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839308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紧迫、更加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其重要性、紧迫性、战略性显而易见。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在培养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开放之初就在中国科技大学开办少年班进行试点,继而推广至基础教育阶段,多年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科技发展与国际竞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拔尖创新人才的理念与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变,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我国中小学校拔尖

2、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与不足,积极创新调整,以不断满足国家创新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战略需求。加速模式:我国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特征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亟需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成为这一时期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少年班,正式开启了我国当代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先河。随后,在横向上拓展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十二所重点院校试点办少年班,在纵向上延伸为在北京市第八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等一批中小学校创办超常教育实验班。我国中小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先后经历了从大学少年班到少年班预备班,从创办全国理科实验

3、班再到北京、上海等地实施区域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特征,可以将之概括为“加速模式”,即重视学业表现与特长发展,强调竞赛选拔、集中编班、加速祝美1口交。1.在目标上:重视学业表现与特长发展基础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起步阶段。在培养目标上,中小学普遍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全面发展与学业表现,重点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注重为未来发展奠基。以20世纪90年代全国理科实验班为例,其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理科方面突出特长发展。江苏天一中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个体全面与特长发展相结合,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使他们既成为大学少

4、年班的优秀学生,又能在将来成为创新型拔尖人才。近年来,伴随着对创新人才研究的深化推进,中小学在培养目标上又着重强调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从重视智力与学业发展拓展为兼顾社会责任感提升与创新能力发展。2 .在选拔上:强调竞赛选拔,辅以心理测量甄别与选拔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源于实践中对智力超常儿童求学的推荐。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中小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的甄别与选拔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一定的流程,包括自愿报名、测试、试读与录取等环节。在测试环节主要采用竞赛选拔,既可以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学科竞赛,也可以是学校自主进行的学科测试;既有学科性测试,也有文化常识或综合素质测试。一般来

5、说,竞赛选拔的试题往往体现在学科知识的难度与深度上。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选拔的科学性,中小学校在竞赛选拔的基础上还对学生的智商、创造性进行心理测量,在面试环节会聘请经验丰富的资优教师或高校专家综合考察学生的创造力、逻辑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3 .在组织上:集中编班,弹性学制在教育组织方式上,因为拔尖创新学生的智力异于同龄学生,中小学校一般采用集中编班的方式,将智力水平超常、学科竞赛成绩优异的学生集中安排到一个特定班级,如实验班、创新班等,由专职教师负责组织管理。集中编班有利于统一安排教学、德育、班级管理等活动,班级内的适度竞争环境也易于产生群体效应,同时还会对学校平行班级产生辐射引领作用。

6、为了更好地促进拔尖创新学生的发展,学校还会为实验班单独配备学生指导教师,以解决学生生活、交友、生涯规划等方面的问题。由于拔尖创新学生智力水平高、学习能力强,针对这类学生的培养一般采用弹性学制,为学生的学业及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例如,苏州中学采用2年学制,拔尖创新学生完成高中课程即可报考大学少年班。4 .在培养上:加深难度,加快进度,加速学习中小学校主要采用加速学习的方式,以适应拔尖创新学生的超强学习需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学习内容上不断加深难度,不少实验班的学生会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中选择某一科作为竞赛方向,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完成大学阶段的学科学习内容,以适应学

7、科竞赛的难度要求;另一方面,在学习进度上强调超前,常采用提前、超前或跨级学习等方式,在中小学就越级完成高中甚至大学课程。加速培养意味着要打破同龄学生的常规教学进度,开设量身定制的超前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超常发展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无到有,不断探索,积极适应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加速模式,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拔尖创新学生,有力地服务了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但是在实践中,我国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于注重学生智力发展,采用高难度学科测试的选拔方式,受高考升学功利影响较大,同时,缺乏一体化的培养体系设计与政策性保障,严重制约着我国基

8、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学生培养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丰富模式:中小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或者称之为资优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1958年,美国政府颁布国防教育法,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途径,受到各国政府的热烈追逐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早期研究者认为,拔尖创新学生主要表现为高智商或智力超常。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联邦教育报告,即马兰德报告。该报告首次提出,英才儿童是指在一般智力、特殊学科、创新能力、领导能力、视角或行为表现艺术、心理运动能力等个别或全部领域表现优异或具有潜力的高水平表现儿童。这一定义突破了传统定

9、义中“智力超常”的范畴,拓展到多个领域的多元智能。随后,美国著名资优教育专家兰祖利进一步强调了非智力因素,提出了“三环资优模式”,认为资优学生包括三方面因素:中等以上的能力、较好的创新能力和执着的精神。兰祖利的研究改变了人们对于“智力超常”的传统天才观理解,更加强调创造力和执着精神,而且执着精神和创造力不仅是识才的标准要素,还是育才的重要目标,更是教育过程中可以不断被培育、激发和强化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兰祖利在实践中将识才与育才结合起来,提出了“丰富教学模式”。兰祖利强调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要保持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他提出用“一般探索性活动”“团体培训性活动”“个人和小组现实问题探究

