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性危机:团体同一性与疏离感.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811623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社会性危机:团体同一性与疏离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心理社会性危机:团体同一性与疏离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心理社会性危机:团体同一性与疏离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心理社会性危机:团体同一性与疏离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心理社会性危机:团体同一性与疏离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心理社会性危机:团体同一性与疏离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社会性危机:团体同一性与疏离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社会性危机:团体同一性与疏离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在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对个性的追求和人际关系之间总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一些文化强调人的个性,而另一些文化则认为人际关系要比个性更重要。然而,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个体都必须要解决好自我的这两个方面:“我”为个人情感、行为和活动负责;“我们”则需为集体、社会以及团体的存亡和发展负责。在青春期刚开始的几年里,青少年就会面临一种新的心理社会性矛盾,即他们必须依赖于某个特定团体,而如何作为团体的一员和谐地与团体共存是主要的先决条件。这一矛盾就是团体同一性与疏离感。团体同一性在青少年早期,青少年会形成一种图式,一整套和谐的、整合的观念,这些观念和一些团体的规范、预期及等级地位有关。同时,他们也会形成对自

2、己所属团体和自己希望加人的团体(偏爱团体)的心理表征。这些图式通常还伴有强烈的情感认识,很可能还有一些行为模式。当一个青少年准备进人社交圈时,积极的团体同一感使他感到自信,即认为自己与这个社会具有一种有意义的联系;这种良好的团体同一感还会帮助他们形成关于社交的各种认知,使他们具备各种社交技能。一个人所属的团体可以反映出他的自我概念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期望。青少年早期是一个探索时期,是对自身在本质上属于哪个团体的内在询问。青少年时常问自己“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等问题。虽然团体的归属可能是他们最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其他关于团体认同的问题也会同时出现。青少年会考虑自己与核心家庭成员或大家庭成员之间

3、联系的实质,并开始理解自己的种族、民族、文化和性别身份所具备的独特特征。他们可能会被多种多样的组织所认同(例如,宗教上的、政治上的)。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积极的社交模式中,同伴团体并不会取代与父母家人的联系。青少年的社交支持网络以家庭为根基,然后扩展到亲密的同伴关系之中。那些有着健康的心理以及具备良好适应策略的青少年都拥有积极的社交关系,他们与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保持着亲密、值得信赖的关系,也会形成充满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友谊。在寻求团体归属的过程中,青少年都会面临着个人需要和团体规范及价值观是否适合的问题。自我价值的评定是在与其他团体成员的比较以及被其他成员认同的过程中产生的。在1218岁的这一阶

4、段中,个人对于社会承认、归属、领导权以及地位的需要会体现在各种各样的团体认同和排斥中。如果能解决好团体同一性与疏离感的矛盾,青少年就会发现自己所属团体会给予自己一种归属感,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并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社会自我。他们就与社会团体的生活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团体同一性产生的认知过程团体同一性最早并不是产生于青春期。在儿童时代,人们就会意识到自己是某一团体的成员或自己希望加入某一组织。幼儿倾向于根据日常活动来定义团体。相比较之下,年长的儿童则更可能会理解到团体对人们态度、价值观以及对兴趣形成的影响,并理解团体接纳或排斥对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影响。他们开始有能力形成对各种团体的观念。形成团体同一

5、性所必须的三个认知能力就是:团体表征、运算及反省思维。团体表征团体表征提供了关于团体同一性的最早形式,反映了用符号和语言来表示团体成员关系的能力。婴幼儿拥有大量的团体经验,他们能够用语言和图像对团体成员关系进行心理表征。在青少年早期,个体对团体与团体之间关系的表征能力扩大了,因此青少年能够同时对更多的团体形成表征,包括在直系家庭、学校及同伴之中。这种表征能力的扩展可能是由于个体进入了更为多样化的团体环境,也可能是由于表征技能的增加,也可能是由于个体在各种团体中建立个人地位时提出了新的社会要求,也有可能是与生长发育相伴的神经系统成熟的产物。团体运算团体运算包括个体一系列的、多样化的进程:加入某一

