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提升教师作业管理能力的策略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减”背景下提升教师作业管理能力的策略探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双减”背景下提升教师作业管理能力的策略探析陈殿兵,朱鑫灿(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之后,各地纷纷响应,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与举措,在整个教育界和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一直以来过重的作业负担也成为“双减”工作的核心领域之一。虽然“双减”意见中明确提出“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科学利用课余时间等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原贝!,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落实政策的精神和原则,还需要提升一线教师
2、的作业管理能力。2022年6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督查组的督察报告显示,学生的作业负担仍然偏重,22%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报告仍有书面家庭作业,17%的中小学生报告书面作业总量超标;利用手机布置作业的情况仍时有发生;未履行作业全改全批职责,要求学生互批、自批甚至要求家长批改的现象仍然存在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是教师对作业的本质、初衷的认知出了问题,对作业的研究设计以及作业设计具体方法还不够了解。“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作业管理机制的有效健全都离不开一线教师作业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一、追本溯源,厘清作业核心本质学生作业负担作为“双减”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备受关注。作业成为政
3、策调整重要内容的原因在于部分老师对作业的本质缺乏认识,片面地强调了作业的巩固学习内容的功能,从而导致了作业内容的单一化、类型的机械化、结构的无序化以及作业时间的超长化。因此,要通过引导来帮助一线教师追本溯源,厘清作业的核心本质,持续完善教师作业观念。作业的本质是什么?笔者认为作业首先是师生交流的平台,要达到传递信息、交流教与学基本情况的根本目的。教师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可以了解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如果教学目标得以实现,那么学生作业中还反映出哪些素养和能力需要提升?如果教学目标没有实现,那么教师就应该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找到影响目标未能有效达成的因素(是教学方法问题还是学生学习方法的
4、问题,抑或是作业内容与教学目标匹配度较低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或者学习方法的改善。学生通过作业这个平台可以收到来自教师的反馈信息,通过教师的评语与批语,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尚未掌握的内容有哪些?内容未能有效掌握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发挥作业的学习功能,促进学生的观察、思考、理解能力,帮助其持续改善,不断发展。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应该思考相应作业以及随后的批改是否能够满足上述交流平台的目的,如果不能,那么宁可不布置作业。同时,一旦布置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的心理准备。其次,作业也应被视为是一种教或学(Teachingorl
5、earningmoment)契机,与学生进行学习时的“输入”相对应的“输出”契机。学生能够借此契机对自己所学、所思、所得进行适时的练习、磨炼、展示;借此契机,学生能够在知识层面、思维层面进行提升。教师应该成为艺术大师,抓住这个契机,适时、适量地进行作业的设计与指导。因此,教师要持续加深对作业的认知和理解,成为有效作业的设计者和实施者。从现实来看,绝大部分的教师缺乏作业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过度地依赖教辅资料中已经成型的作业形式,这是导致作业缺乏创新性、低水平运行的主要原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判来选择、完善已有的作业形成或者改编、自我设计相应的题目,从而更好地发挥作业在诊
6、断、改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等不同层面的作用。最后,作业是学生能力拓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助力教育公平的重要工具。教育教学的归宿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学习的人,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作业不是为了老师,不是为了家长,更不是为了试卷上的分数。传统及当下绝大部分的课堂受教学时间、班级人数、教学进度、教师精力、学生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带来教育结果的不公平。而受传统的课程观与教学观的影响,当下绝大多数教师布置的是规范式的作业,有标准的内容、载体和标准答案,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受控制和被规训的过程,缺乏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扩展自己知识面、拓展个体能力的机会2。因此,教师要
7、提升自身在数字经济时代获取资源和筛选海量信息选择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提升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好满足不同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从更广层面上实现教育公平。二、学生为本,回归作业布置初衷为什么要布置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业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要服务于上述目的。因此,教师要坚持生本理念,回归作业布置的初衷,基于学生立场和学习过程布置作业,不断提升作业设计质量,使作业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首先,作业要体现差异性。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作业量和完成作业的时长是
8、因人而异的。作业设计与布置也要实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布置难易适中的作业。为此,教师要在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心理需求理论的指引下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例如,多元智能理论从一种学生的智能组合只有差异没有高下的视角出发,要求教师将每个学生都视为“可塑之才”,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发展的机会与权利,最终实现“人尽其才”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在该理论的引导下,教师在设计作业任务的时候就可以融入不同的智能元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参与作业任务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3。再如,在物质条件丰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更加注重情感、情绪的体验,更加注重自我观点的表达。从心理学上讲,
9、她们有更高的诚如自主(控制自己做决定),胜任(做事情让自己有成就感)、归属感(感觉自己的力量)、自尊(自我感觉良好)、参与和刺激(在做事情中体验快乐)等高级的需求4。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过程中要力求在内容和难度上实现分层、弹性和个性化,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意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除了作业布置本身问题,作业的批改尤其是作业的反馈意见也要坚持以明确作业的学习功能,坚持学生发展为本,以积极正向的语言来鼓励学生。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还片面地关注作业的筛选与分化功能,在作业面批或者作业发放的过程中充斥着讽刺、挖苦学生以及
