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识心理学到心智化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常识心理学到心智化系统.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理论论是当前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中解释读心现象的主流理论之一,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基于常识心理学的概念体系,理论论认为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他人的心理状态,必须以推断的方式获知他心的存在,并以此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这种心智化的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理论,它以心理模块的形式预存在人类大脑中,并在后天的叙事实践中得以建构完善。来自神经科学的实验证据揭示了大脑中存在一个心智化系统,该系统以内隐或外显的方式参与读心活动,其所具有的可塑性确保了经验影响理论的意义。迄今为止,读心理论论只能提供框架理论,仍然缺乏一种精确的描述性机制,并有待接受神经科学的系统检验。一、常识心理学与读心理论论“人类心灵最重要的能
2、力之一是构想和思考自己和他人的心灵。因为他人的心理状态完全隐匿在感官之外,所以只能被推断出来。”著名发展心理学家Leslie的上述观点让笛卡尔时代以来的他心问题以“读心”谜题的形式在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中得以复兴。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常识心理学的概念在读心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读心时会存取和调用我们大脑中的行为表征理论,这个假定的人类行为理论被称之为“常识心理学”。在另一些情况下,常识心理学也被指称为某种单一潜在的认知机制,它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的能力:在一般情境中预测人类行为的能力;(2)把心理状态归因为人类的能力;(3)能够凭借人类拥有的心理状态来解释人类的行为的能力。
3、在现实中,当我们要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必须借用常识心理学来刻画他人的心理状态。例如,老王为什么会满脸笑容地从股票交易大厅里走出来,其实依据的无非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会因为自己愿望得到满足而拥有积极的情绪”的理论,即从他想要从股市获益的愿望得到满足推理出他脸上呈现出的积极情绪。当我们预测他人行为时,我们也需要利用常识心理学从过去和现在的目标环境和行为(包括言语行为)的表征中,去推理他人未来行为的表征。就像在电影动物世界一部以赌博游戏为故事线索的科幻片中,男主角就是采取赌博规则所依据的“想要赢的几率更大,留下的牌越均衡越可能使自己获得更大可能的胜利”这样一种理论,并由此去解释和预测他人出牌的
4、选择。根据这种观点,读心本质上就是一种借助理论进行推理的练习。在生活中,人们似乎很容易用自己的心理状态去描述其他人,同时也在不断地根据潜在的心理状态来归因他人的动作、姿势和面孔,试图弄清楚其他人的思想和感受,以及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这种读心能力根源于人们预测和解释他人行为的一种能力。常识心理学首次作为读心的科学问题出现在Premack和WOodrUff在1978年发表的黑猩猩是否具有心智理论一文中。在该文中,他们探讨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多大程度上能像人类意义上的理解和归因心理状态,并首次将这种理解他人行为背后思想的能力看作一种“心智理论”的能力。之所以称这种能力为“理论”:“个体将心理状态归因于
5、其自身以及他人(同类或其他生物体)。这样一种推理系统应被视作一种理论,首先是由于这类状态并非直接可见,其次是因为该系统不仅能够被用来预测自我的行为,还尤其能对其他生物体的行为加以预测随后,哲学家Morton将ToM作为读心理解和解释的取向,称之为“理论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将这种TOM能力运用到现实中去的过程称为心智化。换言之,当人们使用ToM推测和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时,就实现了“心智化”。心智化系统在个体与他人打交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有能力去窥视他人的内心世界,去考虑他们的希望、恐惧、目标和意图,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有效的互动。它还让人们有能力去猜测他人的心理
