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根据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方针,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不断健全,补齐老年民生短板,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稳步发展,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75%以上,养老床位总数3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
2、,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37%,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示范,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尊老敬老养老助老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二)挑战和机遇1 .面临的挑战十四五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城市60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22%,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发展,家庭规模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家庭小型化、少子化、空巢化、高龄化日益突出,削弱了家庭养老能力,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了老年人关爱服务和失能照护难度。我省养老服务发展还存在短板,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偏低,社区养老发展相对滞后,农
3、村养老服务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老年人消费能力不足,养老服务市场活力尚未充分激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供给结构不均衡、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养老服务的期待有较大差距。2 .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市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老年友好社会环境持续改善,经济特区老年人权益保障规定以及一系列惠老政策的出台,为推进老龄事业、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老龄化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养老服务多重属性带来内生发展动力。养老服务具有基础公共服务属性,是民生保障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群众福祉,具有鲜明的属性,同时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人口老龄化发展有利于促进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壮
4、大银发经济,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在处于中上水平,且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内需不断释放,发展韧性增强,养老消费支出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为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贯彻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抓住重要窗口机遇期,以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着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养老服
5、务与健康服务有机融合,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安享幸福晚年。(二)基本原则坚持全面领导,各方参与。坚持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制度建设、市场培育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优化营商环境,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多更好支持,构建社会、家庭、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各尽其责的发展格局,激发市场和全社会的活力,打造共建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统筹做好老年人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人文关怀等制度安排,重点做实社区居家养老、农村养老和失能失智、高龄独居、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照护等工作,促进养老服务资源合理
6、优化配置,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坚持保障基本,广泛普惠。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在完善兜底性养老服务制度,推进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保障和改善老年人民生,逐步增进老年人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广大群众对养老服务的稳定预期。坚持需求导向,扩大供给。坚持需求导向和社会化、产业化发展方向,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领,推动基本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益。(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老
7、龄事业和产业有效协同、高质量发展。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均衡合理、医养融合、优质规范的养老服务供给进一步扩大,家庭养老照护能力有效增强。老年人健康体系更加健全,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积极开展,老年人健康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健康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老年宜居的社会环境初步建立,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有效投资明显扩大、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养老服务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社会环境更加适老宜居,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三、主要任务(一)完善多层次社
8、会保障体系1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社会保障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适应多样化保障需求,构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各类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国统筹改革衔接工作。制定并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将清单内容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服务范畴,明确基本养老服务项目、供给对象、供给方式、服务标准和支出责任主体,重点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失智、高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2 .健全医疗保
9、障制度。建立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按规定逐步扩大老年人常用药品和医疗康复项目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完善慢性病患者长处方机制。适应人口老龄化、群众多元医疗需求,将符合条件的各类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支持互联网+医药服务等新业态医药服务发展。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鼓励开发提供包括医疗、康复、照护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推进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工作。合理配备服务网点,优化报销流程,提升医保适老服务水平。3 .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落地实施。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健全
10、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整合完善高龄津贴、护理补贴等,集中补贴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费用。探索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水平相适应的筹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公平适度的待遇保障机制,明确长期护理保险基本保障项目,合理确定待遇保障范围和基金支付水平。支持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卫生服务,探索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制度,重点做好特殊困难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完善管理服务机制,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服务,支持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建立绩效评价、考核激励、风险防范机制,提高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和效率。4 .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对
11、低保、高龄、失能、重残、留守、空巢、独居、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困难老年人,依法依规给予必要的保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兜底性养老服务的对象、内容和标准,稳步提高保障水平。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符合条件的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增发低保保障金,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加发补贴。实施临时救助制度,解决困难老年人遭遇到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制度衔接,筑牢医疗救助托底保障防线。(二)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1 .夯实特困人员兜底性养老服务。优化特困老年人救助供养服务,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兜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逐步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实现应
12、救尽救,应养尽养。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重点安排与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密切相关项目,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2 .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加强评估机构和评估队伍建设,健全完善评估监管,推动评估结果作为老年人获取补贴、接受养老服务的参考依据。厘清政府、市场、社会边界,形成多元主体责任共担,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对健康、失能、经济困难等不同老年人群体,分类提供养老保障、生活照料、康复照护、社会救助等适宜服务,明确保障对象、保障内容、保障程度、支出标准和支出责任,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进行动
13、态调整。3 .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完善普惠型养老服务机构认定办法,利用社会力量不断扩大社会养老服务供给,增加普惠型养老床位,面向中低收入老年群体提供普惠养老服务。综合考虑企业建设运营成本、政策支持情况、消费者承受能力等因素,推动普惠养老服务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三)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品质1 .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支持措施。制定社区公益性养老服务基本要求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社区助老员项目政策。积极培育为老服务的专业机构并指导其规范发展,引导其按照保本微利原则提供持续稳定的服务。各区、镇(街道)应积极探索并推动引进为老服务的专业机构开展老年人照护、助餐、助洁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14、工作。完善家庭养老床位支持政策,进一步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将养老护理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开展失能、高龄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普及居家护理知识,增强家庭照护能力。以爱心为载体,深化建引领,推广近邻+养老服务,大力发展老年人急需的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等服务,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2 .优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加大网格化布局、标准化建设力度,整合现有市政各类场所闲置资源,合理配置街道层面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层面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推动完善城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大力推进城市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按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进老旧城区、已建成居住(小)区基
15、本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施用房面积不足的,各区、镇(街道)应当通过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予以解决,或在相邻新建项目内予以补足。支持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低偿或无偿用于普惠型养老服务。3 .探索发展全龄化社区养老模式。鼓励整合居住(适老化住宅)、养老(老年公寓、老年养护院、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教育(社区教育机构、老年教育机构、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生活(商业和生活配套)、健康(医疗、体育、康复设施)及社区休闲(文化设施、休闲公园)等设施规划,建设具备综合功能的全龄化完整社区,推进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全龄化社区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享受专业化养老服务。全面推进解决规划落实不到
16、位、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未落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未达标、已建成养老服务设施未移交或未有效利用等问题。4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骨干网,实现所有街道至少建有1所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区域协调指导等综合功能的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按照服务半径小于700米的标准在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竭点),推进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全面建立居家社区探访制度,失能老人均能有效得到社区帮扶,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四)推进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1 .增强机构养老服务功能。鼓励养老机构依法申请设置康复医院、护理院、护理站、医务室等医疗机构,增强医疗服务能力。引导养老机构依托新兴技术手段,构建互联网+养老服务和智慧养老模式,鼓励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培育服务新业态。推动养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