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825473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单元 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五单元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主题概览一、中国古代史1 .中国古代成文法出现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朝,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华法系。中国古代侧重于以德治为主的教化。2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影响深远。中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中华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中华文化既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也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二、世界古代史1 .食物生产: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

2、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2 .商业贸易:由于交换的需要,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3 .居住环境: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4 .政治制度: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

3、的演变。中古西欧的政治制度以法国、英国为代表,分别形成了等级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5 .文化样式: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东亚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及东南亚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印第安文化。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文化深受东正教的影响。南亚的古代印度文化颇具特色。第43讲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

4、化【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考点定位】1.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2.中国古代传统教化的特点。梳理夯实必备知识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 .德治(1)背景: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起源: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3)发展: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概念阐释】“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

5、,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2 .法治(1)早期国家可能已有法律。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2)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铸刑书”O(3)德治与法治之争学派主张代表思想儒家人性善,上张德治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评价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

6、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思维点拨】儒家与法家之争的主要焦点是以什么思想治国的问题。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礼来治理社会,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时期特点表现秦汉律令合一(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制成九章律。(3)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魏晋律令儒家化(1)原因: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里亲疏为量刑原则。(3)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唐朝礼法结合(I)撰成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2)对“孝”特别重视

7、,强化基层教化。(3)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图解历史】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2.基层教化(1)推动因素: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2)基本过程宋朝北宋吕大钧兄弟创造了乡约,吕大钧撰写了吕氏乡约明朝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儒学土人常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清朝乡约基本延续明朝模式,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也常引用大清律例【图解历史】中华法系的确立探究秦汉时期(引礼入法)魏晋时期(礼法融合)“春秋决狱”“律令儒

8、家化”法律儒家化(礼法合一)*力礼法对立)卜先秦时期儒法之争宋元明清 律例合编强化关键能力隋唐时期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引视角1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材料春秋决狱是西汉董仲舒首先提出来的一种判决模式,他认为在法律无明确规定时,可用春秋等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此外,审判除了应根据案件的事实外,还应重视追究犯罪人的动机来断案,即所谓“原心定罪”。与此有关的断狱案例被汇编成十卷的春秋决事比,该书中有案例如下: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殴父,律当枭首。董仲舒认为:“父子至亲,闻其斗,莫不有怵惕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

9、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一摘编自杨健康、黄震“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判决甲无罪的依据,并分析“春秋决狱”反映出的汉代法律的发展趋势。试答:答案依据:依据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无殴父的动机。趋势:法律的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法律不断宽松简化,纠正秦朝以来严刑峻法的趋势。【拓展深化】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原因及历程原因儒家法律思想的实质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它综合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两种统治策略,更适合统治阶级的要求。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强调的贵贱、长幼、亲疏、等级有别,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要求。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亲亲、尊尊”原则,适合中国封建

10、社会的家族制度。从政治制度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也需要用儒家学说来体现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2)三个阶段汉代“引礼入法”一法律儒家化的发端为了使儒家思想成为真正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者通过“春秋决狱”“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和“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实现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代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一法律儒家化的完善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儒家思想指导立法并将儒家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实现“纳礼入律”唐代“礼法合一”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唐朝确立了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为主的法律指导思想

11、,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自此,礼与法完全的融合,实现了“礼法合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完成视角2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材料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试答:答案变化:宋

12、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拓展深化】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和方法(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上行下效”的方式。(2)设官教民:设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又一条途径。(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这是中国古代一条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途径。(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道德教育读本,在整个社会教化中

13、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整个社会教化的建设作用,即学风与世风的关系。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士考试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成为影响世风的一个重要手段。落实(2021全国乙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I命题设计聚焦考点儒家思想的影响情境设置明清“善书”的流行(社会情境)解题

14、指津易错排查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末年得到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关注时间观念)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就是理学和心学,上述现象恰恰是在促进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提升理解能力)“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所以是在强调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主流价值观,而不是冲击,排除D项(与史实相悖)关键能力理解基本概念,合理推论。“善书”由土绅编撰,内容多是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在明清时期广泛流行,说明是在强化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方法点拨本题考查“善书”流行产生的影响,属推理、推断类选择题。解答此题,一要根据

15、题干所述明确其“内容侧重”,二要结合“明清时期”这一特定的时间信息,结合其时代特征予以推断和筛选。1. (2021天津高考)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答案C解析对于统治者,孔子认为要具有“身正”的品质,韩非子主张应遵守法律,二者从不同的角度规范统治者的行为,故选C项。2. (2020.海南高考)下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汉唐宋元明上劳动者中官吏下贵族妇女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劳动者”“官吏”“贵族妇女”等不同身份的服饰是不一样的,这与传统礼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