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篇)2023学习贯彻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讨发言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篇)2023学习贯彻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讨发言心得体会.docx(3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3学习贯彻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讨发言心得体会【共十二篇第一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在此之前的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时作出重要判断:“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J会议当时就强调“明年要坚持稳
2、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释放重要信号。与2022年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对2023年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定调有所不同,“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今年的新提法。“以进促稳”需要2024年我国GDP增长保持一定的水平。一方面这是我国“十四五”整体目标的要求,同时也是提振市场信心、解决就业问题、缓解风险的要求;另一方面,这也是保证居民收入增长的要求。2024我国面临的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国内需求仍显不足,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持续加大研发(R&D)的投入,同时改进我国R&D投入的结
3、构。2023年,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虽然取得进展,但是距高质量发展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还不高、产业之间发展还不平衡等问题。因此,2024年需要进一步增加R&D投入水平,保持我国研发投入强度的较高水平,其中特别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对研发的直接投入;要改善我国研发投入的结构,不断提高基础研究的投入占比。会议要求,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2023年虽然我国内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消费有所回升,但消费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投资水平也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特别是通过提高有效投资弥补我国消费升级的供给不足和我国区域、城乡消费基础
4、设施的不足,这样不仅可以为消费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撑,也能有效提升投资水平。另一方面,推动消费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投资水平的提升,进而提升我国整体投资水平。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方面,一是继续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将现有各种政策举措细化落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快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促进金融进一步对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推进长三角等区域一体化的改革,促进我国统一大市场改革取得进展。要巩固稳外贸外资基本盘,进一步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2023年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各种政策的有效刺激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外资逐步稳
5、定,但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降低,外商投资增长也不快。2024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复杂,因此,需要促进更高水平开放的政策落实,进一步推进制度型开放;促进外贸增长,不仅要促进出口增长,还需要进口的提升;在提振外商投资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对外投资水平;进一步促进服务贸易的提升。进一步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2023年我国有效化解了地方债、金融机构和房地产等行业风险,2024年仍将面临世界通货膨胀水平较高、市场利率较高和经济增长不快、国际贸易增长低迷、全球主权债务风险加大等形势。因此,2024年我们应继续实施宏观审慎的政策,一是对国内的风险进行监测识别,包括
6、对金融机构、房地产和地方债风险进行压力测试和风险识别,帮助金融监管部门及时采取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二是对国际金融风险进行监测预警,分析其影响国内市场的途径,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判断,实施前瞻性、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此外,要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宣传与舆论引导,促进政策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要增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各部门之间要协同推进政策落实;地方政府要认真落实政府宏观政策;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积极引导正确预期。2024年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
7、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把握好“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就一定能在“稳”与“进”、“破”与“立”中实现更好发展。【共十二篇第二篇】“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这是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深刻分析。信心和底气,来自我们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来自对“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的战略定力。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
8、,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正是在科学思想的指引下,依托14亿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备产业体系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优势,我们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动态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受到制约、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是我们面临的困难挑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动能依然不足、国际安全挑战错
9、综复杂等,是我们面对的国际形势。一系列现实条件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背景,凸显了运用好规律性认识、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我国的发展,总是在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中向前迈进。堵点、痛点、难点,都可以成为实现突破的结合点。近年来,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都证明了这一点。立足当下,统筹供需积极创造市场,巩固壮大发展优势,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供给端,要增强新赛道、新动能“进”的势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
10、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端,要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传统消费、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都可以成为消费增长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等,都是扩大投资的切入点。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还有赖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投融资机制等相关举措的跟进。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是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形成系统集成效应,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各地也要结合各自实际
11、,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以回应经营主体的需求为导向、以激发市场活力为导向,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真正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凝聚力量。这是一道难度不小的考题,我们期待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带来的O【共十二篇第三篇】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我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以及高成长企业、高端产业的集聚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发挥优势特色,率先打造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国家高新区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最大优势。从科技创新看,国家高新区聚集了近80%的全国
12、重点实验室,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78%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园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一半,是毋庸置疑的创新“先锋队”。从产业创新看,在国家高新区诞生了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个量子通信卫星等诸多第一;智能机器人、卫星导航等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加速产业化;园区企业拥有的发明专利占全国近一半,显然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高地。科技、经济“两张皮”是打造新质生产力必须破解的难题。最大限度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国家高新区自成立以来的首要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的数据表明,国家高新区不仅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也是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今年
13、以来,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前三季度,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同比名义增长7.11%,占全国的13.5%。多年来,国家高新区培育壮大了诸如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东湖光电子、张江集成电路产业等一批高科技产业集群,集聚了三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三分之二的科创板上市企业,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基石。国家高新区打造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着力提升高水平创新能力。园区的优势就在于协同攻关、合力创新。在园区内,要用好集聚的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在园区外,要推动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创新基地平台向国家高新区布局,灵活采用多种合作方式
14、,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率先实现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突破。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至关重要。科技创新要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企业去做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高新区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完善涵盖各类企业的全链条全周期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打造出“大企业强、独角兽企业多、中小企业活”的创新企业矩阵,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落脚点在于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归根结底,新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国家高新区要巩固已有特色优势产业,强化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新品牌孵化和新业务延伸,强链延链补链,提升
15、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更要向世界级高端产业园区看齐,锚定更高目标,以场景为牵引,促进新技术迭代应用。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源。【共十二篇第四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驱动的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J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16、精神落到实处,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认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培育新兴产业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补足短板,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根基。当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和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上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短板,“卡脖子”难题尚未完全解决。面向未来,要紧紧牵住基础研究这个“牛鼻子”,以基础研究成果夯实科技创新根基,紧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不断突破瓶颈制约,增强发展新动能;要秉持科学思想,把握科研规律,完善科研资源配置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集群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着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