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教材解读: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的是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用分化瓦解的办法,成功劝退秦军,解除郑国之危的故事。选文表现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和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井然有序,内容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学习目标:1 .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化知识。2 .反复朗读,疏通文意,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 .运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法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研读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叙事技巧,提高概括与表达能力。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难点:目标3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学习任务一:初读感知学习活动一:预读,知常识阅读文后注释及新学案第910页,勾画重点,完成“要点填空”,了解左传、左丘明及相关文化知识。设计意图:自主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环节引导学生预读先知,通过阅读、勾画和完成练习的方式,了解并识记左传、左丘明及相关文化知识,正是基于此目的。学习活动二:朗读,知大意1 .听读选文,标记生字词及朗读节奏。2 .齐读课文,明确朗读技巧。3 .自读课文,感知文意,思考: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弄清事件的起因、经过
3、和结果。)交流预设: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退了秦君军,免去了一场战祸。设计意图:正确读通文言文,掌握朗读节奏,是理解文意、把握行文脉络和研读文章内容的根本前提。本环节教师先示范朗读,旨在引导学生在连贯听读的基础上,标记重点字词的读音,划分重要语句的停顿,明确朗读节奏。随后要求自读,并概述事件,旨在让学生对文章所叙事件进行整体感知与把握。学习活动三:译读,知文意1 .自读课文,结合文后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字、词、句。3 .师生合作,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4 .再读文章,回顾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并概括各段内容。交流预设:段
4、1写秦晋围郑。本段仅25个字,交代了事件(晋侯、秦伯围郑一一说明郑国形式危急),说明了秦晋围郑的原因(以其无礼于晋,切贰于楚也),同时表明两事均与晋国利害相关,而与秦国关系不大,喑示了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段2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面对危难,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担负起退师重任。段3写烛之武劝退秦军。段4写烛之武迫退晋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环节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先要求自读自译,培养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其次小组讨论质疑,解决疑难,培养与
5、人合作探究能力;然后师生合作,强调并落实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以切实突出教学重点。最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升华,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概述文段内容,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学习任务二:深读探究学习活动一:研读,析内容本文围绕“退”字展开故事情节,请通读全文,小组合作,结合文章具体语句,探究下列问题:1.烛之武“退”师原因何在?交流预设: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侯、秦伯围郑,且“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国家形势危急,加之佚之狐力荐“若使烛之武退秦师,师必退”和郑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武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补充背景:秦
6、普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溃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
7、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2 .烛之武在应允“退”师事件时,先“辞”后“许”,有何作用?交流预设:烛之武先“辞”后“许”,其作用在于:交代烛之武的情况(他是一位不被重用的老臣);委婉批评郑伯不能重用人才,但在关键时刻能反省自我,改正错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勾勒出出了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为写其英勇精神做铺垫。3 .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的?交流预设:首先,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其次,阐明利害,动摇秦军(“亡郑陪邻”,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再次,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利秦”,说明
8、舍郑对秦有利);最后,以史为例,挑拨秦晋(“亡郑阙秦”,推测未来,劝秦谨慎)。4 .从烛之武成功劝“退”秦师的事件中,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用了哪些手法刻画其形象。交流预设: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烛之武的外交能力通过佚之狐之言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是烛之武退秦师,师必退”一个“必”字尽显其才华。烛之武虽有不满与牢骚,但终被郑伯的诚意感动,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国。烛之武是一个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国,成败难料,但烛之武“夜缱而出”,勇入秦营,展现了他不惧个人安危,敢于冒险的性格特点。烛之武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形象核心)。面对强敌,烛之武不
9、卑不亢,侃侃而谈,层层深入,终得劝退秦师。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通过佚之狐和郑伯的话侧面衬托)设计意图:在全面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围绕课题之“退”字,预设了上述四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并深入解读选文。四个问题由“退”字一线贯穿,层层深入,又全在为最后一个问题即总结归纳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做铺垫,有了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探究,人物形象的提炼也就水到渠成了。学习活动二:析读,明特点本文作为史传文,你觉得有哪些写作特点?请试着归纳。交流预设:1 .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一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一烛之武发牢骚(波澜)一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一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一子
10、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一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2 .伏笔和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缱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3 .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从秦晋围郑写到晋师撤离,在这期间应该说发生了许多事,但作者并未一一罗列,如郑国君臣如何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伯是如何骄横傲慢地对待这位即将亡国的国家的使臣等,文章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选材上注意到了“精”字,详略得当,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学习任务三,练读能力学习活动:再读,勤巩固完成新学案相应练习。设计意图:本环节实为作业训练环节。新学案(含“课时作业”)相应练习全面而细致,基本涵盖了本课所有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且练习具有一定梯度性Q要求学生完成此练习,己达到巩固提升之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