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侯炜征(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江苏淮安22300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际资源竞争的重要表现之一,而这一竞争的关键在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些新政策,而新政策的出台势必会对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这既是新的发展机遇,同样也是挑战。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当前形势并结合自身条件,在国际化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基础上,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具备清醒认知,再通过有效合理的分析论证提出解决的方案和策略,从而进一步优化国际化人才结构,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既是高职院校顺应高等
2、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一、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分析(一)培养目标有待明确尽管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仍有待明确。首先,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由于起步晚而且周期短,高职教育管理者对于什么是高职国际化人才以及如何培养的思考不够到位。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疏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意识提升能力的综合培养。再次,劳动力市场对此类人才缺乏系统认知,对其培养层次与毕业流向缺乏充分引导,致使高职院校难以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专业设置、课程编排,还是
3、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依然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性,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国际化企业对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二)师资水平有待提升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高职国际化办学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国际化有序进行的保障。然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国内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即便通过了英语等级考试也很难胜任双语教学,然而外籍教师尽管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往往缺乏足够的专业教学资质,而且无法用中文进行交流,使得正常教学障碍频生,即便如此,有些高职院校甚至连一位外籍专业教师都没有。显然,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做到“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即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参加境外研修、国际学术交流、语言提升等
4、等;“请进来”即邀请优秀外籍专业教师来校任教,或邀请著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等)。如此一来,教师就丧失了参加国际化师资培训的机会,国际化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内核竞争力得不到强化,严重影响了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阻碍了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进程。(三)专业设置有待完善首先,很多高职院校并未结合地方经济优势与行业特征等实际情况开设与技术、服务、新兴产业高度关联的国际化专业,同时也没有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与行业需要引进国外的优质专业资源,专业建设缺乏国际先进理念的指导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授课计划、教学内容等方面缺乏创新性。其次,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往往倾向于将国际化教育资源投到优势专业上
5、,以求利用这些专业的国际化发展推动学校的发展,然而,只重视优势专业却忽视其余专业必将导致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厚此薄彼现象的出现,使得一些非优势专业的学生遭受不平等待遇。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优势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使得其他非优势专业学生在拓宽知识和提升能力等方面无法与优势专业学生一样享有国际化的培养机会;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国际化教育资源的投入导致其他非优势专业学生学习经历不够丰富,就业时自信心不足,因此很难满足外资、合资等国际化大企业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四)课程安排有待调整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职教育领域相互合作的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已经增设诸多国际课程(因为课程能够集中反
6、应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课程安排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并未有效融入国际职业课程体系,所覆盖的专业课程有限,不够全面;而且尚未建立校本和国际课程融合制度,增设国际化主题的新课程并未以校本课程作为基础,彼此间缺乏衔接与互补,导致国际化知识难以“消化”。另一方面,国际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是英文原版教材或者国际职业资格考试类专业用书,初衷是想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创新以及国际新技术发展动向的意识与学习习惯。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水土不服”教与学两难的情况,“生搬硬套”的课程安排明显缺少系统性、适应性与灵活性,而且国际化双语课程在课堂上往往呈
7、现“单语化”现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难以体现,教学效果无法保证,严重影响了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五)合作项目有待升级目前,随着国际合作办学政策环境的成熟,结合现有的物质条件,国内一些高职院校通过积极探索已经与境外教育领域中优秀的职业院校建立了战略联盟关系,以求通力合作,优势互补。然而,有些合作项目层次较低,甚至出现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的现象。第一,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和境外的学校或者职教机构开展了合作,但是积极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或者彼此间密切交流,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院校寥寥无几,而且即便有些合作项目运作良好,但其示范性和典型性不能辐射到本地区的其他兄弟院校;第二,境外合作方很少是高职类
8、院校,而且合作涉及的专业多为办学成本相对较低的信息技术类或经济贸易类等专业,所以高职院校向境外输出的人才多扮演“预备”或“后备”的角色,就业压力得不到缓解;第三,高职国际合作项目主要以少数学生自费出国到合作院校或者企业进行为期数月学习或实习的形式为主,合作双方并未投入充足的资金,这种程度的国际合作很难实现培养大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因此,国际化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层次和规模急需升级。二、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成因分析(一)国际化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导致培养目标明确难首先,在地方政府层面,对于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当地政府没有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或者制度来为高职开展国际化办学保驾护航,在缺少制度
