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IT教育的时代使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IT教育的时代使命.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IT教育的时代使命武文双桑新民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个性化。这对我国基础教育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提供了跳跃式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的重要对策,就是加快我国教育的信息化,尤其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一、从计算机教育到IT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原来有一门课是“计算机教育”。教师一部分来自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另一部分是由数学、物理等专业转行教计算机课程,因此被称作计算机教师。近年来,随着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教育信息化的
2、发展,使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概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对原来的计算机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跳跃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并确定了“十五”期间要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和实现“校校通”工程两大任务。因此,原来的计算机教师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承担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本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而且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在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成二,承担学校“校校通”工程任务,参与校园网络与资源库的设计、建设、管理;第三,对学科教师进行
3、IT技能培训,并合作开发网络课程和探索新型教学模式。要完成这些艰巨任务,承担IT教育的教师必须深刻认识IT的本质及其在当前社会发展变革中的作用,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IT教育的目标、特点、内容和方法。二、中小学IT教育的课程目标纵观目前全国正在编写的各套信息技术教育教材,几乎都是单纯教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术,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学与教的工具,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人才培育的目标模式中,一个新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正被世界各国广泛重视,并逐渐融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4、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这种能力同当代信息技术结合,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许多研究者还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与信息素养展开了一系列试验研究。我们认为,设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是全面提高学生在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中的基本生存能力。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师培训,也应强调信息素养的提高。近儿年来,我们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3个层次、5个方面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第一层次: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
5、达信息以及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第二层次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第三层次: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基础,这也是承担本门课程的每个教师创造性教学能力的基础。一、设计中小学IT教育的内容和层次为使这样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当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规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尤其要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的改革发展整合起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的
6、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绝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教育、技术、艺术三大领域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步入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体的新阶段,不仅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而且人文背景迅速扩展,这对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者的素质是极其严峻的挑战。从社会现代化的广阔视野来看待技术,技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尤其是在以培养青少年为对象的基础教育领域,对技术的应用必须慎之又慎,切不可盲目乐观,要充分估计到现代教育技术可能对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从具体的课程设计来看,我们认为本门课程的设
7、计应该具有层次性,基本内容模块化,并配有适应不同年龄学习者的案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多媒体与网络的基本操作技能(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新的读写算能力培养。这是最基本的层次。读写算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导致了读写算方式的变革。因此,要培养学生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掌握新的读写算能力;二层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与课程整合;第三层次: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培养与信息素养综合发展。总之,信息技术教学课程设计始终要以信息素养的提高为主线。四、把握技术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还必须遵循动作技能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人类的一切工作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动作技能,如日
