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十二五”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稳步增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加快推进,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显著增加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包括五个层次。(一)学前教育入园率大幅提高2014年,全国幼儿园总数21万所,比2
2、009年增加72万所,增长51.9%;在园幼儿数4051万人,比2009年增加1393万人,增长52.4%;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5%,比2009年提高19.6个百分点,提前6年完成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2020年目标70%的目标,“入园难”问题得到缓解。2009年,我国学前教育普及程度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现在已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二)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有效巩固2011年,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2014年,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81%、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3.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6%,比2009年提高L8个百分点。(三)高中阶段教育入
3、学机会进一步扩大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力度,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2014年,毛入学率达到86.5%,比2009年提高7.3个百分点。(四)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逐步提升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比2009年提高13.3个百分点;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五)继续教育参与人次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高,上千万老年人通过老年大学、远程教育等形式继续学习,各类人员参与社区教育等学习活动达上亿人次。以上是我讲的第一方面,教育普及的成就。二、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努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
4、来,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一)切实办好农村教育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一是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十二五”时期,中央财政投入1192.6亿,带动地方进一步加大投入,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二期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三大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二是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状况。实施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699个县市开展。中央财政按每生每天3元提供补助,2014年提高到4元。推动地方实施营
5、养改善计划,全国还有23个省份的656个县开展地方试点。目前,全国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县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200多万学生,获得了世界有关组织好评。三是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自2012年起,先后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和“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等三项专项计划,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纵向流动渠道。2015年,专项计划共招收7.5万名学生,比上年又增长了10.5%o(二)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一是提高中西部省份高考录取率。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戈规模,安排专门招生指标,由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东部省市高校,招收升学率相对偏低
6、的中西部省份学生。“十二五”期间,累计安排招生计划90万人。据初步统计,2015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0年的15.3个百分点缩小至5个百分点以内。二是扶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由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支持23个中西部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0所地方本科高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由中央财政投入60亿元,在13个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中西部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支持1所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高校。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创新对口支援模式,采用“名校牵头、多校参与、团队支援”的方式,集中支援高校的优
7、势学科协同支持受援高校,全方位提高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目前,已有100所高校帮扶75所高校,全面覆盖西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是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水平。2014年,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达到2501万人,比2009年增长11.5%。五年来,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累计招收近22万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累计招收2.1万人。特别是加大教育援藏、援疆力度。17个省市实施援藏项目148个,中东部17个职教集团、33所民办本科高校对口支援西臧和四省藏区17个地(州)的中职教育;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82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个师,实施项目528个。2014年
8、内地西藏班在校生达1.87万人,比2009年增长79.8%;新疆班在校生达到3.97万人,比2009年增长103.6%。(三)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一是落实政府责任。教育部与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义务(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各省还与各地(市)或县(市、区)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协同推进机制。目前,全国已有918个县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认定。其中,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5个省份的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认定。二是扩大优质资源。推动各地实行“集团化办学”、“
9、学区化管理”、委托管理等方式,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合理分配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到区域内初中,一些地方已达到50%。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将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必备条件。三是严格就近入学。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法律规定,推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合理划定招生范围,实行对口入学、阳光招生等举措,着力做好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破解“择校热”取得重要进展。2014年,19个大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公办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7.9%、公办初中达到95.4%。(四)加大对特殊群体扶持力度进一步缩小群体差距一是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
10、助政策体系。学前教育方面,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对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进行资助。义务教育方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免除所有学生学杂费,为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普通高中方面,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设立国家助学金,平均每生每年1500元,覆盖面是所有学生的20%,2015年春季学期起,进一步提高到2000元。中等职业教育方面,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对全日制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学生
11、比例占在校生的91.5%。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2000元。本专科教育方面,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和勤工助学相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本专科生,每年5万名,每生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本专科生,向国家急需的农林水地矿油等专业学生倾斜,每生每年5000元,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平均每生每年3000元,覆盖20%的在校生。去年将本专科生助学贷款限额由6000元提高到8000元,今年将贷款最长期限从14年延长到20年。同时,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可以通过高校“绿色通道”先办理入学手续
12、。2012年起,在中西部地区启动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为他们提供一次性交通费及入学后短期生活费。研究生教育方面,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4.5万名,其中硕士生3.5万名、每生每年2万元,博士生1万名、每生每年3万元。完善研究生国家助学金,2014年秋季学期起,硕士研究生助学金标准达到每生每年6000元,博士研究生达到每生每年10000元。通过以上多种举措,2014年全国共资助各级各类学生8500多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31%;资助总额超过1400亿元,是2009年的两倍。五年来,全国各类资助资金累计投入达6300亿元。二是扩大残疾人受教育机会。2014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在校学生3
13、9.5万人,其中21万人随班就读,18.5万人在特教学校就读。实施两期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中央财政投入102亿元,新建、改扩建1182所特殊教育学校,支持60所残疾人中高等院校和高等特殊师范院校建设,基本实现30万人口以上且残疾儿童较多的县都有1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2014年达到4000元。从2010年起设立“特教园丁奖”,每年评选表彰200名优秀特教教师。在国家高考中为盲人考生印制专门试卷,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实行残疾学生单考单招,专门设立残疾人中医专业硕士学位,为更多残疾人获得了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学习的机会。三是着力解决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
14、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共接纳随迁子女1294.7万人,80%在公办学校就读,10%由政府购买学位在民办学校就读。推动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问题,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要求各地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2015年,全国29个省(区、市)近8万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了高考。四是初步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教育部、全国妇联、中央综治办、团中央和关工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政府“三优先”,优先满足留守儿童
15、教育基础设施需要、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优先保障留守儿童交通需要;强调学校“四加强”,加强全程管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安全教育、加强家校联动;着力推进“三支持”,支持家庭关爱、支持社区关爱、支持社会关爱。五是男女受教育程度进一步均衡。2014年,女童小学净入学率为99.83%,略高于男童的99.80%;初中和高中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分别为46.7%和50%;普通高校本专科和硕士研究生比例分别为52.1%和51.6%,均高于男生;博士研究生比例为36.9%。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努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
16、育,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坚持德育为先一是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动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加快义务教育品德、语文、历史教材编修,推进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和高等教育“马工程”教材编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其中。修订中小学生守则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分学段、有重点、系统化推进。在中小学品德、语文、历史等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连续举办3届“汉字听写大会”,累计收视人次超过11亿,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三是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通过开展“开学第一课”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青少年学生对中国革命史和党史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开展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活动,累计参与6亿多人次。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