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3-13-16.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828364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3-13-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3-13-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3-13-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3-13-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3-13-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3-13-1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3-13-1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3-13-1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3-13-1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3-13-1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3-13-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3-13-16.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本共识涉及的输液导管包括中心静脉通路装置(CVAD)和外周静脉通路装置(PVC)。CVAD是指导管末端位于腔静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输液装置,包括中心静脉导管(CVC).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lCC)和输液港(PORT)O外周静脉通路装置包括长度810cm的长外周导管(或称“迷你中线导管”)和长度2030c的中等长度导管。导管长度6cm的外周静脉短导管不在本共识讨论范围。1CRT分类CRT(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分为以下4类:(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o置管侧肢体、颈部、肩部、胸部、颜面部有水肿症状或体征,超声检查提示DVT,伴或不伴浅静脉、头臂静脉

2、(也称无名静脉)以及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伴或不伴受累部位疼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显露、颈部或肢体运动障碍、肢体红斑或麻木感等表现。(2)血栓性浅静脉炎。沿置管血管走行方向区域出现皮肤红肿疼痛,伴或不伴皮温升高,查体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和(或)超声检查提示对应血管血栓形成。(3)无症状血栓。单纯影像学检查发现血栓,但病人无任何主诉症状及客观体征。(4)血栓性导管失功。由于纤维蛋白鞘、导管内血栓形成或导管尖端血栓形成导致的经导管输液不畅或完全堵塞。2CRT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2. 1危险因素2.1.1 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置管病人常处于与疾病相关的特殊状态,而这些状态多与静脉血栓高危因素高度重叠,

3、如手术、恶性肿瘤、长期卧床等。同一病人往往存在多重危险因素的叠加。恶性肿瘤病人是使用输液导管的重要人群,恶性肿瘤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恶性肿瘤病人VTE风险明显增加,接受化疗和手术可能叠加增高风险。2.1.2 与导管相关的危险因素导管管径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大管径、多腔导管有更高的血栓发生率。导管占据置管血管管腔会影响原有血流状态,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流湍流和淤滞。当导管管径越接近置管血管管径时越严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导管的材质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一方面因材质引起的吸附反应,另一方面相对质地较硬的材料会加重对置管静脉的机械刺激,引起内膜损伤。目前,随着导管材质的改进,主流材料聚氨酯和硅胶

4、相关风险已明显降低。2.1.3 3与操作和治疗相关的危险因素置管环节反复穿刺、退送导管会加重内膜损伤,增加血栓发生风险。不恰当地选择置管血管、导管规格也是重要的因素,例如对于乳腺癌根治术后的病人,应尽可能避开患侧肢体。在化疗前2d置管可能降低血栓性浅静脉炎风险。使用过程中,药物及输液速度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药物导致的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不可忽略的启动因素,也是选择使用输液导管的原因。同时,当输注速度相对所在血管较快时,会产生压力阻碍原血管内正常血液回流,导致导管开口远端静脉血液淤滞,增加血栓发生风险。上述问题均与导管尖端位置相关,即:当导管尖端位置越接近右心房时,其所在血管血流量越大,从而快

5、速稀释药物,降低药物对内膜的损伤;同时,也使经导管输入的药物液体量与原血流量比值更低,对局部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因此,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区血栓风险更低;而在同等情况下,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比贵要静脉近心端血栓风险更低。部分药物如化疗中的抗血管生成类制剂、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有促进血栓发生的风险。不规范的冲、封管操作会增加血栓性导管失功风险。2.2预防措施与建议血栓形成是机体对置入血管内异物(导管)的一种反应,因而期待通过某种措施使血栓完全不发生,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临床医生应在充分认识导管相关血栓基础上,采取理性、客观的预防方式。2.2.1人员培训规范置入、使用和维护导管,以

6、及专业的护理团队是减少包括血栓在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先决条件。应开展相关培训,组建专业静脉通路管理团队。2.2.2风险评估CRT的发生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的叠加,需要考虑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有DVT病史或家族史;存在导致高凝状态的慢性疾病;VTE高危风险手术病人和复合创伤病人;已知存在凝血异常基因;怀孕或者口服避孕药者;有多次置入CVAD史;有困难或损伤性置入史;同时存在其他血管内置入装置(如起搏器);已发生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等。2.2.3血管通路选择在满足治疗需求前提下,应选择外径最小、管腔数量最少、创伤最小的输液装置。2.2.4置管血管选择推荐在置管环节使用超声引导,除避