8、常生活中的学步行走、游戏,体育运动中的射击、游泳、打篮球,生产劳动中的种田、开机车、驾驶汽车等活动方式,都属于动作技能。在工科、农科、医科、体育运动、表演艺术等专业以及各类职业教育中,动作技能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占有更大的比重,然而,相当多的学生,甚至有些教师也不了解知识的学习与动作技能学习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别,往往使用传授知识的方法来讲授动作技能,这当然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知识的学习属于人的认知活动,动作技能的学习则属于人的实践活动。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学习行为,因而需要采取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动作技能是个体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动作技能是借助骨骼肌肉的运动和与之相
9、适应的神经系统的活动而实现的外显肌肉反应,它是运用概念、规则支配与协调人的各种复杂的外部动作,实现预期之目的。知识的学习与动作技能的学习究竟存在哪些本质区别呢?首先,从学习的分类来看,动作技能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高一层次,它不仅有知,而且有行,是知与行的统一。技能学习包含了知识的学习,但却要比知识的学习更复杂: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个性化的实践操作活动,是学习者自身操作行为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操作和训练,才有可能真正学会。以学习游泳为例,学习者即使把自由泳的要领背得滚瓜烂熟,如果不真正下水去游,还是照样要淹死!其次,知识的学习是以对概念的理解为基础,而技能的学习则必
10、须以对一系列操作程序的掌握和驾驭为基础。从记忆的类型来看,技能的学习不仅要运用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更需要运用“动觉记忆”,也就是如何运用神经系统来支配骨骼肌肉等一系列复杂操作活动和驾驭能力之经验的记忆。在概念和知识的记忆中,人们获得的是抽象的间接经验,很容易遗忘,而在动觉记忆中,人们获得的是具体、个性化的直接经验,不容易遗忘,尤其是从小获得的动觉记忆,几乎终生不忘,比如从小学会游泳的人,即使多年不游,只要下到水中稍加适应,游泳的技能就恢复了。第三,我们还可以从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来区分这两种不同的学习类型。知识的学习是在从对概念定义的记忆和对大量具体认识对象之识别和归类中,达到对概念的理解
11、和记忆;技能的学习则是要把对一系列复杂操作程序的理解和记忆转化为主体自身的操作活动,并且要在大量的机械训练中达到操作熟练与操作程序“自动化”。所谓操作程序“自动化”,从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来剖析,就是要通过大量的机械训练,将一系列操作程序从大脑皮层的中枢逐渐转移到大脑皮层的边沿,以至于完全不用大脑思考就可以熟练地进行这种操作活动。比如开始学骑自行车的人,必须要用大脑思考各种骑车的要领,而一旦学会骑自行车,就可以完全不用大脑思考了,每天骑车上班的人从来不会去想如何骑车,这就是操作程序“自动化:这也就是动作技能的初级和高级之分,初级的动作技能是刚刚学会某项技能,如刚学会计算机键盘输入,刚学会骑
12、自行车。高级的动作技能称为技巧,它是熟练地、自动化地完成完整的动作系统,意识对动作的调节减弱到最低程度。如打字员打字,比赛中运动员的特技表演等。对动作技能学习效果的检查,不仅要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更要注重考察会不会做与熟练不熟练的问题。了解了技能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就可以避免套用知识学习的方法来进行技能学习(这种错误的做法在学习者甚至在教师中大量存在),提高技能学习的效果。五、把“三个世界”的学习经验整合起来在教育信息化热潮中,很多学校热衷于买电脑、建网络。一位中学校长曾兴奋地告诉我们,他们实验班的学生每人配备了一台电脑,他们似乎认为:未来最好的学习模式就是在网络与屏幕上学习。这显然是一种误
13、区:我们认为在信息时代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必须把“三个世界”的学习经验整合起来,促成三者的有机结合。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始终生活在两个世界的学习时空环境中,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虚拟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我们的许多实验研究表明,网络和屏幕既不能代替经验世界中的学习,也不能代替语言文字世界中的学习,例如学生在屏幕上看文字,不仅不舒服,而且记不住。当代世界各国网络教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揭示出:把网络教学的探索仅仅局限在多媒体和网络上是注定要失败
14、的,而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现实教育之独特优势,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在“三个世界”中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这才是成功网络教学模式的奥秘之所在。比如美国许多网上教学的成功个案,都是在网络上提出和设计研究课题,指导全国各地的师生在现实生活和文字资料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然后利用网络进行跨时空交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学习与研究能力。从学生的健康和学习效果两方面的结合来考虑,我们认为学校有必要对学生在屏幕前学习时间的总量加以控制,我们的研究和体会是,每个学生每天在屏幕前学习的时间一般不宜超过3个小
15、时。六、中小学IT教师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教育是发展极其迅速的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师范院校还没有专门培养这门课程教师的专业设置。我们认为,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以下几个专业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文化修养:教育技术专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专业、图书情报专业、艺术专业。我们认为,教育技术必须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这三大基础支撑,而将这三大基础整合起来的,则是信息技术新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教育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这三大理论都面临深刻的历史变革(如教育传播理论正在从电视时代的单向传播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式传播新模式,这显然必须超越
16、作为经典传播学理论基础的戴尔“经验之塔”)将这三大理论整合起来的是系统科学方法论;教育技术的主要技术基础包括:多媒体技术(这是前台技术,其中包含了非线性编辑等数字时代的教育电视技术)、数据库技术(这是后台技术)、通讯技术(包括天网、地网和人机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各种复杂技术要想在教育中广泛采用,必须人性化、“傻瓜化”,也就是智能化);教育技术的主要艺术基础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口才与文才是传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后两者是多媒体时代教师和学生不可缺少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尚未引起教育技术研究者足够重视的数字文化艺术。以上这些应该成为教育技术专业适应数字化生存挑战所必须开设的课程体系之内在结构,也是教育技术专业每一个合格毕业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显然,这样的毕业生在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