10、给学生贴标签的语言与行为,这些做法最终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而形成了对受教育者的歧视。教师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要改变作业“有批改无分析”的现象,关注作业在诊断、巩固、学情分析以及交流层面等功能,让评语多一些激励、温暖和关爱。最后,从本质上来看,作业不仅要成为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成为检验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重要工具。因此,在作业设计与布置的过程中,教师除了思考实现作业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了解之外,可以将其作为对学生进步幅度、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学生自我发现(如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品行)等层面的考核。这就要求扩大教师自主教学的权利,学会根据学生发
11、展的需求来设计和布置作业。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的布置和设计层面观念落后,基本上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教什么,课堂上就讲什么,考试考什么,课后作业就布置什么。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完全受制于课程标准、考试要求和教辅资料,这就导致了作业内容与形式千篇一律,缺乏趣味性和创意性,也缺少了教师主动参与,必然导致作业的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了解作业本质,尝试从学生发展的视角以及未来人才能力需求的视角,从学生课堂参与的情况入手,增强作业设计的广度、深度和丰度,以及自己设计作业的风格和进度,完成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学习的评价以及能力的综合性评价。三、加强研究,提升作业管理能力长期以来,受功利主义以及升学率导向政绩观的影响,
12、教师与学校往往注重的是考点的教学能力、命题能力以及分析考题的能力,教师作业管理的能力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行且处于备受忽视的地位。具体来看,教师布置作业的主要来源是类型单一、内容相似、差异性不大的教辅资料,最终流于“习题一试卷一排名”“选题一押题一做题”等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作业布置模式。因此,教师要通过集体教研、自我反思等多元方式,从作业的目标、作业布置的一般步骤、作业形式、作业属性、作业结构、作业难易度等层面来思考作业设计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提升作业设计的能力与质量。首先,教师要了解作业设计的一般步骤。从具体的实践来看,作业设计一般应该包括确立范围、思考目的、厘清重难点、
13、选择作业形式、确定作业量等几个步骤。其次,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可能要涉及诚如主题、概念、原理等重要知识,更多的时候还要涉及监测学生简单技能、复杂技能、判断能力以及复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等。因此,教师就可以研讨采用布鲁姆目标分类的方法来设计不同的作业题目的可能性。最后,教研机构要加强对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研究与指导,引导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可以综合学习、研讨真实性评价、成就性评价、学生档案袋评价等不同评价方式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设计相应的作业及评价模式5。四、积极作为,用活作业设计方法学生的生长和发展态势是千姿百态的,有温度的作业设计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学
14、习兴趣、支持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作为,遵循作设计的不同规则,用活作业设计的多元方法,在研究与探索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促进教学与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做出尝试:第一,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分层布置作业,解决“吃不饱”和“消化不掉”两种情况。作业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也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即作业的布置不能“一刀切”,面向不同的学生布置难度、内容、数量相等的作业。教师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按照学科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批次地进行作业设计与实施,发挥作业对知识、情感和价值的启发性与巩固性作用,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作业中受益。例如,在语文
15、作业的布置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每天学到词语句,布置句子仿写、对话编制、故事创新等三种不同梯度的作业,让学生进行选择完成。总而言之,教师应意识到学生作业的主体地位,学会将游戏、表演、创意等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形式、因素融入作业设计中来,通过分层分类增强作业的选择性和多元性。第二,分析学科差异,强化作业的针对性。不同课程具有不同的性质、目标、内容和实施路径。教师要根据学科的差异性来综合分析、研判不同学科对学生三维目标、基本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而设计出针对性强的作业形式。同时,教师也要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方式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差异性教学。例如,英语作业的
16、设计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语音语调强化的作业、异域生活文化等层面的作业设计就可以采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情景剧、影视鉴赏评析等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学科的素养要求。第三,增设问题情景,增强作业的真实感、实用性和趣味性。作业设计的问题情景认为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将所要考察的学习内容融入学生具体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以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设计作业的方法。例如,在地理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想象自己是某个城市的旅游形象大使,在收集相关信息之后,给来自不同国家的小学生介绍中国不同城市的旅游景点、不同的地理样貌。这样的情景作业如果在辅以小组协作等方式,就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实践性、集体创新性的兴趣,从而在参与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作业的目的也就达成。第四,布置弹性作业,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传统的作业设计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采用的是单一的、单向的输出方式。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生活需求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业也就呈现出单一、枯燥的特征。学生作业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