6、特征,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出他人对未知情况的反应,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利用这种能力,人们能够成功地实现与他人的合作,完成单凭个人力量无法做到的事情,同时也利用这些能力与周围的人进行策略性竞争。心智化还能够对接触到的所有信息进行筛选,筛选出最好的信息与他人分享,并且使人们知道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二、作为一种理论的读心及其发生学如果说读心是依靠一种理论,那么这种理论又是一种怎样的理论呢?Sellar认为精心编制的常识心理学的解释活动,十分类似于对复杂行为系统做出的各类科学解释过程。普通人具有的人类行为的信息体系在形式和内容上应该与科学理论相似,而获取常识心理学的过程类似于科学研究。当然,也有人
7、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类似于复杂科学理论的常识心理学在我们生活中是十分少见的。但是站在一个宽泛的层面,常识理论就十分类似于由定律构成的科学理论。在“常识物理学”的框架下,物理事物的行为完全可以用物理力的影响来解释(至少在牛顿力学的范围中)。例如,用水平作用力扔出去的石块会以抛物线的方式下落。这里蕴含着一个具有类似因果推论定律的心理表征系统,用以解释或预测物理事件。同样的,它也应该可以用于对行为证据的解释和预测。例如,因为你的老板相信服用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所以当你看到他走进药店时,你就会预计他会买一些维生素C片。这种理论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并在很多时候无意识地发挥作用。那么这种读心的理论和能力又
8、是从何而来的呢?发展心理学家试图对此做出解释。Wimmer和Perner报告了“错误信念测试”的实验。在初始版本的测试中,实验者给儿童被试呈现一个木偶剧场景,介绍其中一个名叫Maxi的木偶,并向儿童被试展示MaXi有一块巧克力,然后将他的巧克力藏在“橱柜”一一一个纸板箱里,并且宣称MaXi要出去玩并离开现场。此时再介绍第二个木偶入场,她是MaXi的妈妈。妈妈在柜子里找到巧克力,然后把它移到第二个盒子里,即“冰箱”。木偶剧的第三幕是妈妈离开,MaXi回来说要取回他的巧克力。随机暂停木偶剧,实验者会向儿童被试者提出一些控制问题,以检查他们是否理解在这个木偶剧中发生了什么。他们向儿童提问:Maxi会
9、在哪个盒子里寻找他的巧克力?橱柜或冰箱?实验的结果非常有趣:大约四岁的孩子通常会回答说MaXi会在冰箱里寻找,而五岁以上的孩子通常会说MaXi会在橱柜里寻找。该实验解释,小于四岁的孩子一般缺乏作为一种心理状态的信念观念,或者只有一个很薄弱的信念观念,尤其是,他们并不理解信念,会去歪曲现实。他们认为MaXi会根据现实的状况行动(巧克力被转移到了“冰箱”),而不理解Maxi会根据他的错误信念行动(我不知道巧克力被转移了为止,所以我会去“橱柜”里找)。五岁以上儿童之所以能顺利通过这项测试,是因为儿童已经知道他人有思想和信念,对错取决于他人现在的知识,他人的行动是由他们自己心理状态产生的,而不是现实世
10、界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儿童的心智理论是不断在发展完善的。进一步的研究考察了这种理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并掀起了关于先天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论。先天主义的重要支持者GoPnik提出了“小科学家的儿童观”。该假说大胆猜测,驱动儿童常识心理学的发展机制就是驱动成人科学家科学理论发展的机制。她认为科学的进步模式在常识心理学上得到了重述,通过一种近乎普遍的发展途径来获取存在的近乎普遍的能力,常识心理学的发展受到儿童基因的深刻影响。幼儿的知识在结构上与科学理论相似,但不一定像科学家那样学习。这可能是因为大部分的知识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学习获得的,它们是由进化决定的,而不是从经验中推断出来的。在很大程度
11、上,儿童就像科学家们所做的那样使用数据来制定和检验假设和理论。科学家从三个方面了解这个世界:他们分析数据中的统计模式,开展实验,并从其他科学家的数据和想法中学习。最近的研究表明,儿童也通过这些方式学习,他们往往像理想的贝叶斯学习者。概率模型对儿童的学习做出了准确而详细的预测。例如,Xu和Garcia的实验使用了一种被广泛用于研究婴儿认知的“观察时间”技术,即婴儿观察意外事件的时间更长。该实验给婴儿看了一个装满白球和红球的盒子。然后主试闭上眼睛,随意地从盒子里拿出一些球,放进另一个小盒子里。如果样本确实是随机的,那么箱子中的球的分布应该与盒子中的球的分布相匹配。婴儿会看到一个分布相匹配或不匹配的