10、”三类活动为学生建构丰富的校园课程,以促进学生创新的充实发挥。一般探索性活动,主要着眼于让学生接触常规课程无法触及的新话题、新思想和新能力知识,不断激发和催化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动机;团体培训性活动,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与方法,努力让学生将灵感转化为行动;个人和小组现实问题探究,旨在让学生以个人或团队成员方式直接面对现实问题,像专业人员一样思考并运用方法解决问题。这三类活动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因材施教过程,不断为学生提供挑战性活动,不断丰富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方法和执着精神。兰祖利的资优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被广泛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兰祖利为代表的“丰富模式”或“充实模式”

11、,不断适应时代发展与教育发展趋势,逐步取代“加速模式”并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流。一般来说,丰富模式是指通过为拔尖创新学生提供拓展性或挑战性的多样课程,让学生参与体验探索性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不过分追求学得更快、更深,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在中小学教育中,丰富模式有多种实践形式。其一,走班式教学。学校在开足课程大纲所规定课程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兴趣与专业特长开设若干素质拓展课程,学生自行选择课程与班级开展学习。其二,抽离式教育。除保证具有特殊潜质学生的常规学习外,学校还会在固定周期内留出一定时间让他们从原有班级脱离出来,围绕特定主题进行集中探索

12、或讨论,这种探讨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其三,导师制指导。依据学生个性特点与爱好专长,匹配能够指导其学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专家导师,指导学生在其感兴趣的领域深入钻研。其四,学术夏令营、冬令营或研讨班。围绕特定专题,由研究专家主持引导,学生共同研讨,集体参与,携手进步。相比加速模式,丰富模式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理解正从单一类型的智能优异观念逐步转变为多元才能观念,更加强调高潜能表现者;在选拔与鉴别方面,从单纯强调客观的智力测量转变为客观与主观结合的多种方法综合鉴别,各国政府积极建立人才库系统,对拔尖创新学生的发展和培养进行定期测评、长期追踪;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更趋多样化、个性化,以丰富模式为主兼顾

13、加速、灵活分组等方式,不断丰富课程内涵与类型,丰富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特长发展;在师资培养方面,更强调拔尖创新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和优质化,如2007年美国全国英才教育协会等机构为拔尖创新教育师资制订了10项标准,包括理论基础、学习者的发展与特质、学习环境与社会互动等;在政策保障方面,着力推动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与指导工作,如美国1958年在国防教育法中确立了天才教育政策,1978年国会通过天才儿童教育法,1988年又颁发了杰维斯资赋优异学生教育法,成立国家资赋优异研究中心,不断加强政策保障,明确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与管理职责。从“加速”走向“丰富”:我国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拔

14、尖创新人才作为国家人才资源中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对于推进国家繁荣发展、提升全球竞争力、把握未来发展机遇、增强国家发展安全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了“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戈J,在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与发达国家多年来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筹划部署与实践推进相比,我国中小学校拔尖创新学生培养尚存在一定差距,同时还受到急功近利、应试评价等因素的制约影响,迫切需要打破桎梏,积极变革育人模式,才能不断适应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需要。1 .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政策供给基础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

15、中的奠基阶段,是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起飞基地。面对波涛汹涌的国际与科技竞争,要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转变“教育公平”与“英才教育”格格不入的矛盾观念,明确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是教育公平的高级阶段,努力推进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其兴趣秉赋的高阶教育公平。要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纳入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不断加强政策供给,设置专项经费,保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持续性与科学性。国家或地方要设立专门机构,统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工作;规划组建由教育界、科技界、高校院所、教育科研部门组成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负责为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政策建议。2 .倡导多元才能的拔尖创新人才理念,加强志趣引

16、导与使命担当主动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要求,积极倡导多元才能的拔尖创新人才理念,破除简单的“唯智”或“唯成绩”英才观。结合不同学段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确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重点。相比于高等教育阶段,中小学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应放在发现与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方面。要积极为中小学生创造多元发展空间,破除学科成绩导向的评价观,创新丰富课程内涵与类型,变革教学方式,联合学校、社会、家长等多方资源与平台,努力对中小学拔尖创新学生的特长、才能进行多元、分层、分类培养。在此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拔尖创新学生的立德问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要让优秀学生认识到自身天赋不仅是个人财富,更是整个国家与社会的财富,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兴趣、禀赋能力与国家发展的使命担当结合起来,着眼于民族复兴大任、聚焦国家经济与社会重大需要领域,形成有远大理想、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学术志趣与社会责任感。3 .坚持系统培养,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