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孩子戴口罩注意事项国内专家共识的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孩子戴口罩注意事项国内专家共识的建议.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4孩子戴口罩注意事项国内专家共识的建议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非药物干预(NPlS)是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和传播的重要方式,包括个人防护、环境措施、社会措施及旅行限制等。无论在呼吸道病毒流行期间还是日常感染预防中,佩戴口罩均应视为预防呼吸道病毒传播重要的一环。为规范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NPIs,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等多个专家委员会共同制定了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非药物干预专家共识,对佩戴口罩的年龄和时机、口罩类型的选择以及佩戴口罩的注意事项做出了推荐。一、几岁的孩子适合佩戴口罩?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均建议6岁儿童在已知或怀疑存在呼吸道病毒社区传播的地区佩戴口罩,尤其是在通风不良或
2、无法评估通风情况以及无法保持1m社交距离的环境中。但并非所有年龄段的儿童均适合佩戴口罩,关于儿童佩戴口罩的年龄建议基于不伤害原则。6岁儿童在佩戴口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情绪变化(焦虑、悲伤和痛苦等)、头痛、说话和呼吸困难等不适,并可能因手部触及口罩和脸鼻部而出现感染风险的增加。3岁儿童呼吸道相对狭窄,佩戴口罩易引起呼吸困难,并且其在出现不适或呼吸困难时,不具备自行摘下口罩的能力,可增加窒息风险。另外,存在认知障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育障碍、残疾、佩戴口罩困难或有妨碍佩戴口罩的疾病以及在高海拔地区等环境中,也不应强迫儿童佩戴口罩。专家建议佩戴口罩的年龄:6岁儿童可自行佩戴口罩;3-6岁儿童需在成人
3、持续照护下佩戴口罩;不建议3岁儿童佩戴口罩。二、什么情况下要佩戴口罩?在密闭环境中,含病毒的飞沫和气溶胶更容易聚积,人群在病毒环境中的暴露风险增加。在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60%的室内环境中,飞沫和气溶胶经呼出气流高速传播。在幼托机构、学校、商场和医院等公共场所,人员聚集性强,互动频率高,吸入含病毒飞沫或气溶胶的可能性更大。在这些环境下,感染儿童佩戴口罩可减少含病毒飞沫和气溶胶的排出,健康儿童佩戴口罩能够减少飞沫和气溶胶的吸入。但与此同时,佩戴口罩会降低心肺功能、运动能力和舒适度。佩戴N95口罩时,金属条压迫上外侧鼻软骨,影响鼻内道及鼻中部的软骨穹窿,吸气和呼气阻力可分别增加126%和122%
4、,空气交换量减少37%oN95口罩还能够使佩戴者的最大摄氧量降低13%,通气能力降低23%。3-12岁儿童佩戴N95口罩可造成呼吸频率增加,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专家建议佩戴口罩的时机:在病毒感染流行期间,正常儿童处于人员密集、环境密闭的公共场所中或在日常生活中与感染患者密切接触时,应佩戴口罩;无呼吸困难的呼吸道感染儿童在就医过程中、处于人员密集或环境密闭的公共场所时、与未感染人员共处一室时,应佩戴口罩;儿童在通风良好和人员密度低的场所或进行体育活动时,可不佩戴口罩。三、如何选择口罩类型?医用口罩或外科口罩的阻水层、过滤层和吸湿层提供防护的物理屏障,能阻挡10m颗粒的呼出和吸入,对0.3m粒
5、的平均过滤效率为76%oN95口罩的高密度无纺布和过滤层结构对0.3m颗粒的平均滤过效率95%,能有效阻止呼吸道病毒的气溶胶传播。且N95口罩面部贴合更为紧密,对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优于外科口罩。有重症感染或并发症风险的12岁儿童可选用N95口罩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尤其是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神经肌肉疾病、重度营养不良、遗传代谢性疾病、免疫抑制、原发性免疫缺陷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疾病的患儿。但由于N95口罩对心肺功能、运动能力和舒适度的影响较外科口罩更显著,这部分高危儿童需经临床医师评估排除存在影响心肺功能情况后,方可使用N95口罩。专家推荐选择的口罩类型:正常儿童使用医用口罩或外科口罩;有重症感
6、染或并发症风险的12岁儿童可选用N95口罩。四、佩戴口罩有哪些注意事项?对于任何类型的口罩,正确的佩戴、更换和处置都至关重要,除了确保所佩戴口罩能有效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和传播,也需避免其他可增加病毒传播风险的行为。佩戴口罩的注意事项:选择适合儿童尺寸的口罩;佩戴口罩前需洗手,注意区分口罩正反和上下,口罩应遮盖口鼻,调整鼻夹至贴合面部;若感到呼吸困难,可通过摘取两端线绳脱去口罩;口罩破损或弄脏后应立即更换;摘下的口罩需丢进医用垃圾桶或有盖的垃圾桶内,然后进行手卫生;口罩内外不能交替使用,佩戴时避免触碰口罩,无意中触摸了用过的口罩应进行手卫生;不应同时佩戴多个口罩及带有呼吸阀的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口罩、外科口罩和N95口罩均为一次性限时使用:医用口罩或外科口罩累计使用时间不超过4h,N95口罩累积使用时间为6-8ho参考文献: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哮喘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儿科呼吸工作委员会等.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非药物干预专家共识.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3,38(06):41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