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艺术的佛教解读2印度天福之面图像饕餮与饕餮纹的释义.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829661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铜艺术的佛教解读2印度天福之面图像饕餮与饕餮纹的释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青铜艺术的佛教解读2印度天福之面图像饕餮与饕餮纹的释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青铜艺术的佛教解读2印度天福之面图像饕餮与饕餮纹的释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青铜艺术的佛教解读2印度天福之面图像饕餮与饕餮纹的释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青铜艺术的佛教解读2印度天福之面图像饕餮与饕餮纹的释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铜艺术的佛教解读2印度天福之面图像饕餮与饕餮纹的释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铜艺术的佛教解读2印度天福之面图像饕餮与饕餮纹的释义.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青铜艺术的佛教解读2印度天福之面图像饕餐与饕餐纹的释义金立成第二章印度天福之面图像(饕餐与饕餐纹)的释义“天福之面”产生在上古时期的印度。在印度古典文学吠陀经(Veda)中的室键陀往世书(SICandaPUrana)中有这样一个传说,罗喉(RahU)是古印度神话中的阿修罗,他向湿婆的妻子雪山女神帕尔瓦蒂(ParVati)表达爱慕之情,使得湿婆非常生气,湿婆用第三只眼睛变出了一个有着狰狞的面目、尖利的触角、外凸的双眼、巨大的嘴巴极为贪食的怪兽。湿婆命令此怪兽吃掉罗喉,罗喉惊恐万状向湿婆忏悔;湿婆原谅了罗喉,而此时怪兽极度饥饿,问湿婆我吃什么?湿婆回答道吃你自己,怪兽竟吞食了自己,仅剩下下巴及以上

2、的头部。湿婆惊讶怪兽的服从,对怪兽说:我很高兴与你在一起的感觉,从今以后你会被称为KiLtimukha(天福之面)”,你的脸将出现在每一个拱道上,位置甚至高于神,并封之为门神专司门户。人们又称其为“魔兽之面(monstermask)”或无名魔兽(thecreaturewithoutoname)古印度石窟中的“天福之面”(饕餐),并以其精美的雕刻著称于世。“天福之面”或出现在佛塔、寺庙等宗教建筑物的门嵋中央,或出现在拱道和廊柱上。2.1、 巴米扬石窟位于阿富汗中部喀布尔西北方的兴都库什山中,一般所指的巴米扬石窟是主区石窟。石窟所在山崖东西长1300米余米,洞窟700余个,东西两端各有1尊大立佛像

3、。巴米扬石窟大约开凿于公元3-7世纪。在巴米扬的第605窟的三叶形列完的狭小空间内装饰着浮雕形式的“天福之面”,此形象眼珠大而凸出,鼻子呈三角形大而钝,厚唇露齿,耳朵呈尖形。此处最明显的特征:是面部的各处都具有刚出芽的嫩叶形的主题纹饰,鼻翼下方的胡须呈嫩芽形,沿着眉线、面颊、口的周边都有嫩芽形主题纹饰,呈现出滑稽的样子。在第626窟的两龛之间也有“天福之面”的形象。此形象和第605窟的“天福之面”的形象极为相似。眼珠大而凸出,鼻子呈三角形大而钝,厚唇露齿,耳朵呈尖形。2.2、 阿旃陀石窟第1窟属于阿旃陀第二期开凿的洞窟,大约开凿在公元6世纪初叶。窟室大致呈方形,由正面祠堂、主室回廊、左右壁禅房

4、以及前室外廊构成。窟室为平顶,中央20根承托天井的圆柱将主室分割成左中右三个部分。圆柱上方接近天井的部分呈八面形,八面形上方为四个面,“天福之面”就雕刻在与天井相接的四面体上。“天福之面”有两个图案化了的角、圆形的鼻子、怒视的双眼和一排整齐的牙齿。牙齿衔着四条花鬟,花鬟呈美丽的弧线,被两身裸体飞天扯向画面的两端。在这里,“天福之面”没有了原始宗教所赋予的狰狞和贪婪,而是跃动中带有宁静,给人以强烈的装饰感。2.3、 桑奇大塔桑奇大塔位于印度中央邦的首府博帕尔,是印度最古老的佛教建筑。建筑群以桑奇大塔为中心,建于山坡之上,里面矗立着各个时代的佛塔,佛寺等各种佛教遗迹。在TheMonumentsof

