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795188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时21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目标】1 .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2 .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重点)3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深入理解课文。(重点)7【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J历代君主假设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一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课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

2、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二、预习展示1 .了解相关文常。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蔼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由于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2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重点实词:邹忌期齐王纳速(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

3、的意见。)能透电于市朝(谤讥: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挖苦。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能面则寡人之过者(刺:指责)上至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2)词类活用: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吾妻之弟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呼其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3 .把握句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王之蔽甚矣。(被动句)三、合作探究(一)初步感知文意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二)深入理解课文1 .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骗的?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 .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3 .劝谏的结果如何?明确:齐威王接受了

5、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4 .文中依次表达“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四、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产“学习目标】1 .分析人物形象。(重点)2 .理解文章的劝谏技巧。(难点)3 .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重难点)4 .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今天,让我们在复习中再次走进课文,对其进行深度探究。二、预习展示上节课我们大致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尝试翻译下面的句子。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谁更)翻译: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

6、更美呢?2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式,是)翻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3 .忌不自信。(自信:相信自己)翻译: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4 .与坐谈。(省略句)翻译:(邹忌)与(他)相坐而谈。5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翻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6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蔽:被蒙蔽,受蒙蔽)翻译: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7 .能靖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闻)翻译: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听闻的。三、合作探究(一)人物形象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明确:(1)邹忌:

7、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说明他又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而“三进”四国朝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二)讽谏艺术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明确:(1)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8、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郅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王着想。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4)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三)写法探究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明确:(I)本文采用了“三叠法。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说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在实际的教学

9、过程当中,我发现采用系列问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而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另外,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清晰地认识到,中学生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老师们感到惊异。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根底上,引用名言加以共勉。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学生们很乐于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样至少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缺乏之处:对文言根底知识的梳理不够多,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课文理解不透彻。15枣儿【学习目标】1 .熟

10、悉剧情。(重点)2 .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重点)3 .把握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难点)产”【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一枣儿。二、预习展示1 .了解作者。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2 .积累词语.竹河(bi

11、dn)挥去(ddn)HIS(hIun)咀嚼(jdju)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踌躇:迟疑不决的样子。犹豫不决,不敢前进。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3 .通读话剧,概括剧情。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土,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三、合作探究(一)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现实1 .怎样认识本文中的老

12、人和男孩的人物形象?明确:剧中的老人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剧中的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天真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 .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土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二)把握象征手法1.揣摩语言,分析以下台词的象征意味。(1)老人

13、老子个儿大就叫枣儿。(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不中看,谁要啊。(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4)男孩枣儿叔叔爷爷,你怎么了?(5)男孩爹回来会带你的枣儿甜!(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3)不仅是对吃事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

14、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2.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例如: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生2:枣儿象征着故土。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生3:

15、事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土,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脸。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土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冬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生5:剧本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迂,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开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