6、团体、形成对内团体和外团体的态度(社会刻板印象、退出团体或被团体排斥以及在团体中掌握领导权)。在幼儿及学前儿童中可以部分地观测到这些运算。他们通常是某一团体的成员,通过游戏来调和角色与团体其他成员之间的矛盾,并且将自己作为家庭、学校以及朋友关系中的一部分来加以谈论。团体运算可以在邻里之间被观测到,一些儿童会被孤立,而另一些则会被接纳并得到支持。儿童在56岁时可能会加人运动队并感受到团队精神、团体协作以及团体自豪感。对4、5年级儿童的研究显示,一些儿童已经开始感受到社会孤立感和社会排斥感。在青少年早期,青少年会发展更多的高级技能和策略,以便自己更好地与所属的团体加强联系,获得接纳或归属感,参与领

7、导组织及团队建设,并且更关心自己被团体排斥的可能性。这些技能在青少年面临更多的团体及其所带来的多样化联系时会得到精炼和扩展。对团体的反省思维形成团体同一性所必须的概括化过程包括反省与比较性思维。它要求对自己所属团体的去中心化,进而能够更好地考虑他人对这些团体的感知,评估该团体的强项与弱项,并考虑团体成员关系对一个人在社区里所受待遇的影响。在青少年早期,青少年的典型特征就是对自己的团体成员关系、对区分团体及限制团体成员的界限和障碍以及对成为某一团体成员所带来的社会影响都有了全新的意识。形式运算思维的出现,可能会帮助他们获得新的能力,并对社会关系及复杂的社会系统产生预期与反映。团体同一性的四个维度

8、根据以上所描述的形成团体同一性所需的三种能力,我们假设团体同一性的实际形成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因素:(1)将人进行分类以及对团体成员突出特征的把握;(2)自己曾经是某一团体的成员;(3)对团体的情感投人;(4)对某一团体的社会评价及其与其他团体的关系。将人进行分类以及对团体成员突出特征的把握从幼儿时起,儿童就开始使用性别和年龄这种分类标准来区分团体。幼儿会有一种自己是家庭这个团体中一员的感觉,并能了解到一些人是同属于这一团体的,而另一些则不是;随着与社会接触的更为广泛,儿童能逐渐分辨出多种多样的团体。到儿童中期,他们也认识到自己同时隶属于多个团体,诸如家庭、运动队以及朋友团体。一般来说,团体通常

9、会用某些界限来限制其成员数,也有某些标志来将其成员聚集在一起。在青少年早期,青少年学会去了解、分类、并借助非正式团体网络来获得一种相对平等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形成他们的社会地位,进而帮助自己明确个人的归属感与价值感。语言和身体语言的使用、衣着风格、经常活动的地区、行为(诸如吸烟或吸毒)以及所参与的特定活动,这些都是可以界定团体成员的标志,并能够使成员获得一种团体认同感。朋友之间也许会发明一些独特的谈话或表达方式来定义自己的团体,并巩固成员的资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同一团体内的成员的相似性增加,这也会使他们对特定价值观和行为的认同感更加明确。虽然许多研究这一进程的文献都是针对诸如吸烟、酗酒、

10、逃学等不当或高危险行为,但这些文献记载仍然支持青少年的亲社会认同感。成为某一团体成员在体育课上,一个人可能今天被分到红队,明天又被分到蓝队。这些分组并不能促进一种有意义的团体同一感。但是,如果一个人加人了一个乐队,每天与队员一起排练,一起出去玩,一起乘车旅游,一起聚会,那么就会开始形成作为一个“乐队成员”的感觉。团体同一性是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通过这种相互作用个人会逐渐被其他成员所熟悉和了解,同时也会越来越了解其他成员。去年大家在一起时玩乐的活动,可能会延续下来成为团体的一个传统活动,或成为团体所选定的用来强调彼此之间重要性的某种仪式。当然,团体的成员总是会有变动。一个人可能会转人

11、新的学校、加入新的团队或俱乐部。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形成团体同一性都要求个体和团体成员之间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交流并且自己曾是某一团体的成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和“我们”之间的联系。“我”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寻求组织的个体,选择加人某一团体或避免加人另一些团体。如果“我”加人了某一团体,并且有了某种与他人共享的某种经历、背景,那么他就会形成并内化为某种价值观、信仰以及团体成员普遍的行为模式,这可以不断的对“我”进行修正,并对“我们”进行加强。对团体的情感投入随着青少年生理的发育,他们的情绪强度也随之增长。青少年早期的个体,对其所属团体的认同感及奉献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些团体包括家庭及亲属群。有

