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解决谁来种粮问题的思考与对策(落实谁来种地问题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解决谁来种粮问题的思考与对策(落实谁来种地问题调研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新时代解决谁来种粮问题的思考与对策(落实谁来种地问题调研报告)对于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保障粮食安全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多个角度对保障粮食安全作出重要部署,他反复强调,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那么,我们必须靠自己解决好吃饭问题。而要解决吃饭问题,核心是解决好“谁来种地”的人的问题。近年来这一问题一直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下,我国农业从业人口持续减少,农村老龄化程度快速提升o截至年年底,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降至,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降至。同时,年,
2、我国人口出生率跌破%。,创年以来新低;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比城镇分别高出个百分点。农村年富力强的劳动力不断外流,留守人员受自身素质禀赋较差所限,在种粮务农意愿、科学生产经验、先进技术接受与应用、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突出短板,导致有效劳动供给不足,长期来看或将削弱农业现代化发展动能,谁来种粮、怎么种粮”的隐忧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紧绷“谁来种粮”之弦须臾不可放松。一、解决“谁来种地”主流建议对策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开启向第二个
3、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但与此同时,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百年未有之巨变。这样的历史背景,更加凸显了推动我国粮食稳产保供、提质增效的重要意义,我们必须牢牢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对于如何解决“谁来种粮”这一时代难题,怎样激发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壮大种粮主体队伍,调研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对策方案。第一,培育高素质农民。通过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元立体培养体系,让更多传统农民、返乡农民工、农村大学生等融入新型主体队伍,使其掌握实用、管用的技能,并成为“土专家”、种粮“好把式”,以及未来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是一种从培育新主体层面出发的创造增
4、量型答案。第二,探索搭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桥梁。在“大国小农”的国情与农情下,必须坚持以小农户经营为主导的粮食安全体系。一方面,要用好粮食价格、保险、科技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从外部调动小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鼓励小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形成产业合作模式,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融合带动,激发小农户的动力。这是一种从衔接赋能层面出发的激发存量型答案。第三,引入先进要素助推高质高效。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确定发展思路和政策调控举措的重要方向,粮食高质量发展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有必要在种子、耕地等要素投入,土地流转、生产托管等经营模式,收储、加工、运输等流通环节,以及全
5、产业链条上综合发力,为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注入新动能,补齐粮食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这是一种从时代需要层面出发的综合型答案。既有建议对策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以提高增量、盘活存量、综合发力应对“谁来种粮”问题。但是,“无人种粮”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从根源上探寻抑制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原因,构建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发展思路,打造“多维一体”的粮食生产主体促进体系是走出“谁来种粮”困局的关键。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对此,应进一步认识到回答“谁来种粮”问题对保障粮食安全、应对各
6、种风险挑战的重大意义,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着眼中长期、结构性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打好粮食稳产保供“组合拳二“渔宓种箱”间顾挡地件处占乙次来种粮”之问由来已久,它不仅是我国面临的困扰,也是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早已面临的问题。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二、三产业流动,粮食生产老龄化、女性化和兼业化问题凸显,青年人不愿种地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深刻而广泛的写照。但“谁来种粮”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中往往蕴含着新机遇,摸清当前种粮的趋势性特点,利用现有基础因势利导,才能高效、稳妥地解决“谁来种粮”难题。1.产业结构:“非农非粮”问题凸显,粮作播种面积下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下降直观体现在耕地面
7、积下降和农业结构调整两方面。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和农村建设出现“两头挤占”问题,耕地总量有所下滑。国土“三调”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为亿亩,较国土“二调”的亿亩下降了亿亩。耕地存量受到威胁,守住耕地红线仍需常抓不懈。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逐步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重要阶段,对食物消费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由于种植经济作物的比较收益更高,农民也更倾向于调整粮经作物结构以保障收益。从农业种植结构上看,年以来,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尽管年有所回升,达到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但仍较年的万公顷下降了个百分点。更有甚者,部分地区盲目
8、引种、扩种特定经济作物品种,但因生产场地适宜性差,产量、品质不过关,经济效益不佳。经济作物种植占比逐步提高,是市场规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2 .区域布局:平原地区占据主导,丘陵山区短板突出我国幅员辽阔,丰富的地理禀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环境。平原地区具备规模化经营条件,耕地利用效率较高,有利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并对劳动力形成有效替代。但我国山地、丘陵和高原上的耕地面积占比超过60%,因土地细碎化、坡度大,无法有效开展农业机械作业,且由于长期以来农药、化肥使用过量,水资源供给不足,生产条件恶劣等原因,影响了丘陵山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直观地表现为耕地搭荒问题。由此观之,丘陵山区“谁