9、保障与财政支持的情况下,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举步维艰。其次,在行业企业层面,虽然很多用人单位对国际化专业人才有着迫切需求,但他们仍然对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用工需求的国际化人才问题持有怀疑的态度,所以缺乏参与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最后,在高职院校层面,其实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而言,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较为超前,从理论到实践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对于高职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并不乐观。但对于学生来说,无论何种类型的教育都应该平等享有国际化教育资源1。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依据自身办学特色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确保高职学生成为具备国际视野、精通国际规则、擅长国际竞争的高素质技
10、能型专业人才。(二)国际化师资建设尚未完善导致师资水平提升难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由于缺少相关专业的境外实习或工作经历,以及缺少国际化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培训,导致其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及行业发展的认知,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难以满足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然而,在职业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很多高职院校对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极为重视,对资格审核非常严格,以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完成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选聘的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有长期在海外企业一线工作的丰富经历,而缺乏工作经验的教师必须接受规定时限内的企业实践锻炼,并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相比而言,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师
11、国际化教学能力方面既没有监督和考核制度,也没有培养和激励制度,因此,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师资水平及队伍建设难以提升的根本原因显而易见。(三)国际化培养体制缺乏竞争导致专业设置完善难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相对保守,培养体系尚不健全,培养形式较为单一,和普通本科教育相类似,长期以来处在比较固定和封闭的状态中,整体培养体制缺乏灵活性、适应性与创新性,再加上缺少兼容并包开放的积极态度,使得高职教育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然而跟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并不高,在就业市场面前无法与之抗衡,自然而然就失去了竞争的态势。脱离了竞争关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又将回归初始状态,教育
12、机会和资源投入依旧只集中在优势专业中,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将变得难上加难。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改变现有培养体制,主动参与国际职教领域的竞争,平衡专业设置,突出优势互补,提升人才培养规格,积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特色服务,努力让经济社会认可高职国际化办学并为国际化人才“买单”。(四)就业指导不满足市场需求导致课程安排调整难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出现,职业结构也跟着各行各业格局的变化而逐渐调整,致使就业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高职院校在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尽管其专业类课程安排参考了国际同类型教育模式,但缺少对国内外就业市场和行业形势的充分调研,单凭政策要求
13、和自身理解实践国际化人才培养,即便成绩再优异的学生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立足2o比如,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这门课,课时分配极其有限,而且很长时间不更新教材,做不到与时俱进,虽然里面涉及一些国际化方面的内容,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缺少创新性和适用性,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这样的课程无法解除他们对于未来工作岗位的疑惑,无法使其认清自身的实际价值,进而难以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五)国际化合作交流缺少战略规划导致项目升级难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外合作交流项目均表现出一种特征,即重利益,轻公益。第一,高职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往往收费颇高,选拔条件较为苛刻,这对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来说算
14、是“低门槛”,但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者不好的学生来说确是“高门槛”。第二,在高职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中,对学历培养项目缺乏明确认证,因为学制有别,很多学生只是达到了学习年限,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第三,有些高职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双方签订的合同不具备法律效力,暗藏风险,这种“一纸空文”既不能保证高职院校达到培养目的,也不能有效保障学生利益。因此,高职院校在实践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有失规范、急于求成,否则难以深层次、大规模地完成国际化合作交流项目。三、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分析(一)转变教育观念,提升创新意识1.创新高职教育管理者教育理念高职院校的教育
15、管理者既是引领者,也是决策者,他们的教育理念对规划和指导一个学校的宏观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一,明确国际化办学理念。作为高职教育管理者,首先应该深刻理解“国际化”的内涵,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让行业、企业、家长和学生明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概念,提高国际化项目的知名度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度。第二,抓好国际化教学管理。高职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大局意识及战略眼光,准确把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明确培养目标,熟悉学校的重点教学活动及人才培养方案,将国际化理念认真贯彻到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第三,加强国际化学术交流。高职教育管理者应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国际化学术交流活动,比如2022年中
16、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高端论坛,借助这样的机会,管理者们可以及时了解全球范围内职业教育的最新动态,掌握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3。同时,各高职院校之间可以搭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平台,管理者们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既可以分享办学理念和经验,也可以建立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探索与时俱进、行之有效的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2 .创新高职教师国际化育才理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学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高职教师要时刻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提升格局、打开思维,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姿态投身到教学一线。第一,加强校内交流。承担着国际化教学任务的教师们,可以通过学校院系内部或者跨院系间的教研活动,分享彼此的教学经历和反思,相互学习和研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对策和经验,不断总结,将优秀的育才理念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第二,加强校际交流。通过参加校际间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交流大会,听取兄弟院校优秀专家和学者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