权力分配,能够激发生产者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