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思考和练习题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文献学思考和练习题重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年;中国古典文献学思考与练习题导言1、文献一词的原义、狭义、广义是什么?分别适用于什么范围和对象?文献的原义:典籍与贤人。“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僧篇“文献不足故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道“文,典籍也;献,贤也”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进一步阐发“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根据刘师培的文献解中的明确解释,可知孔子所说的文献不但包括典籍,还包括人们口传身习的各方面知识;文献的狭义:包括图书典籍在内的一切文字资料。最早用文献一词来名书的是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用“文来指叙事的经史,而用献来指论事的言论,实际上也属于古代所说的“文的范围。这是对于文献的一种狭义的理解。后来人们常用的图书文献、文献
2、典籍都沿用了这一概念;文献的广义: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国家标准局公布的文献的定义是:”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将各种文物和音像制品等都包括在内。古典文献学所研究的文献是指狭义的文献。2、中国古典文献学由哪些学科构成?学科性质、研究范围、学科领域文献学是研究文献形成、演变、鉴辨、整理、利用和保存规律的科学(就学科分支、学科结构而言);是研究文献的物质形态、内容类别、整理利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就研究对象而言)。具体说:古典文献学研究范围是文献的物质形态、分类及其特点;古代文献整理方法等。3、学习古典文献学的目的和意义何在?1.更好地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不学文
3、献学,不知治学门径明代刘士鳞编选文致整理者在该书前言中自称:“一部难得的不传明人秘笈”,但是仅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国内图书馆就有百余家有明刻本收藏,根本不符秘笈之义。2 .打好从事文献整理及一切历史科学研究的基础。不知文献学,传播错误知识,有位画家不知书籍形式变化,竟谓圮下老人授张良以线装书。3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运用文献史料的四项要求:冯友兰先生提出的“四字真言”:史料搜集要全,审查要真,了解要透,运用要活。4、怎样学好中国古典文献学。掌握广博而扎实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古汉语知识,古代文献是古代记录于各种载体的语言文字资料,要对它们进行利用、研究和整理,首先必须具备必
4、要的古汉语知识,即关于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各方面的知识;古代文史知识,包括古代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有关专业知识,与所从事研究学科相关的专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学习,文献学是古往今来的学者们保存、利用、研究、整理文献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来自实践并服务于实践,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学习古典文献学必须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平时多读古书,尝试古籍标点、校勘,分辨古籍版本,撰写古籍目录。第一章古代文献的类型1、古代文献的载体类别和典籍类别有何不同?二者的关系怎样?试予阐述答题模版:首先阐
