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标准化下的绩效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服务标准化下的绩效评价.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公共服务标准化下的绩效评价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十四五”时期,推动公共服务发展,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丰富多层次多样化生活服务供给,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举措,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对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两大类。其中,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全体人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由政府承担保障供
2、给数量和质量的主要责任,引导市场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补充供给。非基本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更高层次需求、保障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所必需但市场自发供给不足的公共服务,政府通过支持公益性社会机构或市场主体,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推动重点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发展,实现大多数公民以可承受价格付费享有。此外,为满足公民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需求,一些完全由市场供给、居民付费享有的生活服务,可以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政府主要负责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导相关行业规范可持续发展,做好生活服务与公共服务衔接配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与生活服务之间的边
3、界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水平和质量都将稳步有序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公共服务标准化有利于实施绩效评价的标准化,反过来看,绩效评价的标准化也能够促进政府服务的标准化。一、绩效评价应该充分借鉴政府服务标准化的成果。标准化程度是衡量任何行业、产品、服务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不同城市对于相同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与相同城市不同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的可比性一起,形成城市绩效体系,从而可以从横向和纵向实施不同地区不同公共服务的各类支出绩效评价。类别指标2020年2025年属性幼有所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1.84.5预期性育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应保约障
4、覆盖率尽保束性学有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5.2%90%预期性所教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96%约束性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1.2%92%预期性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811.3约束性劳有所得参加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万人次)*18001500预期性病有所医人均预期寿命(岁)77.3*78.3预期性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2.93.2预期性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人)3.363.8预期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95%预期性老有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38%55%约束性所养新建城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100%约束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0%95%预期
5、性养老服务床位总量(万张)823.81000预期性住有城镇户籍低保、低收入家庭申请公租房的保障率应保尽保约束性所居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率应保尽保预期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万个)*5.921.9预期性弱有所扶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100%100%约束性文体服务保障每万人接受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次数(万次)3.4预期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2.22.6预期性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平方米)30预期性二、绩效评价的标准化,可以促进政府服务的标准化。比如贝因绩效对于政府12345热线项目在多个省开展了本项目的绩效评价,从中梳理出这类公共服务的支出
6、标准和服务标准,对于指导政府公共服务标准化起到了较好的评价作用。基于公共服务标准实施预算绩效评价,不仅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政府服务,而且能够在政府服务绩效评价与政府服务标准化之间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为政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三、推动基层服务机构标准化管理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有保障、文体服务有保障”的民生保障目标,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明确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牵头负责单位及支出责任,作为各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基准和人民群众享有相应权利的重要依据。各地区对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细化地方具体实施配套标准,对有国家统一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应按照不低于国家标准执行,确保内容无缺项、目标人群全覆盖、标准不高攀、投入有保障、服务可持续。统筹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服务管理等软硬件标准要素,完善重点行业领域标准规范,加强各行业标准间的统筹衔接。推动基层服务机构标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