9、来种粮”问题是少数关键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抓紧谋划,打好充分挖掘我国种粮潜力的“主动仗”。3 .生产关系:人力、畜力贡献减少,机械动力逐步取代过去种地,生产关系主要是人力、畜力和耕地之间的关系,在技术进步的大环境下,生产关系已逐步调整为人力、机械动力和耕地之间的关系。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显示,年我国有拖拉机近万台,旋耕机超万台,播种机超万台,耕整机超万台,农业机械化己打下良好基础。此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快速增长,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万千瓦,较年增加,其中仅个粮食主产区就占全国总量的。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其中小麦稳定在以上,水稻、
10、玉米分别超、%,主粮作物生产己高度依赖农业机械。总体看,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有明显的替代效应,要解决今天“谁来种粮”的问题,应当立足新的生产关系提出解决方案。4 .人才供给:轻壮劳动力流失率高,有效劳动供给减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而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农民在其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农民现代化转型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对“谁来种粮”之问,也是对乡村“靠谁振兴、为谁振兴”的追问。农村发展要素持续向城市转移,以种粮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地位持续弱化。从数量上看,我国乡村人口占比接连下降,从年的%下降到年的,同期,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从亿人下降到亿人,第一产业就业
11、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从%下降至%O。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也要明显高于城市。此外,农业活动女性化特点日渐凸显,由于女性在体力、文化素质、家庭分工等方面所受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粮食供给安全。粮食生产乃至于乡村产业兴旺,迫切需要一支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富有活力的青壮年组成的高素质生力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保障粮食稳产丰收,为稳物价保民生、稳定经济大盘提供重要支撑。三、土地耕种现状调研情况(一)粮食种植情况。国土“三调
12、”数据显示,全省现有耕地面积万亩,其中灌溉耕地面积万亩、占%。的耕地分布在高原和平原,市耕地面积较大,占全省。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其中,夏粮面积万亩,主要为冬小麦和春播马铃薯,分别占夏粮总面积的和;秋粮面积万亩,主要包括玉米、豆类、薯类、水稻、杂粮等,分别占秋粮总面积的%、%、%o市粮食产量较大,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二)耕地摆荒情况。自搭荒地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全省播荒耕地面积从年底的万亩降至年月底的万亩,下降。现存搭荒地中搭荒12年的有万亩、2年以上的有万亩,市占、市占、市占、市占、市占。导致耕地搭荒的原因主要有生产效益低下、生产条件差、缺少劳动力、流转后经营不善等。目前,各市
13、正在积极组织有序复耕,预计年底前完成复耕面积万亩,市部分丘陵山区因易地搬迁等原因未能复耕的计划明年实现“达标清零”。(三)农业从业人员情况。年,全省家庭承包经营农户万户、耕地面积万亩,家庭农场家、经营土地面积万亩,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其中种植业合作社家、占比。农村固定观察点村级调查数据显示,农业从业人员中男性占;年龄在51岁以上占,3150岁占;小学、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分别占、%、%,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仅为。总体来看,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现象较为严重。(四)适度规模经营情况。年,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万亩,其中,流转到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的面积分别为万亩、万亩、万亩、万
14、亩,占流转总面积的。不同地域、用途的土地流转价格存在差异,水浇地种植粮食作物约元/亩/年、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约元/亩/年,山地约元/亩/年、川地约元/亩/年,个别县区可达元/亩/年。各级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万个,主要以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为主,分别占、%,累计为万户(个)小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开展服务。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万亩次,其中托管粮食作物万亩次,占托管总面积的。四、年轻人不愿意种地的主要原因(一)生产成本逐年走高,种粮比较效益下滑。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成本年均增长速度远大于粮食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随着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和收入的小幅增长,粮食种植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有
15、时甚至处于亏损边缘。据不完全统计,年以来,我省小麦每亩人工成本净增元以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如年月日化肥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了倍以上。人工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导致粮食作物亩生产成本至少增加元,有的地方甚至增加180元一200元。适度规模经营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涨抵消了部分规模种粮收益。加之农业生产大多周期较长,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农业生产收益难以有效保障。农业生产收入远低于二三产业,“种粮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二(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一是耕地条件较差。我省的耕地为旱地,15度以上坡耕地约占,中等地和低
16、等地约占,耕地质量总体水平较低。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多数耕地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质量不高等问题。二是自然灾害风险较大。近年来我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较频繁,霜冻、干旱、冰雹、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显著增多,年秋季强秋淋洪涝、年夏秋特大高温干旱、年夏收期间持续阴雨都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三是机械化水平滞后。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陕南丘陵山区地形复杂,耕地分散,机械化率不足。农机装备结构与现代化农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大众机械多、小众机械少,落后机械多、新型机械少,耕种环节机械多、收储环节机械少。(三)经营主体实力不强,社会化服务相对滞后。一是主体实力不强。相当一部分主体规模偏小、实力较弱,缺乏专业人才培训和引进机制,经营管理水平跟不上,严重影响其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