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综合防灾减灾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新时代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提升全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省“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一)工作成效“十三五”时期,区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台风、洪涝、干旱、低温冷冻等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特别是2016年的“莫兰蒂”、2016年“鱼占鱼”、2019年的
2、“利奇马”、2019年强对流、2020年的“美莎克”台风、2020年入梅以来的强降雨等自然灾害,给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灾害形势,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减灾委成员单位通力协作,积极应对,因灾直接经济损失不断下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良好成效。1 .防灾减灾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区级组建应急管理局,成立区减灾委员会、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建立了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应急救援指挥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区减灾委的统筹协调下,各成员单位分工协作,区应急管理、民政局、交通局、卫健委等开展防灾减灾协同联动,共
3、同推动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的落实,统分结合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初步形成。出台市区自然灾害救助暂行办法。将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户籍居民住房财产保险等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面向受强降雨、大风、雷暴等影响的水蜜桃及部分设施大棚等,建立全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制度,基本实现农业保险服务“机构覆盖到镇、网点建设到村、服务延伸到户”。“十三五”以来,自然灾害保险理赔1300万元以上。2 .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十三五”以来,陆续修订完善市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市区防汛防旱防台应急预案市区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市区地震应急预案市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市区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市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自然灾害类专
4、项预案,并推进各类预案演练工作,形成了与机构职能调整相适应的全区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3 .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积极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共计投入713万元,建成新城中央公园、西漳公园、九里河公园、洋溪河公园、前洲市民广场、洛社高中和藕塘中等专业学校共7处应急避难场所,有效避难面积达40.37万平方米,可避难人数达13.42万人,实现资源共享、力量共建、场所共管。流域和区域防洪减灾治理工程深入实施,投入8.02亿元解决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东支线路建设过程中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问题,并完成23.44km的河道整治、6座口门建筑物、15座跨河桥梁、9处水系调整等工程,积极配合开展白屈港
5、综合整治工程。累计实施堤防工程114.82km,新(翻、改)建泵站144座、闸11座,成功抵御了“莫兰蒂”、“鱼占鱼”等台风外围影响,成功抗御苏南运河洛社站5.40m历史最高洪水位袭击。全区用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新城区防洪标准基本达到100年一遇,城市排涝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钱桥街道、阳山镇等投资475万元推动引水上山工程建设,在钱桥、阳山林区建成林下视频监控系统2套及布设视频探头24个,实现了森林火灾人工和智能相结合的监控方式。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田间内外三沟排查配套,确保能排能灌,“十三五”以来建成1.20万亩高标准农田。4 .防灾减灾社会基础稳步夯实。每年以“5.12”
6、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为契机,全区上下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应急演练、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和防灾减灾宣传“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等,大力宣传防灾减灾救灾的各项法规政策和基本技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不断提升。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十三五”以来,增创玉祁街道南联村社区、钱桥街道东风社区、洛社镇杨西园村社区、长安街道惠城社区4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灾害信息员达132名,日常工作收集风险、隐患信息,向居民传递预警、防护信息,灾后在第一时间评估损失,准确上报灾情,及时救助灾民,确保灾民基本生活。5 .
