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个体视角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个体视角 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个体视角摘要: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之中,文化软实力对国家的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不仅仅指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文化,也指为社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且继续推动社会进步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个体为传承主体,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个体世代相传或相沿已久并具有特点的中华传统文化,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不断发展、创新。传统文化不能一劳永逸,因为其精华与糟粕是共存的。传统文化这一脉永久的生命力需要我们在其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中,用科学的态度取其所长,去其所短。2017年1月25日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同时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隐性功能日益显现。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则显得至关重要。以个体为传承主体,从个体的视角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于个体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发展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反过来又对人产生着影响,并不断地陶冶人、塑造人。在当今社会舶来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
3、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个体普遍浮躁,依赖即时的满足感,无法沉下心来做些对长期成长有益的事,追求片面的成功。与之不知同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一种慢文化,是时间的“积淀,是精神的浸润,是长时间地累积与反思而形成的。基于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研究。言必信,行必果的恪守诚信,“为人谋而不忠乎“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的忠孝之心,满招损,谦受益的修身之法,梅兰竹菊的君子之道.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之于个人正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深厚养料,以文化人,不断提升个体的主体意识,深入挖掘与发展人的个体特征,促进个体价值的培养与实现。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个体
4、社会化发展人的社会化就是不断接受文化的影响,并在文化的作用下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人包含两个层面,即个体的个性化和个体的社会化。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主持编写的社会学概论认为:社会化就是指个体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作为一个个体,在与周围社会人的积极交往中,遵循社会中有形的、无形的或约定俗成的某些原则,并且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准则。中华传统文化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舍弃其于社会发展无用的,吸取其具有生命力的最好的内容,如孔子“执事敬,与人忠的仁爱,林通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的优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无疑是社会中为
5、大家所认可的价值准则,而这些价值准则正是个体在学习知识、社会交往中认同的。个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继承的媒介之一,传统文化的社会化内涵之于个人的发展,既能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也能使个体居于社会之中,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二、个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教育“传承一词,在新华字典中收录为“传授和继承,传是传授,“承是“继承。1 .学校教育以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即系统地传授知识的地方。以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学校是专门学习知识的地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脱离了学校将会事倍功半,学生是学习文化的主体,更应是传承文化的主体。由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6、和继承的重要场所,优秀传统文化就对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学校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地方传统编撰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教材,设置专门课程,同时做到各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努力做到在学科教育中传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社会实践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等等,争取做到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内部,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乃至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迹可循,也是有法可承的。具体地讲,中华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各式各样,各具特色,有传统节口民风民俗,有
7、诗词歌赋,有书法国画.语文、音乐、美术、书法等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引导者,已然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课堂是一个可以教学相长的地方,学生个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了解的基础之上找到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点,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底蕴,让传统文化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等各方面受到其陶染,教师个体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感受着传统文化之美妙、之神韵。学校教育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个体学习基础上的主体传承,也是教师个体以教学的方式进行传承。学校教育中充满活力的个体,将会赋予传统文化永不竭的生命力。2 .社会教育社会教
8、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也是身处于社会之中的每一个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只是依靠学校教育中的学生主体是远远不够的,其传承与发展依赖的是整个华夏民族九州子孙,这是身为龙的传人与生带来的责任和义务。要使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适应于现代文化,与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相融合,需要充分挖掘当地传统、特色,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采用具有普遍性、广泛参与性的形式,综合运用书刊、互联网、手机等各类载体,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播种于老百姓内心的一方沃土之上,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让社会生产生活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社会的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精神之美,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营造
9、全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树立全民学习、全民传承的意识,让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升腾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企望。在国家的大力提倡下,各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渐重视并落到实处。生活中,我们在公园或路边经常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如雕刻、碑石、中国结、四角飞檐翘起的亭子,人们生活中日渐兴起的汉服文化,越来越受到新时代人们青睐的“中国风等等,这些都是社会教育的触手所在。部分地区会结合当地特色、传统,传播传统文化,传播正是传承的前提。对于传统文化来说这些外化的表现形式不正是传承的开始吗?让传统文化走出史学典籍的书本,走出档案馆,走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以蚌埠市固镇县为例,垓下遗址,谷阳遗迹,秦砖
10、汉瓦随处可见;城内步行街谓“楚汉步行街许慎文化公园讲述着说文解字、高山流水的魅力这正是社会之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无声中撒入生产生活,这也正是社会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循之迹。社会教育之于个体,更应该说是社会教育之于社会全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在“社会这一教育的润物无声中,每一个社会中的个体在闲暇中目之所及处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其内涵,传承其精华。3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虽说家庭教育的范围相对较小,但是家庭仍被认为是教育产生的开端且贯穿个体生长的始终。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一片膏壤。2015年
11、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曾提到: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4“孝文化、“君子文化正是中华文化发展沉淀的精华。与其郑重其事地说是家庭教育,不如说是家庭生活中长辈、父母、亲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也包含孩子对其的双向浸染。孩子在学校中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会在其行为或思想上有所外化,而这些外化的形式均可以作用于家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悄然无声地存在于家庭生活之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的足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以个体为单位和以家庭为单位相结合的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
12、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个体为主体,以一带多,以学生带家人,以家人带朋友,在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方合力。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新华社,2017-1-25.费孝通.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徐俊,“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究竟是什么关系?一一兼论学校的教育功能UL上海教育科研,2015(8).扈中平.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马玉筑.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贵州教育,2010.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1-7-12.李凯,亓光勇.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期刊,2017.郑晶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