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地区医院药品管理现状探究》3700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地区医院药品管理现状探究》3700字(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乡镇地区医院药品管理现状研究目录乡镇地区医院药品管理现状研究1前言11 .乡镇地区医院药品管理现状21.1 药品管理方式方法不合规范21.2 药品管理相关法律不完善21.3 针对乡镇药品管理的相关措施不到位22 .乡镇地区医院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22.1 药品管理监督机构缺乏管理经验22.2 药品管理方法不成熟32.3 用药机制不健全待完善32.4 医药企业的管理者专业素养缺乏33 .对药品管理出现的问题解决办法43.1 整顿市场秩序43.2 规范合理用药43.3 降低医疗费用4小结5【摘要】乡镇地区医院是政府辅助的医疗机构,目前药品的管理方式方法不合规范,药品的相关法律不健全及针对乡镇药品管理
2、的相关措施不到位是乡镇地区医院药品的管理现状,同时存在着药品管理监督机构缺乏管理经验,管理方法不成熟,用药机制不健全,医药企业管理者缺乏专业素养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乡镇地区医院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隐患及广大百姓“看病贵”的难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关键词】乡镇医院药品管理前B我国深入对医药卫生体制进行改革,大部分的乡镇卫生院转变成民营式经营,乡镇地区的医院为作政府医疗机构的补充力量,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农村的百姓就医,在新医改革背景下,药品品种不断增多,来源更加复杂.在临床中,药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药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百姓用药的安全有效,药品的质
3、量监督和管理在其中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 .乡镇地区医院药品管理现状1.1 药品管理方式方法不合规范随着社会乡镇的基础建设,乡镇地区医院逐步实施了较为规范化的建设,医疗的基础硬件设施有了改善,但村级医疗机构存储药品的养护设施设备却相当简陋,谈不上规范化的管理。部分药房、库房没有安装空调和排风扇,也没有做好防鼠的装置,药架及地架过于陈旧,甚至没有设置药架而致使药品直接放在地面。部分相关的药品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药品的储存和摆放没有按规范分区管理,存在外服与内服药品、合格与不合格药品及药品与生活杂物混乱摆放的现象。乡镇地区医院60%没有设置阴凉库,95%村级医疗机构没有专用的冰箱储储药物,有也
4、是和家庭混用,同时缺乏药品养护的专业知识,需冷藏保存的药品及中药注射剂没有按要求进行冷藏,而是跟普通的药品一起摆放。1.2 药品管理相关法律不完善对所有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国家强制实施了GMP、GSP规范化管理,但对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虽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但却还不够完善,也没有GMP、GSM那么强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管理药品的违反行为缺乏一个健全的约束机制,导致医疗机构对药品的管理各行其是,随意性较大,特别是乡镇地区医院药品管理混乱,造成了用药安全的隐患。1.3 针对乡镇药品管理的相关措施不到位药品管理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必须制定和执行药品保管制度,采取必要
5、的冷藏、防冻、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保证药品的质量。显然乡镇地区医院地处偏僻,作为政府的辅助医疗机构自身管理只满足百姓的看病拿药,由于资金投入不够,为节约管理成本,药品的存储和养护措施没有落到实处做到位,在药品的分类及有效期的管理上也未引起重视。2 .乡镇地区医院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2.1 药品管理监督机构缺乏管理经验目前乡镇地区医院监督管理机构成立的时间并不长,管理人员力量薄弱,进入药品监督管理行业没有太多的经验积累。乡镇地区较为偏袤,其管理人员整体的专业水平普遍比县城及中小城市低,从而监管的经验、力度和频次都受到很大的影响,使得药品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地区偏远,路况不好,管理成本过高也是监管
6、目标和要求难实现的客观原因。2.2 药品管理方法不成熟乡镇地区医院发展起步较晚,对机构的设立和对药品的管理重视不够,对药品的管理和养护意识淡薄,没有形成很好的药品管理方法,更没有明确药品的管理责任,药品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不成熟,对出入库的登记没有实行规范化登记。乡镇地区医院没有制定药品管理制度,也未设专门的药事管理组织机构。而个别有药事管理机构的也并未真正发挥自身的监督管理职能。药品管理方法的不成熟,使得药品的采购、验收、管理、日常养护上没有规范管理。乡镇地区医院药品管理问题迭出,如在药品抽验中乡镇中心的卫生院购进的当归片批号与进货订单上的批号不相符,卫生院只注重品种和数量对取药时的批号却不
7、够重视。2.3 用药机制不健全待完善因用药机制的不健全,抗生素的滥用在乡镇地区尤为普遍,据相关资料统计,2009年6T2月期间乡镇卫生院西医门2400张处方中,就不合理用药及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其中不合理用药处方占总处方数的7.75%,使用抗生素处方占总处方的47.18%,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81.18%。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备受社会关注,如今医疗纠纷事件、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频发,医疗及用药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了我国的重点问题,合理用药的探究进展很缓慢,并未得到重视。不合理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已成为了人类的健康杀手,也是“看病贵”的根源之一,健全完善用药机制已