5、述什么事载体类别,发展历程、定义,七大载体具体体现,阐明载体意义然后再解释什么是典籍类别,从内容性质的角度出发,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梢微总结一下不同,定义,分类数量不同,作用不同在阐述二人相辅相成的关系。2、出土文献按照朝代顺序,都有哪些?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有何不同?甲骨文献,金石文献、简牍文献、缙帛文献、纸质文献。新学问出大都是由于新发现;不了解传世文献,也就无法利用新文献(前者完整系统,后者片断零散)3、甲骨、金石、简牍、缙帛、抄本、印本文献的时代、特点、代表作?甲:龟甲。骨:兽骨。龟甲用乌龟的腹甲,兽骨则用牛猪羊肩胛骨或胫骨。甲骨文献即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献,主要流行于商、周。商代尚处在
6、奴隶社会的阶段,文化由少数贵族垄断,主要掌握在巫、史两类人手中。巫沟通人神关系,记录神的启示,史记载贵族统治者的言行。商人信鬼而好巫,凡祭祀、征伐等重大活动,都要进行占卜。占卜的情况,刻在龟甲、兽骨上面,形成了最早的文献一甲骨文。甲骨文的研究:王国维:率先用以考史。成续考,利用甲骨卜辞提供的史料证实或订正了史记殷世系的记载,成为“开一时之风”1.上古语言文字的研究价值,提供汉字字形四千多个,可以识读者三分之一,见于说文的仅有千馀。文字学代表性学者有杨树达、容庚等。商周史的研究价值。代表性学者有王国维、世界共有3000多位学人甲骨文论著2万馀种以金属和石头为载体的文献。金主要指青铜器,即铜、锡合
7、金的器皿。有酒器、炊具等30余种,亦用于祭祀,称为吉金或美金。殷、周时期,青铜器为统治权力的象征,贵族将记载重要事件的文字铸于其上以便保存,称为钟鼎文或金文。金文记载了周秦战争、祭祀、等大事,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976年在陕西临潼发现的“利密”铭文,汉魏以来,石刻碑志兴起。碑立于地面,有神道碑。志即墓志,即埋臧在墓穴中的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文章。秦石鼓诗。1,考证古文字流变及含义;2、获取历史研究(事件、人物、背景)资料;3、MS前人的诗文佚作,拓展文学研究资源。简牍文献(通行于周秦汉),简:竹简。牍:木牍。周秦汉魏文献的主要载体,其时书籍主要为简牍编册。竹简为长条形,木片呈方形,又称方或版
8、。将简连编称为策(册),珍藏的册为典,典和册记事各有分工。简牍文献的两大发现:两大代表作1、古文经:西汉汉武帝时的考古发现,先秦大篆写成的古经书。2、汲冢书:西晋初年,晋武帝时的考古发现,战国时的魏国史籍,以竹简写成,编年体著作,整理出的史书,因称竹书纪年。书写在丝质品上的文献。帛是古代丝织品的统称,缗1是一种质地优良的帛。缗帛便于书写,轻便,不占空间。但价格昂贵,且易腐朽,出土较少。大约春秋时期竹帛并行,汉代帛书才较为普遍。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20多种,约12万字。抄本文献;主要指书写在纸张上的文献。据考古,西汉时期我国已经发明了造纸术,东汉得以进一步发展,迅速取代了昂贵的缗帛和笨
9、重的简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已经成为文献的主要载体,普遍沿用至今。今存大宗的古抄本文献主要有敦煌遗书和吐鲁番文书。印本文献:印刷在纸张上的文献。按照印刷技术可以分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大类。印刷术的发明更加有力的促进了书籍的迅速普及和流通,推动了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5、杂史、政书、别集、正史、丛书、类书、总集、别集都有哪些代表作?对于文学研究各自有何用处?杂史,只讲一地域、一时段、一事件的历史书,如建康实录专记六朝史事。政书是典章制度的通史性著作,主要有十通。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三种: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正史:三个标准:A.纪传体;B.一代之全史或数代之通史
10、;C.得到了历代王朝政府的承认);廿四史、廿五史均为纪传体。史记首创本纪、列传、世家、表、书五体,除世家一体后代很少用外,其余均为后世所沿袭。纪、传为人物传记,纪为帝传,传为臣民传,晋书所开创的载记为偏方割据政权的专传。书为典章制度的专门史,一般有礼仪、音乐等志仪卫志等。表则以表谱形式记载大事和人物,与传、志相配合。史记有六国年表,丛书:子部“杂编”的一类,即将两种以上的书籍合编在一起,刻印成为一套书,并题以总名,统一版式出版,这样的书,即称为丛书。丛书的编印,起于南宋,最早的代表作为百川学海。最大的丛书为四库全书。丛书的作用,一是保存书籍;二是方便查找购求。零散的古籍大多数保存在丛书中。类书
11、:“中国式百科全书”,系摘抄各种书籍资料,分门别类编成,篇幅庞大,无所不包,非经非史,非子非集。类书编纂始于魏文帝曹丕时群臣编纂的皇览,,资料丰富,但南北朝以后失传,非常可惜。历代都有类书的修撰。北朝有修文殿御览、虞世南北堂书抄等,其编撰与骈偶文风讲究隶事和词藻有关系。宋以后,类书品种渐多,出现了专科性的类书,篇幅越来越大。最大的类书是明成祖时编的永乐大典;类书按内容,可分综合性及专科性两类。综合性类书无所不包。专科性类书仅录某方面的材料,如广群芳谱仅录植物;类书一般都采取分类编排的方法,按事物性质类别编排,按韵部编排等。如太平御览,分天、时序、地等55部;史料价值。类书保存各种经史子集资料,