7、灾害防救体系高效运转。积极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区级防汛调度指挥决策系统不断完善,初步建成全区重点用区雨情、水位自动测报预警系统,防汛预警和调度能力可延伸到镇(街道)级管理单元。农业部门与气象部门协同联动,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信息,制定防灾减灾工作方案,主动做好防洪排涝、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防御工作。建有1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下辖5支共计70人的政府专职消防队,形成了2支半专业化的森林防火救援队,积极推进与第三方服务机构签订应急救援保障力量协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相应建立了应急值守队伍,严格落实应急值守制度,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置联运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突发灾害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响应。按照基层治理工作
8、要求,各板块配齐专职安全员,进一步充实基层监管力量,“街道社区吹哨、部门积极响应、协调发力解决”的灾害治理服务新格局初步形成。6 .救灾物资器材储备在不断加强。基于全区防灾减灾工作需要,重点储备了防汛、森林火灾、雨雪冰冻、民政救灾、医疗防疫用品等物资器材。其中防汛储备编织袋38.9万只、木材228立方米、木桩2614枝、钢管2000根、铁丝1539公斤、铁钉286公斤、柴油0.5吨、土工布10.39万平方米、流动式水泵117台套、便携式打桩机2台、移动发电机组14台套;应对森林火灾储备灭火弹约4000枚、森林消防水带2000多米;应对雨雪冰冻灾害主要储备了工业盐87.2吨、融雪剂148吨、铲雪
9、车8辆、草包27300只;筹备自然灾害救助资金70万兀O(二)面临挑战“十三五”以来,全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稳步提升,但对照国家、省、市防灾减灾抗灾新的决策部署和全区自然灾害应对的需求,仍面临不少挑战。1 .自然灾害形势依然严峻。区位于长江下游,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境,境内河道纵横,池塘稠密,属太湖水网的武澄锡低片地区,易受洪涝威胁。全区以用区为主,地势低洼,是防洪保安的重点地区。雨量分布不均衡,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和旱涝急转局面。有近海北上、西进、太湖以东转向、太湖以西转向和穿过太湖等影响全区的台风,历史平均每年出现L4次,最多每年达4次,台风并暴雨,极易造成严重灾害。全区仍有8个地质灾害点和500公
10、顷易燃林。加之受全球气候变暖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区极端天气增多趋势明显,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不断增加,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2 .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有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完全匹配。各类防灾减灾救灾资源及力量仍处于整合磨合中,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健全,信息互联互通、资源统筹与配置效率不高。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灾害治理机制和体系有待健全完善,引导社会力量和发挥市场机制手段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有待健全。基层防灾减灾的机构配置、人员配备比较薄弱,救灾物资和装备相对缺乏。重救灾轻防灾思想还不同程度存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有待加强,自救互救技能有待提升,防
11、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亟待健全完善。3 .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仍待提升。防灾减灾基础性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依然滞后。应急避难场所不足,城镇建筑、城乡公共设施设防水平有待提升。防灾减灾设施不完善,坪区排涝、闸站配套设施配备、高标准堤防设置等流域、区域和城市防洪排涝主动防御体系有待完善,森林防火监测预警、防火道路、防护林站等基础设施薄弱。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气象灾害等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足。救灾物资储备难以满足较大自然灾害的应对需求。森林灭火、抗洪抢险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不够,灾害救援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灾情快速评估、灾害风险评估、投入绩效评估、灾害治理、全过程灾害风险管理等能力有待全面提升。(三
12、)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区将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争创“全国智造区、华东科创谷、苏南枢纽地、锡西花园城”,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有不少发展机遇。1 .各级党委、政府指明了前进方向。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定位、新理念、新要求,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坚持对标对表,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举措,深化防灾减灾救灾
13、体制机制改革,全区防灾减灾工作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全区防灾减灾救灾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实践经验。2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十四五”时期,全区处在现代化建设启动期、产业科技融合加速期、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打造期、民生服务供给提质期、城乡融合发展攻坚期、社会治理效能提升期,在“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锡澄锡宜一体化”等战略背景下,全区按照当好全市高质量发展领跑者要求,加快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全区正由旧动能驱动的高速发展阶段向新动能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重点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产业强区主导战略、“双循环”发展战略、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城乡融合发展
14、战略、民生共建共享战略、城市治理现代化战略,国民经济势必将持续稳定发展,全区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这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环境,势必促进全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人防物防工程建设。3 .全社会高度关注夯实了工作基础。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释放科技红利,为以信息化手段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特别是大数据、全球定位系统与移动通讯、智能化传感器等高新技术,必将大幅提升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隐患治理、应急装备、应急通信、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有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新
15、冠肺炎疫情下国内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社会公众对安全的需求更加迫切,对自然灾害的警惕性不断增强,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不断提高,为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凝聚了共识、夯实了基础。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以及国家、省、市防灾减灾救灾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安全与发展,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
16、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统筹应对各灾种、有效覆盖各环节、综合协调各方的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全面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增强全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高端要素集聚地、创新创业首选地、枢纽经济新高地、生态宜居样板地、美好生活向往地和积极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枢纽门户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二)基本原则1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落到实处,着力做好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救援、生活救助、恢复重建等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减灾。把握自然灾害形成和发生演变的机理和规律,坚持预防为主,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