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方面对照问题查摆实例+问题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方面对照问题查摆实例+问题清单.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4“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方面对照问题查摆实例一是“厉行节俭、过紧日子”的思想还树得不够牢。思想的“阀门”拧得不够紧,前瞻性不足,缺乏忧患意识,未能清醒地看到政府财力、社会财富日益雄厚背后的经济风险挑战,自己对于家大业大和诸多国计民生事项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思考得不够全面深刻,未能将自己完全置于统筹发展的大局之中,习惯“过紧日子”的思想存在虚化弱化现象,有时未能把“过紧日子”的要求摆在重要位置,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对于分管干部缺少“过紧日子”的经常性教育引导,对分管部门各项物品采购和专项资金的审核,没有件件做到全面客观,细致入微;对于一些本可以少花钱就能办的事、完成的工
2、作,却没有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千方百计探索出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办法和路径,导致单位的“钱袋子”出现了一些“跑冒滴漏”问题,厉行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还需进一步强化。二是“厉行节俭、过紧日子”的政治担当尚有不足。政治站位不高,面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刚性支出需求大幅增加的现实问题,未能主动将勤俭办一切事业,内化为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心怀“国之大者”存在差距,勒紧腰带过“紧日子”力度还不够大,聚力增效、节用裕民的意识还不够强,实事求是讲,并没有完全将每一笔资金都用到民生项目和社会事业的“刀刃”上,引领和带动社会风气的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彰显。三是“厉行节俭、过紧日子”落实落细成效还不够明显。在厉
3、行节约、反对浪费方面还有“真空”地带,一些干部只改了大手大脚、大笔一挥的习惯,却没有培养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作风,“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观念并未深入到每一名干部心中,在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等细节方面,一些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不够突出,办公用品把关不严、使用不当,耗材浪费严重等时有发生,在机关内并未形成反对铺张浪费,人人争当勤俭节约模范的良好风气。四是“花小钱办大事”的能力本领还不够强。在处理“钱”与“事”的关系上,未能统筹全盘和未来发展趋势,存在“远的看不清、近的看不准”的问题,一些决策的全局性、前瞻性和连续性存在薄弱环节,短期与中长期的发展关系处理不够科学,各项财政支出安排不够均
4、衡,导致未能有效降低政府运转成本和公共服务供给成本。“精打细算”的能力欠缺,一些闲置在机关角落中的沉睡资产,并未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灵活调配。一、思想角度素材,共10条1.党政机关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过紧日子,不是一时之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贯的、长期的、常态化的工作要求。2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政府财力、社会财富日益雄厚,“过紧日子”这根弦是否可以松一松?3 .我国尽管家大业大,攻克创新“卡脖子”问题、锻造科技领域“大国重器”需要钱但面对诸多国计民生事项,我们“钱袋子”中的每一分钱的用途都马虎不得。4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思想还树得不够牢,“跑冒滴漏”现象还存在。5 .个别地方
5、的领导干部依然把过紧日子视作临时现象,习惯用老思维渡难关,对如何勤俭节约过“紧日子”思之不多。6 .“过紧日子”要拧紧思想“阀门”。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提高政治站位,拧紧思想上的“阀门”,筑牢“尚俭”根基,想清楚、弄明白任何时候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家宝都不能丢,进一步强化厉行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7 .习惯要改,观念要变,要改变过去大手大脚、大笔一挥的做派,培养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作风。8 .要切实树立“节”的意识,“紧”的思想,时刻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9 要求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过紧日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10 .有的在申请预算时存在本位主义
6、考虑,有保基数、占盘子的惯性思维。二、政治角度素材,共9条1.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刚性支出需求大幅增加,各级财政收支“紧平衡”压力持续凸显。2 .“过紧日子”的提出,不止一次一年,是基于风险挑战和发展需要的常年性普遍性号召,是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常态化”动作。3 .但今年仍不轻松,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地方财政压力加大。4 .把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内化为一种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5 过紧日子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6 .党政机关勒紧腰带过“紧日子”,就意味着更多“真金白银”投入到为群众服务上来,群众就会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7 .更多资金便可以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8 .要管
