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年级历年考题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汇编(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八年级历年考题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汇编(4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北京八年级历年考题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汇编(4篇)北京八年级历年考题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汇编(4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
2、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
3、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一、对比阅读(北京市西城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在七年级我们遇到春秋时代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八年级我们遇到战国时代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请阅读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小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4、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亲戚畔之B.环而攻之环环相扣C.兵革之利天时地利D.委而去之相委而去2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O【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理解:孟子认为,在战争中,好的天气、时令等因素不如地理条件优越;而地理条件优越,又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的力量大。所以,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条件是“人和L【乙】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
5、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间溪流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士兵的勇猛。理解:孟子认为划定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强大的武力,都不能使人民安居、国家稳定。【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理解:可见孟子期待战争,认为只要君主施行仁政,战争就一定能胜利。3 .上文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结合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西伯与纣王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人之纣。纣不喜九侯女,杀之,而酸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
6、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封囚西伯。西伯之臣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纣乃许之,蜴弓矢斧饿,使得征伐,为西伯。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封由是稍失权重。(节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改)注:怨望:怨恨。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任命西伯姬昌、九侯、鄂侯,为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醯(hai):肉酱。这里指一种把人剁成肉酱的酷刑。脯(琏):肉干。这里指一种把人制成肉干的酷刑。阴:暗暗地。梢:逐渐。4 .(北京市顺义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以下各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
7、,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大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OA.天时不如地利与时俱进B.地利不如人和风和日丽C.环而攻之而不胜出奇制胜D.池非不深也池鱼堂燕(2)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8、)【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险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链接材料】勾践说于国人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日:“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
9、越国亦节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日:“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咒又郊败之。(选自国语勾践灭吴)注: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更改正。节节制。劝勉励。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囿古地名。没古地名。(北京市东城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下面小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来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0、。故日:域民不以封建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畔工;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上,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奥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 .从【乙】章中选出与下面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词语并解释其意思。例句1:域民不以封
11、疆之界与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词语:G意思:例句2:亲戚畔之与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词语:_意思:6 .下列选项加点字“以”的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O例句: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淫)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7 .翻译下列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OA.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翻译:弃城逃跑,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理解:守城方最终弃城而逃,是没有利用好有利的地利条件。8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有道德操守的人要么不战,如果战就
12、一定能取得胜利。理解:作者认为,君子打仗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因为他多助,而对方寡助。C.孙叔敖举于海翻译: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征召为官。理解:文章将孙叔敖和其他五人的例子放在一起来证明磨难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一个人的想法)在脸色上表现出来,在言谈中流露,这样之后才能明白道理。理解:从人“色”“声”的角度接着写一个人的成长过程。8 .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孟子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劝说诸侯接受自己的主张。同样谈治理国家,孟子在【甲】章通过分析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强调_,【乙】章则从个人谈到国家,强调_,从不同侧面能看出他的治国思想。(用自己的话回答)(北京市
13、大兴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或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成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文段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
14、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第四十八)【注】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敬上服从上司。敬,恭顺、服从。上,君上,泛指统治者。陵同凌”,欺凌、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犯禁触犯禁令。9 .用“尸标明【文段一】中画曲线语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夫环而攻之10 .下列句中“以”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中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奚以知其然也D.是以善为国者11 .对两个文段中画直线语句的翻译及语境下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翻译:周围三里的城
15、墙,七里的外城。理解:这句话写出城小易攻,然而环攻不胜,从而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翻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理解:不注重个人的修养,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后果,那就可能战必败。C.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翻译: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这样就能服从上司,害怕犯法。理解:从治国上看,百姓贫困才会“安乡重家”,才会“敬上畏罪”,才会“易治,D.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翻译: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理解:百姓的“富”与“贫”与国家的“治”与“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12.【文段一】【文段二】都论述了治国之道,也都采用工12_的手法,强调了(2),o【文段一】先提出“(3)”的观点,然后指出“(4)”才能出现最佳局面,从而启发君主应该如何治国。【文段二】强调了利于国家的治理。参考答案:1 .D2 .【甲】3 .示例:西伯心忧国事,”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格之刑”,“修德行善”,诸侯多归顺西伯,使“西伯滋大”,这体现了“得道多助”;纣王在“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