12、样本,他们对不匹配的样本进行了更长时间的观察(当实验者从一盒主要是白色的球中取了一个主要是红色的乒乓球样品时,婴儿观察的时间比从一盒主要是红色的球中取出主要是红色的球的时间要长)。在控制条件下,婴儿只看到相同的事件序列,但实验者将球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来,而不是从盒子里拿出来,这种情况下婴儿在观察时间上的差异消失了。该实验显示,八个月大的婴儿对统计抽样模式很敏感。这暗示了人类在抽象的因果关系上的知识或许是先天的。五岁的孩子是卓越的读心者,因此必须具有一个广泛的常识心理学概念体系。但是,他们无法从环境中获取这些概念和信息一一他们的环境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因此,相当多的常识心理学必定是天生的
13、。与此相对,经验主义者阐述了后天环境的重要性。“认知生态位建构理论”提出者Sterelny认为,动物可以改变它们的环境去产生新的信息,使旧信息更加突出,并减少认知需求,有时这些环境的修改持续时间足以增强下一代的适应性。例如,一旦原始人发明了可以随身装水的工具,他们就能从日益干枯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选择压力中逃脱出来。类似的,父母可以通过提升他们自身获取常识心理概念和信息的方式来改变他们孩子需要适应的环境。例如,父母的社会认知能力对儿童读心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特别重要的两个因素分别是:(1)父母推断其婴儿心理状态的能力;(2)他们将婴儿视为具有独立心理状态的个体的能力。前一种能力即是“心智化工
14、后一种能力被称为“心智概念敏感性”,被认为是一种相关但更具体的概念。尤其是在亲子关系中,它指父母倾向于将其婴儿看作“一个有心灵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必须满足需求的生物”。具有较高心智概念敏感性的父母,会将儿童当作有心灵的谈话对象,而他们的孩子也会有更好的读心能力。Hutto建议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提升心智化。在许多故事中人物的环境,心理状态和行为有明显的联系,因此可以促进孩子对这些联系的理解。孩子要获得许多这些读心知识,但往往孩子们是不能直接经历的,父母就需要用间接的方法去帮助孩子掌握读心知识。例如,在给孩子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绘本时,当白雪公主要吃坏皇后给的毒苹果,坏皇后是知道苹果有毒的,但是白
15、雪公主不知道这个苹果是有毒的。那父母就要传递白雪公主认为苹果是新鲜的并且可以吃的信念,即白雪公主的信念是错误的信息。此时,父母可以提“坏皇后想要干什么?”“白雪公主会认为这个苹果可以吃吗?”等问题。当孩子把信念、意图和愿望等心理状态和行为联系在一起时,我们发现那些孩子读到这会感同身受,他会为白雪公主要咬这个苹果而感到紧张。这些丰富的信息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实现。故事叙事是心智概念敏感性能力的重要载体。三、作为读心理论论神经基础的大脑心智化系统上述讨论呈现了人类读心能力及其发生的复杂性,理论论将心智化预设成了一种理论形态的能力。虽然人类在学龄前就已经开始发展理解他人信念和观点的能力,但直到成年之
16、后,人们在运用这种能力时仍然显得不够高效。尽管如此,心智化仍然是人类大脑发育的一个标志性成就,将人类和其他物种区分开来。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Baron-Cohen就曾提出人类有一个视觉方向探测器,可以探测到类似眼睛的刺激并计算注视方向。这种机制与意向性检测器和共享注意机制相结合,触发了心智理论机制的发展,该机制帮助我们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比如意图、信念和欲望。因此,EDD、ID和SAM是一种先天预存于大脑中的心智化模块,这也部分支持了GoPnik提出的小科学家儿童观,但更多的神经科学证据则是指向了心智化的建构主义立场。近来的ERP、MEG、fMRI以及fNRIS等脑成像研究表明,基于信念来理解和预测他人行为的基本神经结构可能在人类生命早期(大约七个月)就存在了。这些脑区包括双侧内侧前额皮层、脑岛、次级感觉皮层、背侧前中部扣带回、撅顶联结、颍上沟等,统称为“心智化系统:心智化系统的设想将我们对他心进行推断的能力或心智理论视为一种封装的模块化加工过程。其中,心智化系统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是内侧前额皮层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