8、是乡镇地区卫生院的首要任务。2.4 医药企业的管理者专业素养缺乏制度的约束不到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医药企业的管理者甘愿冒着被查处的风险以低价或高回扣向证件不齐全的经营者购买药品,药品的采购没有透明化,渠道较混乱。而证件不齐全或无证经营者所提供的药品来源也是较为复杂的。医药企业的管理者对药品的管理不够重视,对购进的药品没有严格的质量验收制度,一旦发生药品质量问题很难追根溯源。据相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处的违法违规案件中,有30%以上的案件为从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个人或企业手中购进药品,期中村级及个体诊所占比例最大。医药企业的管理者专业素养对药品的质量安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提高医药企业的管理者
9、素养可有力地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地使用。3 .对药品管理出现的问题解决办法3.1 整顿市场秩序要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地区医院药品管理的问题,充分发挥社会的管理职能,加大乡镇地区医卫的人力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更要充分规范药品的生产及使用部门的秩序,解决药监部门“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进一步完善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件及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并对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应进行强制GSP认证,从而规范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早日实现医药分家,使药房从医疗机构中分离出来,实行GSP管理。加大乡镇地区医院的药剂人员培训力度,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改善药剂人员的待遇,建立健全药剂人员的激励制度,确保药学的专业技术
10、人才不流失。3.2 规范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增强治疗效果,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合理用药的首要条件是安全性。医院的药品采购不能轻信药品的宣传广告,广告常过份夸大药品的有效性,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则避而不谈,很容易误导。乡镇地区医院应制定相关的规范合理用药问责制,并加强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保证医务人员具有合理规范用药的知识和能力。医务人员在开处方时不能过于相信新药、进口药和贵药,合理用药的基本目标是药品使用的有效性,规范合理用药,严格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要对症下药,对于一些传统的中药许多人常认为多吃和少吃没关系,剂量越大效果越好,这成为了不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原
11、因。药品消费者更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感觉或症应及时停药就诊,切不可轻视。3.3降低医疗费用自2010年国家在安徽率先试点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之后,目前全国的基层卫生部门基本上都实施了药品零差率销售,此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如:浙江省的13家省级医院,就诊后除中药以外的药品,价格都下降了15%。医院直接从药品中获取利润已终止,转由财政进行补贴。乡镇地区的财政部门特别是贫困地区在财力上往往力不从心,上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政策上制定相关的政策倾斜,划拨专款弥补地方财力的不足,以保药品零差率的落实。其次,要降低医疗费用还要对医院实行医疗成本控制,实施药品零差率后,医院的利润大
12、大的缩减,未必财政的补贴就能满足部分医院的胃口,在利益的驱动下,医疗服务费和检查费没有统一的规定,医院很有可能抬高检查的费用,多开检查的次数。另外应不止于实施药品零差率,医院让利了,但药品从出厂到医院的中间环节,还有很高的费用。如成本不足1元的“克林霉素磷酸脂注射液”,售价超10倍,中间的每道关卡都是耍交费的,采购要过N道关,其中药价的50%竟然都是“公关费”。要彻底降低医疗费中,还得减少药品采购中间环节的费用,尽可能与出厂价对应。小结乡镇地区医院药品管理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光靠卫生主管部门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远远不够,还得有相关部门协同管理。如上级财主管部门、物价部门等,同时充分发挥市场
13、经济社会的政府管理,强力推行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管下,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承担药品风险管理责任、实行药品风险管理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以更好地促进我国药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更好地保障用药安全。参考文献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组织编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72.2李超进.药事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77282.3陈建海,陈志良.我国临床药学面临的若干问题与对策U.中国医院药学志,2002,22(1):53.4刘绍贵,汤翠娥.医院中西药学管理C.湖南中医学院教务处,2000.94-104.5尹海蜂,万建波,罗顺德.如何利用国际互联网络获取药学信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1):58.6庞晓军.药物信息学的开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