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季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秋季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总体上来讲课堂纪律比较好,大多数学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过,本班学生发展明显有不均衡的现象。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太积极,表现欲望差。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的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因此科学素养一般。在本学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这部分学生,端正其学习态度,培养其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习惯。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苏教版教材,
2、为新修订的教材,本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一致。教材以主题为标准划分单元,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共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主题是“光与色彩”,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光源光的传播光的反射七色光。前三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第四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光本体的性质上,以太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第二单元,主题是“热传递”,本单元共设计四节课,分别是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物体的传热本领。本单元四节课属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前三课分别认识热传递的
3、三种方式,这三课之间是并列关系;第四课是从整体上认识影响热传递的因素以及三种传热方式在生产生活中的综合应用。第三单元,主题是“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本单元侧重认识地球的构造和地壳变化原因,由地球的表面火山和地震地球的内部地表雕刻师四课组成,按照从结果到原因、先现象后本质、由具体到宏观的逻辑顺序展开,从观察描述地形、认识地质灾难延伸到理解导致地貌改变的内部和外部原因。第四单元,主题是“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本单元由四课组成:云和雾露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讥前三课在内容上呈现并列的关系,分别从原理层面对这些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解析。最后一课是综合学习认知,将这些天气现象的形成与水的循环相结合。整个
4、单元在结构上显现出分分总的关系。第五单元,主题是“人体“司令部”,本单元由刺激与反应从刺激到反应我们的大脑大脑的开发与利用四课组成,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编排。本单元学习内容可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围绕人体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展开,揭示神经系统从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的过程。第二个层次围绕作为人体“司令部”的大脑展开。本册专项学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认识不同领域的工程师通力合作,才可能使一项工程圆满完成。第二部分从学生了解的救灾情境出发,将“定点投放物资”的情境带入课堂,提出了“设计并制作一个降落伞,保护鸡蛋平稳降落”的任务,通过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最终向同伴展示
5、交流。三、教学目标1.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知道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2,运用有关光现象的原理,列举、解释自然界与生活中的光现象事例。3 .知道热的三种传递方式及其特点,能运用热传递知识对生活、生产中传热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4 .经历观察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的系列实验过程,概括热传递规律。5 .能使用科学语言描述地表陆地形态、地球内部圈层以及岩石成因。6 .能较详细地说明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成因以及对人类的影响,掌握一些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7 .举例说明水、温度、风等自然力量会塑造地表形态。8 .能够描述云、雾、露、霜、雨、雪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6、。9 .能够借助模型图来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循过程,懂得大自然的水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10 .能通过体验,感受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应,以及大脑的轻重、模样和功能。IL能提取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了解人接受刺激并做出反应的过程,知道脑的组成、大脑的分工和怎样保护大脑。12 .动手动脑,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并制作出满足需求的降落伞,并向同伴展示交流。能够明确工程任务,经历工程实践活动的过程,重点领会明确问题、前期研究、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四个环节的基本方法。四、教学措施1.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
7、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2、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学科课依然要加强直观教学,重视课本上的图画和实践操纵。3、重视指导学生熟悉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缘由。4 .不同的课型用不同的教学思路,加强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5 .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五、课时安排内容课时周次内容课时周次1光源1第1周IK地球的内部2第9周2、光的传播1第2周12、地表雕刻师2第10周3、光的反射2第3周13、云和雾2第11周4七色光1第4周14、露和霜2第12周5、热传导1第4周15、雨和雪2第13周6、热对流1第5
8、周16、水滴的旅行1第14周7、热辐射1第5周17、刺激与反应2第14周8、物体的传热本领1第6周18、从刺激到反应2第14周9、地球表面2第7周19、我们的大脑1第16周10、火山和地震2第8周20、大脑的开发与利用1第16周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 .光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关于光,大家并不太陌生,不过关于光还有很
9、多的奥秘需要大家去探索。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探索光与色彩的知识。二、探讨活动一:认识什么是光源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见过哪些光?他们是由什么东西发出来的?2 .教师相机出示阳光、烛光、星光、萤火虫的光等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这些发光的东西,我们都称他们为光源。3 .出示光源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光源。4 .教师强调:光源的概念一定是自己能发光的物体才叫光源,自己不能自行发光的物体不能称之为光源。5 .怎样辨别哪些是光源?教师引导:光源一定是自己能发光的物体,请大家根据这一标准来判断一下下面的这些物体是不是光源。6 .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两幅图片,想一想这两幅图片中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吗?活动二
10、: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1.教师引导: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这些光源都一样吗?2.出示课本第2页上面的两幅图片和下面的4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光源都一样吗?不一样在什么地方呢?2.引导学生列举我们身边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3.教师相机出示一些自然光源的图片以及人造光源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的不同之处。教学目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教学准备:火柴、蜡烛
11、、钢丝球、两节电池、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重点与难点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教学准备: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教学过程活动三:给细钢丝通电,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1.教师引导:日常生活中,蜡烛等是通过燃烧发光的。下面我们来给钢丝通电,看看钢丝是怎样发光的。2 .出示课本第3页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活动所需的材料以及活
12、动方法。3 .全班交流所需材料:钢丝球、带导线的鳄鱼夹、沙盘、电池等等。活动方法:活动注意点:钢丝在通电的时候千万不要触摸,小心触电。4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仔细观察钢丝通电时的现象,想一想钢丝是怎样发光的?5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6 .教师引导:钢丝通电后发热,会逐渐变红发光,可以看出钢丝是通过通电发光的。其实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光源也像钢丝一样是通过通电发光的。7 .学生列举通过通电发光的光源。教师相机出示一些通过通电发光的光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通电发光的光源。8 .教师引导:蜡烛、木材、油灯等一些光源,是通过燃烧发光的,而日光灯、白炽灯、手电筒等一些光源,是通过通电
13、发光的。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其他的发光方式吗?四、课堂总结2.光的传播教学目标;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难点:设计实验,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2,板书课题:2.光的传播二、探究活动一:预测光的传播路径1 .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的4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4幅图片中分别是什么光。2 .这些光的传播路径又有什么共同特点?3 .过渡:光到底是不是沿着直线传播呢?下面我们通
14、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活动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实验一:探究光在烟雾中的传播1.出示课本第4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以及方法。4 .实验方法:把几支点燃的线香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内,盖上盖子。待充满烟雾后,打开激光笔,并使光束从各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观察光束在烟雾中传播的现象。5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的结论。全班交流6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什么结论?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一结论。实验二:探究光的传播途径实验1 .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
15、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这次实验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全班交流2 .指生说一说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3 .为什么只有在所有硬卡纸的小孔处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4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这个实验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三、小孔成像1 .出示课本第6页小孔成像的文字资料,学生读一读这段材料,并且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初步了解小孔成像实验的内容。全班交流2 .古代学者墨子在小孔成像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4 .小孔成像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着直线传播。5 .做小孔成像实验(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做小孔成像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对实验难点进行个别的指导。全班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