12、人将这看作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萌芽,是一种对所属团体的自恋,以及将团体看作是扩展的自我并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的一种自恋行为。这种情感投人的例子有很多,包括对所属团体表现出的自豪感、在与其他团体成员比较时有理想化自己的倾向,有自我牺牲以支持或帮助团体完成目标的意愿。这种情感投人的积极方面就是感到被团体其他成员所吸引,而消极方面则因为被背叛而感到抑郁和嫉妒。亲密程度越高,所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大。情感投人同时也是解释青少年不愿离开某一团体的原因,即使该团体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了。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认同,在某一阶段是对团体而言,但是在更高的阶段上则是对个体的团体角色而言。对某一团体的社会评价及其与其他

13、团体的关系由于新的自我能力的出现,青少年能够对不同的团体进行评估,并能够分辨在不同身份的团体和不同联系的团体之间的相似与差异,而这与每个人的命运都息息相关。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身边的团体成员存在着地位和等级上的差异。他们了解到其他人对自己所属的团体的看法,并形成自己关于其他团体的价值观,并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青少年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分析和评估身边的团体。对民族和民族身份的研究明确显示,青少年能够分辨负面观点与歧视的区别,并对自己所属的民族团体表现出自豪感。在某些情况下,当一个团体面临威胁或遭到贬低时,这一切都使得该团体成员间的凝聚力增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团体同一性是在社会现实这一大环境下产

14、生的,在这一环境中,团体自身所处的社会阶层可以帮助人们对团体的优势及作为团体成员的自身做出判断和评价。疏离感疏离感是指一种社会疏远感、缺乏社会支持或者是缺乏有意义的社会纽带。疏离感通常被认为源于有关共同同一性和共同纽带以及两者间的相互联系缺失所导致的困境。当青少年被迫承担某一角色或被要求屈服于他们并不赞同的团体期望时,由共同同一性造成的疏离感就产生了。这种情况常常是由固定的传统模式、民族主义或者学校及社区中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所造成的。在这种条件下,青少年感到他们的意向、信仰或价值观不同于他们所属的那个团体。在很多学校,一些学生被排斥主要是由于他们是少数民族、有生理缺陷或发育迟缓者,或者是由于缺乏

15、社交技能或学习动机。这些学生常被认为是小人物、性格孤僻、闲散或是被遗忘的人。在一项对团体的同一性的追踪研究中,斯特劳斯发现,在这个不受人欢迎的团体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4年的大学生活后仍保持着以往受排斥的状态。许多学生的改变都是围绕着成为共同团体成员来进行的,通常是通过寻找新朋友、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努力取得好成绩来实现。疏离感还与共同联系少有关。当青少年无法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纽带时,他们也就无法获得这种纽带所给予的接纳感和情感支持。这种类型的疏离感也许是由一些不同的因素造成的。比如当父母对自己冷漠、疏远或排斥时,儿童会觉得自己无法依赖家庭,无法将家庭当作自己情感或物质支持的来源;他们缺乏一种归属

16、感,而这又与团体同一性紧密相关。在这种淡漠的亲子关系下,这些青少年的社会技能少得可怜,他们或者特别具有攻击性和占有欲,或者表现出过分的疏离感和社交无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社交技能发展低下的孩子就不太可能形成令人满意的社会关系,并且很可能会导致他们出现犯罪行为,而这些正反映了他们对家庭和同伴的疏离感。虽然大多数青年有时都会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但是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疏离主要的模式是他们不能体会到和谐的团体归属感。疏离感也可能是由于个人的性格特点如害羞、内向或者缺乏社交技能造成的。一些青少年有社交焦虑,他们不信任其他人或者是在交往中过于谨慎,这些妨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另外一些人自我意识过强,他们过分地关注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从而妨碍了他们的社会交往。由生病、残疾或自我无能感所带来的羞愧感,可能会导致他们感觉到被团体排斥而不愿意去建立自己的社会纽带。最后,疏离感还可能是共同的同一性和共同情感纽带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来自不同种族的团体,在邻里之间很难保持友谊,但在学校环境下要做到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爱心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