12、文学类则多录存文学作品、文学家传记史料。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三部隋唐类书保存隋以前作品尤多。工具书价值。查找辞语典故出处。保存大量古籍,可用以辑佚、校勘、考证、注释。北宋初李昉等编大型类书太平御览100C)卷,。各有条目,每一条目先列引证的书名,下录原文。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古书的佚文,引用资料较完整,其书不传者十之七八,故其史料价值与校勘辑佚考证价值都很高。尽可能多地利用索引等工具书。类书引书或有删节,或有文字传刻错误不少条目只能提供引文的出处线索,引用之时,应当尽可能核对原文,严加甄辩。只有原书失传,方能引用类书资料作为文字依据,但也强调,要选用年代早的。2、别集是个
13、人专集,是按一定体例编集某一作者个人作品的书。起源于东汉。隋书经籍志四:“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东汉)之所创也。别集的编撰:应包括编撰者(自编,或他人编);类型(全集,选集;等);体例(分体,编年);其他(注释,序跋,)。隋以前的别集大多无存,仅存曹植、陆机等数家,馀多为后人辑出。唐五代别集保存较多,但多经宋人改编,已非原貌。佚者往往有辑本。多有整理本。宋元明代别集,多为刊刻印刷本,保存者大多为刻本稿本原貌,仅少数大家有整理木。清人别集多为刻本,复多稿木,未经整理。数量惊人,多达四千多种。只载录诗文,不收戏曲、小说等文学专书。保存作者的诗文作品,也包括作者的传记史料、文学活动史料、文学思想史料;
14、而且是第一手的史料。保存其他作家的作品及相关史料。作家研究,往往从别集的整理开始:校勘、注释、编年、赏析、辑佚、辨伪,收集评论等。总集按一定体例将两家或多家作品编为一集。既不同于别集之只收一家之作,也不同于丛书编入整部的书,类书之摘抄分类重编。总集的起源。先秦诗经,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后世著名的有萧统文选,宋初文苑英华。影响较大的还有清编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总集的类型:1、全集性总集,特色是“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2、选集性总集,特色是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有通代选录者(玉台新咏),亦有断代者(唐文粹);分体分类编排。按作者地位高低编排。实际上参用多种标准,如全唐诗全唐文
15、即分乐府、诗、谐谑、谣谚、词等;诗又分帝王、后妃、臣工、僧道等;保存作品。宋敏求辑刘宾客文集外集诗408篇,340篇出自宋代名公唱和集等总集。网罗一代文献的总集更可保存散佚的作品。保存文学思想史料:评论;选本本身体现的文坛风尚及选者观点。保存作家的生平史料:作者小传。时代较早者,可供辑佚、校勘、辨伪。文苑英华为唐代诗文的渊薮,文字多保存原貌,亦后代造成的唐人诗文重出、误收之最早源头。5 .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四部分类法,古代图书分类法之一,是分类大部分中国古籍的方法,按典籍的内容与性质,分经、史、子、集四类,这四类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的所有书籍。四分法创于荀勖,定于李充,但直到唐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时才有了经、史、子、集的四部类名和四部分类的细目,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到了清代的四库全书中,四部分类法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最后在清朝编辑我国古代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时,将编辑过程中撰写古籍提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6 .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典籍文献的主要种类和内容?经部:儒家经书及相关著作(注释、阐发、批评、图表)等;小学类(文字、音韵、训诂等学)著作。古代重要典籍均收集到清编丛书四库全书。其经部分为10类。经部典籍的特点是书目和内容比较稳定,政治地位、文化地位最高。之所以称经,是因为其书皆“经秉圣裁,垂型万世”,为人伦之准则,莫敢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