5、San-Chi(中文桑奇遗迹)一书,有一身着腰布,佩戴手镯、耳环以及镶有珠宝项链的雕像;该雕像戴着天福之面头饰。此“天福之面”还有一双大眼睛和一张大嘴巴,以及上扬的双角。康宁汉姆和梅西认为此雕塑为公元5世纪的作品。另外在属于早期密室里的角壁柱上也有三身“天福之面”。此“天福之面”依然有大眼睛、大嘴巴,以及上扬的双角,和上述描述的“天福之面”的形象极为相同。“天福之面”是跨宗教的纹饰,不仅出现在佛教的寺院和石窟中,而且在印度教、耆那教等宗教建筑上,也可以看到“天福之面”的身影。“天福之面”作为印度教的神祇多见于毗湿奴头冠上。不仅如此,在佛教广被的中国、尼泊尔、泰国乃至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天福之面

6、”或者与之相类的纹饰也出现在佛教建筑的门嵋和廊柱上。2.4、 阿旃陀石窟遗址特色阿旃陀第二次开窟约在公元4、5世纪开始,当时该地是在瓦卡塔卡王朝统治之下,瓦卡塔卡王朝和笈多王朝有联姻关系,所以洞窟的浮雕和壁画也受到笈多王朝地区的影响。后期的塔堂窟有3个,即第19、26和29窟。洞窟正厅内的塔基大大升高,在塔基正面开出大龛,龛内刻高大的主尊佛像,主尊佛像和塔身连为一体,占去塔身正面绝大部分。第26窟规模庞大,前庭正壁有建窟铭文,铭文作者是高僧阿折罗,施主是当朝权臣。7世纪时我国唐代名僧玄奘在印度曾经拜访这里,他有精妙确切的记载,他写道,爰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

7、从中可以看出是一处深谷古刹。后期的僧房窟共有21个,形制的突出变化是在中厅正壁的正中向内增开一间佛堂。佛堂多数为前后两进,里间有庞大的石雕佛像。大部分僧房都有许多装饰,在中厅的顶部和回廊的外侧壁画满了壁画,正门里外和回廊列柱面都有细致繁复的浮雕。僧房也不再是过去的朴素无华,而成了富丽堂皇的佛陀壁画世界。印度古代绘画在阿旃陀石窟保存得最多,水准也最高,因而这里被称为印度古代绘画的宝库。后期洞窟的壁画以第1、2、16和17这四个僧房窟最多,这是因为僧房内能作壁画的壁面比塔堂窟多。由于洞窟建筑空间进深很大,光线进入很少,白天中厅里的光线也很暗,因而壁画才保存了新鲜的颜色,可谓琳琅满目。这四个洞窟的壁

8、画是笈多盛期重彩画的代表作。窟内壁面的涂层,制作相当细致,平整的岩石面上先作两层草泥涂层。泥层表面研光,再涂白灰浆,然后作画。所用颜料除炭黑外都是矿物质,所用的青金石蓝颜料从阿富汗输入,极为昂贵。调合颜料用的是水溶胶。壁画题材的分布也十分有规律,在前廊正壁和列柱画佛像和菩萨像,中厅四壁主要画佛传和本生。天花板画各种纹饰、人物、动植物和几何图形。这些纷繁的纹饰显示出热带环境下到处生气勃勃的景象,增加了中厅的华丽气氛。第17窟壁画保存得最好,佛传题材有从三十三天下凡和调伏醉象等等。故事画的构图是,每幅有若干情节和场面,其间用树木、假山、房屋和门庭等道具隔开。从整体来看,各场面还是混杂交错在一起,各情节间的时间顺序也不明显,这种构图也正反映了当时印度人的时间循环观念不清。第1窟壁画保存得也比较好,画面多用鲜明的对比色,画幅构图与人物描绘注重动态和表情,是阿旃陀壁画中水平最高的。在中厅正壁佛堂门的一侧画有一个手持莲花的菩萨,菩萨宝冠上插满首饰,表情庄重。菩萨右手持莲花,身体的颈、腰、臀三处各有一个折弯。菩萨的左右两侧有妇人和武士侍奉。故事发生在山林之中,这描述的正是佛教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宁静与平和。笈多王朝的绘画对中亚和对我国新疆的石窟壁画也有影响。1983年阿旃陀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