7、免反复穿刺提高成功率外,可对血管管径进行评估。评估应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根据拟置管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建议导管外径与置管静脉内径比值WO.45%。考虑到留置导管可能对血管产生的影响,建议所有慢性肾病病人(无论是否进入肾病终末期)在留置导管前应向相关专业医师征询病人未来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规划,并在充分地权衡利弊后决定置管位置和类型。2.2.5导管尖端位置所有CVAD的尖端均位于上腔静脉下1/3或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区。尖端异位的导管应调整至该位置方可继续使用。理论上,同等条件下中等长度导管尖端位于血流量及血管管腔更大的位置时血栓发生风险更低。需要更多的证据综合评估中等长度导管尖端在不同临床需求情

8、况下的最佳管尖位置。2. 2.6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目前,各国际指南均不推荐以单纯预防CRT为目的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未来可能有细分临床情况的研究确定特定人群可否从预防性抗凝中获益。但CRT作为DVT的一种,其预防不应与病人整体VTE预防割裂,尤其下肢DVT可能比CRT产生更大危害。因此,对于血栓高危病人,仍有必要针对VTE风险采取相应预防措施。3. 2.7物理预防措施在条件允许时,鼓励使用非药物措施预防血栓,包括置管肢体早期活动、正常日常活动、适当的肢体锻炼和补充足够的水分。2.2.8降低导管失功风险正确使用冲封管技术;应用正确顺序进行导管夹闭和分离注射器,减少血液回流;同时输注22

9、种药物时应核查药物相容性,并在每次输液前用0.9%氯化钠溶液充分冲洗管路,或更换输液器。3辅助检查4. 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临床怀疑发生CRT时,首选多普勒超声检查,其可提示CRT的位置和范围,并根据回声强弱推测血栓新鲜程度,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3.2其他影像学检查3. 2.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作为实时动态检查手段,在发现导管夹闭综合征等病因方面有特殊作用,也可以诊断导管尖端血栓、纤维蛋白鞘31o但DSA为有创检查,且有造影剂肾损害风险,须注意筛选病人和预防并发症,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方法。4. 2.2CT和MRI检查CT或MRI可以明确诊断腔静脉、器总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血

10、栓形成,同时可发现并存的血管外压迫因素,如肿瘤、胸廓出口压迫等。不建议对诊断CRT病人无差别地进行胸部增强CT及肺动脉三维重建(CTPA)以明确是否合并肺栓塞。对以下情况,建议进一步行胸部增强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1)非导管正常路径范围内的血栓。(2)血栓范围较广,需评估血栓范围并明确是否由原发或继发上腔静脉狭窄所导致。(3)病人症状、体征与超声检查结果不相符。5. 2.3血管内超声检查血管内超声可以发现静脉受压的病因,在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后对病情评估和治疗有指导意义,但目前尚难普及。6. 3D二聚体(D-dimer)检测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之一,其阴性结果对血栓性

11、疾病的排除有参考价值,但D二聚体检测对CRT的诊断价值有限,其水平不能作为是否置管的依据,不能作为是否预防性给予抗凝药物的依据。对已诊断DVT的病人,建议检测D二聚体并随访其变化,辅助对病情发展的评估。7. 4其他血液学检查指标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对于疾病诊断价值有限,但对于评估出血风险、监测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4并发症及其防治原则CRT的并发症分为局部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前者主要是静脉炎(见下文),后者主要是血栓继发的栓塞事件,包括肺栓塞和反常栓塞。上肢CRT导致肺栓塞较下肢DVT发生率低,引起严重症状性肺栓塞的风险更低。肺栓塞严重程度取决于受影响肺血管床范围(与血栓体量相关)和病人本身基础