7、好用好财政“钱袋子”,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更大范围和领域内,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节用裕民,切实让每一笔资金都用到民生项目和社会事业的“刀刃”上。9 要时刻保持过紧日子、带头过紧日子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带头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社会风气不断改变。三、行动角度素材,共8条1.党政机关过“紧日子”需要从每一名公职人员、每件日常小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广大党员干部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头反对铺张浪费,人人争当勤俭节约的模范。2.“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3,是要求在有限资金内多办事、办好事4 .坚决压缩不必要不合理的行政开支,坚决杜绝
8、浮夸奢靡、铺张浪费之风,“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5 .从机关干部方面讲,人人都要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6 .有的单位办公用品把关不严、使用不当,耗材浪费严重。7 .不该上的项目一个不上、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真正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8 .习惯要改,观念要变,要改变过去大手大脚、大笔一挥的做派,培养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作风。四、管理角度素材,共8条1 .过紧日子,不仅是一个财政管理的概念,要求提升预算科学性,统筹安排好各项财政支出,讲究花钱的绩效,而且是一个治理的概念,要求以政策优化和体制机制改革来提高政策效能,降低政府运转成本和公共服务供给成本,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财政资源的使用
9、效率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2 .避免在收支上出现“远的看不清、近的看不准”现象。3 .坚持“钱”与“事”有机统一,增强政策的科学性和协调性。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破除部门利益藩篱,避免形成政策合成谬误,减少由于部门决策不当或政策不协调造成的各项治理成本。4 .统筹全盘和未来发展趋势,完善中长期财政规划,处理好短期与中长期的发展关系,增强决策的全局性、前瞻性和连续性。5 .要少花钱也要会花钱,学会花小钱办大事、集中财力办大事,“紧日子”里见真章6 .推进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现代治理能力水平。7 .“精打细算”的好做法,让原本闲置在机关角落中的沉睡资产联网共享,实现跨部门、跨
10、地区、跨层级的灵活调配。8 .进一步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一方面我们要严控一般性支出,坚决堵塞漏洞,防止“跑冒滴漏”,另一方面更要不断优化财政资金使用结构和方式,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以有限的财力收获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4“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情况”方面存在问题10条1、“习惯过紧日子”的思想树得不牢,把“过紧日子”视作临时现象,习惯用老思维渡难关,对如何勤俭节约“过紧日子“思之不多,对电脑、打印机等设备采购、办公耗材利用、图书报刊征订等具体工作关注得少。2、“厉行节俭、过紧日子”的政治担当尚有不足,作为主要负责人,对于一些本可以少花钱就能办的事、
11、完成的工作,却没有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千方百计探索出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办法和路径,导致单位的“钱袋子”出现了一些“跑冒滴漏”问题,厉行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还需进一步强化。3、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认识还不够,站在党和国家全局上去思考理解“过紧子”还不够,有时会沉醉于当太平官、过“好日子”的安逸生活中,认为过紧日子只是临时阶段,习惯用老思维度过难关,对如何勤俭节约过“紧日子”思考不多,总想着过几年经济发展更好了就能够过得更舒服点。4、“花小钱办大事”的能力本领还不够强,在处理“钱”与“事”的关系上,未能统筹全盘和未来发展趋势,存在“远的看不清、近的看不准”的问题,一些干部只改了大手大脚
12、、大笔一挥的习惯,却没有培养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作风。5、秉持勤俭节约的意识还不够,有时对勤俭节约存在误区,认为社会发展了,物质丰富了,勤俭节约就没有必要了,甚至有时候认为过分节俭容易被别人认为抠门。比如,在私人宴请时,始终认为来者是客,一定要让对方吃好喝好玩好,桌上不能够光盘,才够面子,才是尽到了地主之谊。6、强化精打细算的思想还不够,在设立高标准项目的同时,管理上还存在粗放型管理模式,特别在检查上还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在一些重要项目建设上精细化、节约化还存在不足。7、“厉行节俭、过紧日子”的思想还树得不够牢,未能清醒地看到政府财力、社会财富日益雄厚背后的经济风险挑战,自己对于家大业大
13、和诸多国计民生事项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思考得不够全面深刻,未能将自己完全置于统筹发展的大局之中,习惯“过紧日子”的思想存在虚化弱化现象。8、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方面还有“真空”地带,落实落细成效“过紧日子”要求还不够明显,对一些部门物品采购和专项资金的审核,没有件件做到全面客观,细致入微。9、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还不够,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错误认为只要守住廉洁底线就出不了大问题,一定程度存在”艰苦奋斗是老传统、已经过时”的错误认识,不仅对干部约束不严,教育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甚至自我要求有时也放松了警惕,客观上纵容了“四风问题变相反弹。10、营造勤俭文化的氛围还不够,常态开展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教育不够,宣传教育不到位,没有把“过紧日子”的要求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对干部缺少“过紧日子”的经常性教育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