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进行时: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进行时: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德育进行时: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为例情感教育是教学的根本,也是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认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并以生活为前奏,形成融洽的情感基础,才能促进师生的共鸣、共识、共享、共进。在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中尤其提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然而由于教学时间紧张,课堂任务重,教师难免将教学中的绝大部分时间用于知识点的讲授,情感教育则串联期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而学生却未必深有感触,导致家国情怀,
2、情感教育在成长过程中的缺失。在中外史学纲要的教学中,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当我讲到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烧杀抢掠,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途中的水井中吊出人头时,一些学生不仅没有列强侵华的悲愤,也没有对被无辜屠戮的老百姓的同情,甚至还笑出了声。这让我不禁感到后怕,在教学中常常说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朝百姓的麻木,对战争的隔岸观火,但此时看来,学生对于战争,对于民族危机,对于人民曾遭受的苦难同样是麻木冷漠的,将此视为遥远且与自己无关的历史事件,这让我意识到情感教育对至少一部分学生来说,是失败的。这看似是个偶然事件,但放任不管就必然会导致同样的事情再次上演,在讲到第一次世
3、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时就出现了类似的问题。班里的很多男生对战争过程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兴趣,不仅积极回答问题,甚至按奈不住地想与周围男生讨论战争的惊心动魄。可当我讲到战争的影响和战后秩序的建立时,刚刚还兴奋的学生要么表现得兴致缺缺,要么思绪还停留在战争,仍在窃窃私语战争历程。于是,我结合材料着重讲述了一战的伤亡与破坏,对人们观念的改变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然而,效果并不如我所想,学生似乎只是把它当做一个要做笔记要背的知识点,难以感同受,所以我开始以身边的事情举例。我告诉他们,“战场上的士兵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背后牵连着千千万万个家庭,如果中国有一天打仗了,那么走上战场的可能是你
4、的爸爸,可能是你的爷爷,甚至有可能是你自己”,这时有些学生安静下来了,有些学生还在嘲笑他们爷爷多少岁了,怎么可能上战场,于是我紧接着说,“如果中国发生战争,我的表弟就会走上战场,因为他去参军了,那么家里就会留下他年迈的奶奶和生病的妈妈,拿走唯一的顶梁柱。”此时班级里安静地只剩下呼吸声,他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同理心,这足以表明学生并不是没有正确的三观,只是在他们这个年纪太少的经历使很多男生梦想成为乱世中的英雄,而忘记了乱世之下的伤痛和眼泪。我的这一番讲话效果很快得到了验证。走班后,高一各班重新拼接上课,我教的一个班里既有我原来教过的学生,也有一部分我没教过的。当我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5、的形成时,有个别学生在看到希特勒照片和万字旗时压着嗓子惊呼,而我原来的那部分学生不再有这样的表现了,他们认可和平,而不是期望战争。人的三观是慢慢形成的,不能期待学生生来就有正确的三观,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具备多种素质,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优秀的思想品德,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如果教师只会照本宣科,那么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知识之间只会是一种简单的教与学、学与被学的关系。情感教育不是一味地硬性灌输,而是以知载情,以情促知。教师通过情感教学与学生心灵交流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学习的成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动力和信心,才能使知识、能力、情感都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