12、心肺功能,考虑上肢CRT体量相对下肢DVT明显偏小,因而引起严重症状性肺栓塞的风险也相应降低。建议客观、理性地评估CRT引起症状性及致死性肺栓塞风险,避免导致过度治疗等不恰当的临床决策。继续留置导管情况下,血栓自发脱落的风险较低。血栓将随病程发展而与周围血管壁形成一定程度的粘连,进一步降低脱落风险。避免在血栓病程急性期拔除导管是降低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发生率简单有效的措施。不建议常规对病人采取制动措施。但对于血栓范围广,以锁骨下静脉近心端血栓为主,肿胀症状明显的急性期(起病后2周)病人,暂时的制动可能对病人有益。不建议对CRT病人置入滤器,即使对于因病情需要而在急性期拔除导管的病人,也需要审慎地

13、评估置入滤器的必要性。反常栓塞是指静脉系统或右心房的血栓通过心脏内的异常交通从右心系统进入左心系统,引起缺血性脑梗死和(或)心、肾以及外周动脉系统的栓塞。反常栓塞发生的前提是病人存在心脏右向左分流的异常解剖通道,并且有持续性(如肺动脉高压)或短暂性(如VaISaIVa动作)的右心内压升高。反常栓塞在临床发生风险很低。除少数有明确心脏结构异常病史的病人外,多数病人不需要常规评估反常栓塞的风险。导管相关性上肢DVT病人发生PTS风险明显低于下肢。在充分治疗情况下,出现PTS的风险更低。5治疗和处理5.1保留或拔除导管的选择与时机现有指南均不推荐常规拔除导管。如果病人治疗仍然需要该导管通路,可在抗凝

14、治疗下继续保留并正常用于临床治疗。即便在恶性肿瘤病人中,这种处理措施同样有良好的预后。目前公认的拔管指征为:治疗已不需要该导管;导管功能已丧失;导管位置异常;合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当合并抗凝禁忌证或在规范抗凝治疗下症状仍持续进展,则需要考虑拔管。但在临床实际中是否拔管,还需要评估治疗对导管的依赖程度,以及重新建立静脉通路的可行性。对于导管高度依赖且建立新静脉通路困难的病人,需要权衡保留导管的价值和血栓带来的其他潜在风险,可在密切观察随访下保留导管。在拔管时机方面,对于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建议在接受一段时间抗凝之后再拔管,有利于血栓的稳定。对于其他临床分类CRT,考虑血栓体量较小,拔管时间不受

15、此限制。5.2不同类型CRT的基本处理原则不同临床表现的血栓有不同的处理方式。部分病人临床表现上可能是几种分类的组合,应同时按照不同分类血栓对应的处理原则进行处理。对于血栓性导管失功的处理原则参见下文。5.2.1血栓性浅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处理的核心是对症缓解炎症刺激引起的疼痛。目前,仍无单一的、基于证据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对症处理包括抬高患肢,热敷或者冰敷,口服或外涂非幽体抗炎药(NSAIDs).外涂多磺酸黏多糖。参考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处理,对于血栓长度5cm,进展出现VTE风险高的病人可能需要抗凝治疗,多为预防性剂量46周。5.2.2导管相关DVT导管相关DVT应使用与下肢DVT相同剂量的

16、抗凝治疗。是否须溶栓治疗尚无定论。导管诱发的上肢DVT较非导管诱发的VTE发生PTS风险更低,溶栓联合抗凝效果并未优于单独抗凝。因此,不倾向积极溶栓。5.2.3无症状血栓没有确切的临床证据支持无症状血栓需要治疗。发生在浅静脉的无症状血栓具有自限性。有研究认为,无症状上肢DVT可导致静脉慢性闭塞,影响再次置管,但考虑到实际临床中超声检查发现的多数是体量极小的附壁血栓,不使用抗凝情况下进展风险极小,且抗凝与不抗凝在预后上没有差别。尽管仍须更高级别临床证据,但基于现有研究,建议对无症状血栓仅予以观察随访。5.3抗凝药物选择及疗程5.3.1抗凝药物选择目前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指导CRT抗凝药物选择。临床上最常使用低分子肝素和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Cs)o5.3.1.1低分子肝素多数指南推荐低分子肝素作为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